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澍《观西夏碑》诗虽然存在诸多失误、缺点和不足,但由于它作于张澍晚年学问成熟时期,其内容涉及西夏文字的创造、西夏历史的编纂以及西夏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出张澍对西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深度,为后人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文海宝韵》序言、题款译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写本《文海宝韵》保留有刻本缺失的序言和卷末题款残片。本文对这些残片拼合整理、翻译后作了初步研究。从中发现了创制西夏文字的记录 ,充实了关于西夏文创制的内容 ,再一次确认西夏文字系元昊时期创制 ,了解到有关细节。还用西夏人撰写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了西夏元昊称帝时间和加冕等重大史实。由年款和史实记录初步推定《文海宝韵》成书于天赐礼盛国庆年间 ,即 1 1世纪中期 ,属西夏前期 ,其编纂者是以罗瑞智忠为首的一批学者。参与此书编纂的有身居高位的官员 ,有通晓切韵的僧人和学者。序言对本书内容和特点记载表明西夏人对西夏语音科学的认识。从《文海宝韵》和《五音切韵》序分析了二书的关系 ,《五音切韵》将《文海宝韵》中的字纳入到韵图、韵表中 ,两书出于同一个朝代 ,有颇多重复的序言 ,内容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初,在我国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了大批西夏文文献和汉文文献。在汉文文献中以佛经为多数。其中有一种刻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末有一篇西夏天盛十九年的施经发愿文,尾题记有职官名称“太师上公总领军国重事秦晋国王”①,但未记人名。在以前所能见到的西夏文和汉文资料中,也未发现西夏有关于“秦晋国王”这一封爵的记载。那么,这个在西夏中期权位显赫的重要人物究竟是谁呢?据笔者考证,他不是西夏皇室嵬名家族中的人,而是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的权臣汉人任得敬。为了说明这一点,还需要对发愿文本身和有关文献进行对照分析。下面首先引录部分发愿文:  相似文献   

4.
<正>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和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现的古突厥文《厥特勤碑》上的记载,藏族与蒙古高原的联系,可追溯到吐蕃王朝初期。但是藏蒙两个民族之间比较经常的文化联系,也许得从蒙古汗国征伐西夏时算起。1227年,蒙古军征服西夏。二  相似文献   

5.
《陇右金石录》的作者张维在考释《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时说:“……碑文一再斥言西羌,而元昊上仁宗疏,自称:‘改大汉衣冠,制小蕃文字。’①碑中书西夏文者,即题为书番碑。是羌、番必各自为族类,而西夏不自承为羌也。至夏之称蕃,盖以唐时吐蕃据有涼、陇,自号大蕃,其余威或犹存于诸部族间,故因而仍之,以畏诸戎欤!”②这里提到的“羌”与“蕃”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唯“小蕃”一词的出现及其含义,应予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泽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72-75
濮阳《唐兀公碑》、浚县《魏郡伯墓碑》是我们研究中原地区西夏党项遗裔的重要史料。从《唐兀公碑》和《魏郡伯墓碑》所记载的内容来看,西夏党项遗裔进入中原地区的时间既非"元朝灭掉南宋,混一宇内"之后,也非襄樊战役中的1273年,而是在蒙哥汗时期,这成为以后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黑水城西夏汉文南边榷场使文书录文进行了考补,指出文书中“银牌安排官”之“银牌”二字,当是西夏牌符制度中级别最高的一种,“银牌安排官”可能为中枢机构的派出官员或机构,认为后大庆三年(1142)文书的书式等与其他榷场使文书不同,故不宜将所有南边榷场使文书的时代统一定性为“后大庆三年”。后大庆三年(1142)文书中记载的“新法”,似可称为《大庆新法》,而非《贞观玉镜统》。  相似文献   

8.
薛立芳 《兰州学刊》2008,(3):127-129,124
《诗序》的作者问题是诗经研究中的一大公案。而毛亨作《序》说在诸多争论中始终居于主流地位,具有相当的影响。但主张这一说法的学者却一直未能解释《序》、《传》间不合的矛盾。事实上,清初著名学者毛奇龄曾对这一问题提出过十分精辟的见解,却始终未受到学界重视。他不仅指明《诗序》本是《毛诗故训传》的一部分,即“故”和“训”,因而其作者同为毛亨;并且解释了《序》、《传》不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黑水城西夏汉文南边榷场使文书录文进行了考补,指出文书中"银牌安排官"之"银牌"二字,当是西夏牌符制度中级别最高的一种,"银牌安排官"可能为中枢机构的派出官员或机构,认为后大庆三年(1142)文书的书式等与其他榷场使文书不同,故不宜将所有南边榷场使文书的时代统一定性为"后大庆三年"。后大庆三年(1142)文书中记载的"新法",似可称为《大庆新法》,而非《贞观玉镜统》。  相似文献   

10.
《圣威平夷歌》中所见西夏与克烈和亲事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诗歌《圣威平夷歌》描述了西夏与周边民族的和战关系,是研究西夏民族关系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关于西夏与克烈部和亲事不见于汉籍史乘的记载,但可与波斯文文献的记载相印证,可以认定《圣威平夷歌》中的"亦延台"其实就是克烈部首领王罕之弟客列亦台,此人将幼女嫁给了西夏国王安全之子。其事发生的时间当在1209~1211年之间。  相似文献   

11.
彝族文献《宇宙源流》哲学思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宇宙源流》(以下简称“宇源”),一译《说文》,是彝族重要哲学文献之一,原收集于《爨文丛刻》一书。《爨文丛刻》共收彝族文献十一部,系丁文江在贵州大定县(今大方县)收集编辑,罗文笔(彝族)译为汉文,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彝族长篇文献丛书。据罗文笔为《宇源》所写“序例”中称:“是篇《说文》始于宓阿迭所造”。宓阿迭系彝族先民部落首领,彝族史书记载,他曾“教人做斋,以供奉祖先”。推测约为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人。自然这一记载的时间太久,可靠程度值得研究。但《宇源》是在彝族内部长期流传的一部著作,则是无可怀疑的。《宇源》为五言哲理诗体裁,全书共分八章:一天文,二地理,三人道,四治国,五婚  相似文献   

12.
近年在编辑《粤西诗载编目及作者简介》之中,发现汪森编辑的《粤西诗载》刻本有错误,其中包括宋之问的《下桂江县黎壁》诗题。因宋之问何时到广西,何时乘舟下桂江(或称漓、府江),何时作此诗,均无可考。故校勘此诗颇费工夫。宋之问是被唐睿宗(公元711—712)流放岭南的。当时,宋之问在流放钦州途中,沿桂江而下至梧州,又溯江而上至藤州,沿途均有诗作记载,《下桂江县黎壁》即是其中之一。经我们查对,《全唐诗》、《太平寰宇记》、嘉庆谢启昆《广西通志》等书均作此题。但古今地理书、地图,均无“桂江县”的记载。而  相似文献   

13.
清人著汉文西夏史籍亡佚者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已亡佚的 5部清人著汉文西夏史籍进行考证 ,钩沉史籍编著者的生平事迹 ,总结编著者的学术特点 ,对史籍内容作合理推知 ,以期让人们对清人汉文西夏史籍有更全面的了解。文中还附论了沈尧的西夏学研究成果。重点考证的 5部史书及其编著者是 :洪亮吉的《西夏国志》、王昙的《西夏书》、秦恩复的《西夏书》、徐松的《西夏地理考》、陈昆的《西夏事略》。清人沈尧的研究成果包括 :《宋神宗用兵西夏论》、《宥州问答》、《与徐星伯中书书》。  相似文献   

14.
治学离不开书本。因为书本不真,所治之学必肤浅误谬。故治学必先治书,治书是治学的基础。可见,校书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我国第一个校书者是谁?段玉裁《经义杂记序》说:“校书何放乎?放于孔子。”俞樾《札迻序》写道:“校雠之法,出于孔子。”章太炎《国故论衡》也说:“孔子录《诗》有四始,雅、颂各得其所。删《尚书》为百篇,而首《尧典》,亦善校者矣。”孔子固然是善校,后人概括他的校书方法为:“精,细,详,慎。”但却并不是校书首创者。据文字记载,我国第一个校书者当推正考父。正考父比孔子早二百多年,是春秋初期的宋国上卿,历佐戴、武、宣三公;生父孔嘉,别为公族,以字为孔氏,还是孔子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继《类林研究》等书之后,进一步指出西夏文本《类林》中的西夏文误译字,并尽可能分析其误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查阅西夏字书韵书《文海》《音同》《义同》《番汉合时掌中珠》《五音切韵》和《中国藏西夏文献》《俄藏黑水城文献》《日本藏西夏文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中的部分文献以及聂历山的《西夏语词典》,发现了95个西夏文字没有被名家的字典收录。这批西夏文字的发现,增加了西夏语言文字的品种和内容,对研究解读西夏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寒斋插架,有19钞本《九籥集》一书,分《九籥集文》及《九籥别集》二种,明华亭宋懋澄撰。据《九籥集文》卷二所载《南云小言序》及《九籥集诗序》听言,则懋澄尚有诗集,今旧钞本无之,则此钞本实非完书,而且连序跋也没有,无从知道此书为已刻,或未  相似文献   

18.
由于西夏文草书辨识困难,俄藏Инв,No.2627《孝经传》迄今尚未获全文解读。本文首次对该书中的西夏文草书结字作了分析,探讨了西夏文草书中的"同符异用"、"一字多写"、"形似字"等问题。纠正了格林斯蒂德西夏文楷书转写中的错误,并对相关例句作了试译。文后附草书符号(左偏)100种。文章对复原久已亡佚的吕惠卿《孝经传》,对促进西夏文草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夏活字版印本及其特点和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西夏泥活字版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西夏木活字版印本。本文通过对它们的详细考证,阐述了它们的特点及西夏活字版印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叶适认为,《诗》既是儒家经典,本质上又是史书,故对《诗》亦应从史学角度展开解读。他联系历史对小《序》进行辨误,试图还原诗教原貌;利用《诗》《序》、周史考补《诗》本事,意欲彰先圣教化,获得经世治国的教训与启示。叶适反对"孔子删诗说"显示了他对史实及《诗》文本的尊重。叶适以史解《诗》既为匡补汉、宋之学流弊,又反映了他兼顾经史、核义理与见事功并重的治学思路。叶适阐发的"经亦史"的观点代表了"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观念,成为明清时期社会改革思潮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