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大师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钢 《云梦学刊》2011,32(4):13-14
如果说学术需要传承,大师是维系的纽带。大师的存在是多因素的结果。现实社会的需要追问的是我们是一个何种性质和秩序的社会,然后再考虑,大师的产生有无可能?关于大师的谈论已经很多了,特别是60年来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的文章也有很多,也不赘述。我想表达的是我的理解。学术大师对于学术发展的意义不需要我们再  相似文献   

2.
申明 《社会科学家》2007,(6):202-204
大师至少代表着某一学科的巅峰,他要有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同时要有治学的精神、做人的态度、社会责任感,"经师"和"人师"相结合才堪为大师,他们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师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引领者,在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大师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对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办有特色的大学、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学术大师无疑是学术发展的标杆。在学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都企盼学术大师产生。那么,何谓学术大师?学术大师是学术领域中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杰出代表。学术大师应该是学术水平高超、造诣精深、成果丰硕的优秀学者。  相似文献   

4.
王国良 《云梦学刊》2011,32(4):21-22
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来说,古来从事各门学问研究之学者,如要能获得学术大师的称誉,本人自应有较大的学术成就与贡献。除此之外,学术大师还应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与标准。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里说:"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老舍持续地进行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自觉承担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建设新文化的历史重任,他曾探讨过的许多社会文化问题,如"文化激活"、"文化失落感"、"道德失范"、"文化传承"、"文化更新"等等,直到今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与学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去梳理和阐发.  相似文献   

6.
孙超 《云梦学刊》2011,32(4):19-19
一、研究当下和未来学术大师产生的领域需要新视角在"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鼓励学术创新、追求学术品位、传递学术思想,对学术大师的研究,已从人文学科扩展到社会学科领域。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7.
钱念孙 《云梦学刊》2011,32(4):9-10
"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这个论题很好,可说抓住了何为学术大师及学术大师作用的一个关键之点。在我看来,堪称学术大师者,其成果应能推动当代学术发展;也就是说,是否参与乃至引领当代学术建构,是衡量学术大师的一个重要标准。粗略分之,学者、专家、名家、大师,  相似文献   

8.
大师与园地     
学者与大师,有较大区别,但古今中外,都有自己的一方园地.然而学者并不都会成为大师. 一个学者,怀天地仁厚之心,凭自己的实力向大师的目标迈近,当然是件好事.不过,依如今的情形看,一些学术殿堂,也演变为名利场了.  相似文献   

9.
叶继元 《云梦学刊》2011,32(4):17-19
纵观中外学术发展史,广大学人与少数学术英才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了学术的发展。毫无疑问,学术英才、杰出人才,或学术大家、泰斗——不论名称是什么,暂且呼之为"大师"吧,能起到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学术大师,便没有学术史;一部灿烂绚丽的学术史,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10.
爱国志士连横发愤著《台湾通史》,讴歌先民开拓台湾,传承台湾历史与台湾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于不坠,以笔为剑,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国学大师张继、章太炎、徐炳昶等人阅读《台湾通史》,对连横的史才、史学、史识颇为推崇,撰写文字,大力揄扬《台湾通史》.经过连震东的多方奔走,商务版《台湾通史》面世,使这部史学名著为中国大陆学术界所知晓.  相似文献   

11.
南宋初年,朝廷为了构建政统的合法性,确立"最爱元祐"的政治文化导向.在北宋受禁锢的元祐之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成为南宋文化重建的基石.南渡文人自觉地总结北宋学术文化传承脉络.在"元祐"这一旗帜下,理学与文学承续了各自的统绪,有效地呼应了官方构筑政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思考学术何为、学者何为等学术精神生态问题,已经日益迫切而无法回避了.在大师之后的历史境况中,学者强烈的主体意识极为重要.在当代创新话语中,创新之路在于将创新与生命多样性紧密结合.意识形态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语境,文学研究不是脱离政治,而是去思考政治语境中的文学研究何为问题.学术声誉是文学研究学术生态的思想氛围,对学术发展和学者精神提升具有不可忽略的独特作用.文学研究还需清醒地认识到学术国际化处境和确立本国文化立场的紧迫性.文学研究者具有多重身份,作为科研人员、文学教师、人文知识分子和本国文化代言者,在维护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生态上,他们的身份意识和职业精神将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3.
丁怀超 《云梦学刊》2011,32(4):22-23
学术大师不是一般的学术工作者,而是具有开创性成就和引领性作用的学术工作者,是顶尖级学术工作者。大师在学术上不仅是专家,而且是通才;不仅成果丰硕,而且引领风尚;不仅解决学术难题,而且指引学术方向,影响学术道路的选择。就此而言,中国当代没有什么学术大师,至少可以说学术大师寥寥无几。中国当代的学术正以扁平的方式向  相似文献   

14.
【“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章清在《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发表如题文章指出,自1905年废除科举后,如何确立读书人在现代社会新的角色与身份,成为走出科举时代学人思虑的焦点。这集中呈现于知识分子建构“学术社会”的理想上,即要在转型社会重建知识的庄严,让“学术”构成未来社会的重心,重新确立读书人的位置。而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衍生的“精英意识”“知识贵族”习气,促使知识分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导向“少数人的责任”,由此也筑起了一张公开的与潜在的“权势网络”。无论从事学术活动,还是介入…  相似文献   

15.
大学精神与学术大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耀华 《学术论坛》2006,(2):184-187
大学既是行政性组织,又是学术性组织;既有行政权力又有学术权力。大学是学问之大、大师之大。学术大师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传承者和守护者。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含义就是要打破过去视传统文化为零散的、被后人随意选择的各种观念的大杂烩的做法,而将其提升为一种整体的、可传承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可以把传统的燕赵文化划分为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不同的传承体系.本组讨论旨在对这三种文化的特色、内容、影响等进行概括定性,梳理出其各自的脉络和走向,使之以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的方式呈现于世.研究、总结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从方法和目的上讲都是要将混沌的历史和文化清晰化、明朗化,通过勾勒历史的逻辑和线条,以昭示未来的方向.从学术的角度我们认为,通过优秀文化传承体系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对以往的有关河北文化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很好的概括与提升,使以往的研究凝聚成为真正的思想文化研究成果中的网上纽结,使以往的经验型研究上升为理论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从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河北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河北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而推动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失去了固有的涵义,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边界正在被消解,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加剧,国家文化主权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文化帝国主义在本质上与文化霸权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它以否定和排斥"他者"为前提,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他者",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它们共同构成了对他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威胁.中国借鉴了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确立了建设"文化大国"的国家总体战略与相应的国家文化战略配套系统,力争在文化原创能力、文化综合国力和国家文化管理能力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最终建设世界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含义就是要打破过去视传统文化为零散的、被后人随意选择的各种观念的大杂烩的做法,而将其提升为一种整体的、可传承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可以把传统的燕赵文化划分为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不同的传承体系.本组讨论旨在对这三种文化的特色、内容、影响等进行概括定性,梳理出其各自的脉络和走向,使之以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的方式呈现于世.研究、总结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从方法和目的上讲都是要将混沌的历史和文化清晰化、明朗化,通过勾勒历史的逻辑和线条,以昭示未来的方向.从学术的角度我们认为,通过优秀文化传承体系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对以往的有关河北文化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很好的概括与提升,使以往的研究凝聚成为真正的思想文化研究成果中的网上纽结,使以往的经验型研究上升为理论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从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河北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河北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而推动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70年代末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与思想上、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人们行为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使“生产力标准”具体化为一个更易理解、更易操作的综合标准。在世纪之交 ,江泽民总书记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又提出了判断我们党的政策与活动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这一历史演进标志着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和党建学说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总体而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大多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学者,因此,文化经典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起码的根基。但是,也必须看到,王国维、朱光潜、刘若愚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由于没有处理好文化经典与西方文学话语之间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学术上的失误。这说明,有了文化经典的素养,也不一定能够较好地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众多学术大师的失误都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抛开经典,仅仅只是有文论话语,搞好比较文学研究更是一厢情愿。只有把文化经典与文论话语相结合,才能搞好比较文学研究。也就是说,要以自我的学术规则为主,融汇西方文化进行创新。文化经典、文论话语在当今的中国文化语境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文学的问题。因为经典的确立必须是为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化建设服务的,文论话语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