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大会,是一次对我们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我们热切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投入这场学习热潮中,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贡献自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组织形式,政府是管理国家的机器.国家本来就是国民自己的组织,政府本来就是服务于国民的,但是当国家被皇帝用武力占为己有后就成了他的王朝,政府也就变成了皇帝的朝廷.改朝换代只是江山易主、政府换届,而不是国家灭亡.社会分层是自然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为划分的社会层次也并非只有按财产划分的阶级一种,形成国家不等于进入阶级社会.文化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的形态,文明只是文化的精致形态."国家形成"不等于"文明起源",国家的起源的途径是多元的,文明的形态也是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国家起源与演进的序列和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进程,都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邵雍是北宋新儒家的代表,他和其他新儒家代表不同的是他别开生面地创立了先天象数学,以"一分为二"为基础,而以"一分为四"为核心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对《周易》思维方法的一次空前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本"与"人本"论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惟邦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以人为本"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理念;"民本"思想强调的主要是决定国家政权生死存亡,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群体性的民;而"人本"理念尊重的主要是作为普遍意义上个体性的人的价值、利益、权利、尊严等.深入辨析"民本"思想与"人本"精神的异同,是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南宋中后期诗坛是否存在"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否是文学史意义上的所谓"诗派",是江湖诗人群体研究的一个基础的问题.揆诸史实,南宋中后期诗坛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江湖诗派".明确地以江湖为"诗派"且对后世造成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的,是四库馆臣,但即就四库馆臣的立论而言,也是缺乏依据的.南宋江湖诗人群体首先和主要的,不是一个以诗歌为中心和纽带的诗人群体,而首先是一个社会群体;首先和主要的不是一个诗歌创作的现象,而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6.
关于支那名称的起源,许多著名的中西交通史专家都曾作过考证.有认为支那为西汉时的日南郡;也有认为是古滇国;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支那为秦一说.前两种观点是以中印交通线上的中转站为考察点提出的,后一说则是从国家的声威和影响出发来考虑的,他们共同的缺陷是忽视了支那与丝产地的关系.通过对先秦时代中国重要的丝产地--齐国的丝织业及海外交通的考察,支那一词当指齐,而非秦.  相似文献   

7.
“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的集中表现。概括地说,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蒋智华 《学术探索》2003,13(12):45-46
"法制"与"法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法学概念。正确认识和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关系,对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据说有两种男人很惹女人们的留意:一种是“中看”的男人,另一种是“中用”的男人。 “中看”的男人是一向热销的,尤其是那些未婚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女人,更对“中看”的男人寄予了深情,一颗芳心为之烧得热热烈烈。 “中用”的男人一般来说未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书法界和书法理论界,“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命题影响很大,但这是一个缺乏学理和事实根据的命题。如果说,哲学是文化的核心的话,那么中国书法既不在中国哲学之内,也不具备哲学的性质。中国书法不可能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因此也不可能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它部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但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中国书法是一种很宝贵的,有特色的中国文化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它不居“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肯定它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又要避免将中国书法神秘化,神圣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这是最好的日子,也是最坏的日子;这是智慧的世代,也是最愚蠢的世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好像样样都有,但又像一无所有;我们似乎立刻便要上天堂,但也可能很快便入地狱. --[英]狄更斯:<双城记>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老骥伏枥"解>一文认为"伏"通"服",作服食、喂养解,"枥"用的是马槽义.本文与之商榷,结论是"老骥伏枥"的"伏"是"伏卧",不能释作通"服"、释为"服食、喂养";"枥"是"马厩"而不是"马槽".  相似文献   

13.
黄展骥 《人文杂志》2000,(1):134-137
一、二者之分辨在台、港60年代末,文坛中常见到“人身攻击”一词。大家都视它为“禁忌”,这实由于把它混淆作“人身攻击的谬误”所致。“人身攻击”是指以语言指责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德行;它的“谬误”是指论者a撇开论题P而仅从他人G的为人、处境来立论,甚至据此以推翻他人G原有的论点P;如果止于前者,则犯“离题”。如果加上后者,则为因果上的“不相干”谬误。显然,“人身攻击”与“人身攻击的谬误”,二者分属不同的范畴:前者是道德贬评,后者是逻辑犯规;我们可以只作“人身攻击”而没有犯“人身攻击的谬误”。…  相似文献   

14.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不可能是"无"或"不存在".西方哲学中的"是"和本体论哲学渊源密切.本体论是指关于"存在"的学问.所谓"虚无本体论"就是杜撰.全部有关否定的思维完全取决于肯定性思维."无"不能作为本体.哲学的本体,只能是"存在",虚无从逻辑上是后于存在的,因为虚无假设了存在.  相似文献   

16.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汉字自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传承性.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中国的文字一直是贬抑多过褒扬.西方一直以"他者"形象来塑造中国文字.有学者认为中文是落后的、不科学的.本文就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对中西文字进行分析比较,展现中西文字的各自优势与劣势,强调各国文字是深深根植于其生长的文化土壤,与文化互为滋润,共同发展的.中文更是如此.中文的独特魅力是其屹立世界文字之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我们几乎总是用英国18世纪形成的概念、理论、范式来解释中国的历史和实践,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总会不断地遇到矛盾;当我们遇到矛盾的时候,总是认为一定是我们自己的经验错了。我们很少会去怀疑理论本身,我们很少会想,用这些概念来分析中国可能会有什么错。我们有没有想过,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是不是一定要用英国式的工业化这种方式来组织?是不是就有可能,问题不是出在经验、实践上,而是出在理论、概念上?我们今天有没有可能再次回到当年《实践论》提出的问题,或者就像歌德“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那句老话说的一样,不是实践本身错了,而是概念、理论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也许不是错不错的问题,而是那个滋生理论的经验基础和我们的现实实践差得太远,而这个现实实践本身其实是完全可以产生出别的理论、别的概念、别的阐释框架的。  相似文献   

19.
李夫生 《中州学刊》2005,(4):154-156
老子之"道"强调"无为"、"法自然"的原则,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则强调"有"和"存在之物"的原则;老子明言"道"是不可言说的,而赫氏则明言"逻各斯"是可以言说的;老子主张对"道"的把握通过"体悟式"的认知方式,而赫氏则主张对"逻各斯"的把握主要走"分析式"之路.以当代的眼光看,老子之"道"与赫氏的"逻各斯"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正好可以互为印证、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20.
综合类社科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渠道和学术传承的载体,是学者成果对象化的载体,也是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综合类社科期刊编辑部来说,确定自身的办刊思路,是奠定办刊思维、确立办刊取向、开拓刊物发展空间的一条必经之路。办刊思路包括了办刊理念、宗旨和目标,这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