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主要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通过构建能全面反映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对全国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到了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各地区了解各自的弱点和优势,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体育都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现代学校体育与生活疏离的大背景下,学校忽视了对体育生活化氛围的营造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缺乏对生活化体育的选择,背离了体育对生活的真正意义.因此,体育生活化成为了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等需具备现实生活的内涵、形式和价值,将健康教育、终身教育贯穿其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从居住情况、社会交往、家庭生活、休闲娱乐、工作收入、环境等6个方面研究安徽省宿州市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问题,以满意度作为量度来考察这些方面的生活质量。并分别对这6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和描述,居住情况方面:对周边环境除绿化和体育场所外满意度较高;社会交往方面:对邻里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满意度非常高;在家庭生活方面:对婚姻生活和家庭关系满意度极高;休闲娱乐方面:人们感觉自己的闲暇时间适中,对休闲娱乐的总体满意度偏高;工作收入方面:对工作满意度一般偏高,对收入的满意程度一般;在环境方面:大多数人认为宿州的环境污染存在问题,对社会治安的总体评价较高,对医疗卫生服务也较满意。最终得出宿州市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是比较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论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生活方式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健康教育的需要;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全面强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丰富课外体育生活;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促进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践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现状与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表明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概念的不同界定,分析了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类型、构成要素、基本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表明: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野外生存训练的一个分支,发展与扩充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资源;搭建了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平台,突破了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社会化不足等问题;为创建高校体育生活化、社会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休闲体育渗透于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在对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休闲体育促进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现代人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宁.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我们亟待实现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而如何评价和把握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四川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不断提高,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程度及未来目标进行有效描述.  相似文献   

8.
失业和下岗人员增多,部分城镇居民生活缺乏保障,这是城镇贫困的新特点,也构成了城镇社区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建立城镇居民生活保障体系,确保城镇居民基本生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极为迫切。建立城镇居民生活保障体系要有科学依据,并充分考虑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当地财政承受能力,一旦制定,就必须保证其实施。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 2 0多年 ,人民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城镇居民迈向小康 ,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相对富裕 ,消费质量明显提高。从我国居民生活在家庭规模、家庭收入、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环保意识等方面发生的九大变化 ,可以充分看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输出型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对在山东省章丘市取样,对章丘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输出型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在运用于章丘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时具有良好的测量学特性;章丘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现状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一直较大。根据2005年河南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其他统计资料,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考察,以城镇和乡村为研究主线,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河南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将不断缩小。对于城镇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解决就业问题,而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如何解决各种社会负担问题,是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居民政治生活的实际状况,依据生活质量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对我国居民政治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提出了由民主参与、法治进程和政府绩效3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我国居民政治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论述了对我国居民政治生活进行评价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与动力,学术界引用最多的是"推-拉"理论,但这一理论仅仅解释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经济动力。利用路径分析方法比较影响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发现生活质量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与直接的预测变量。除掉教育、职业、收入等直接经济因素,城乡居民在休闲娱乐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生活质量直接与间接的影响着城乡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推-拉"因素,推的力量来自于农村匮乏的文化娱乐生活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拉的力量来自于城市更为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以及由此带来的较高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实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启动我省农村消费,不仅能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从我省农村消费结构的现状着手,探讨实现我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具体对策建议,即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优化我省农村消费环境;大力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苏州古城保护的观念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州古城保护的实践应以全面的保护观念、动态的保护观念、发展的保护观念、渐进更新的保护观念作指导。古城保护要积极主动地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全面提高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从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出发,对河南省武术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具有丰富的武术旅游资源及独特的开发优势;武术旅游的飞速发展将为河南体育旅游的发展注入活力;体育旅游将成为河南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河南省武术旅游开发较早,规模逐步扩大,已形成较具影响的国际知名品牌,但同时也存在市场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旅游专门人才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改革对策:科学合理开发;加快武术旅游人才培养;建立武术旅游产业化机制;充分发挥独特武术旅游资源优势,树立河南武术旅游新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三门峡市陕县地坑院民俗已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但其只是豫西窑院文化中的一部分。豫西窑院文化亟待得到整体性保护。而目前河南省对此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的专项研究尚属空白。对豫西现有窑院及窑院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尽快挖掘窑院民居中的生态经验及文化精髓,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镶嵌于他们的社会网络之中。依据实地调研资料,本文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其市民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1)失地农民与原市民的关系影响其对市民角色的评价和认同;(2)失地农民的邻里和亲缘关系在征地后稳定中有变化,工具性倾向增强,失地农民原有的社会资本受到影响;(3)失地农民的业缘关系还非常薄弱和不成熟,给其市民化带来制约;(4)社区居委会在失地农民社会网络发展和市民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需要促进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开放性,防止贫困文化的产生;拓展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推进其社会资本的再创造;重视发挥居委会在失地农民社会网络发展及市民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失地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提升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热点话题,其中主要涉及拆迁补偿和居民安置两个核心问题。保定市某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补偿办法,不仅考虑了居民目前的生活而且考虑了居民的未来,虽然大多数居民接受了此项实施办法,但普遍认为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居民对补偿标准的认识有差异;对补偿标准的兑现存在疑惑;居民担心未来生活质量。为此,需要多管齐下完善城中村居民的安置,包括完善征地补偿标准;丰富补偿内容;补偿与养老相结合;组织长线就业培训等等。  相似文献   

20.
以西安市为研究地点,运用统计学与交通工程学相关理论及方法,对4000名城市居民进行出行调查,分析其日常出行时间、出行目的、出行距离以及出行方式等规律,并结合西安市城市特点及交通系统状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交通需求管理对策:错锋上下班、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人汽车增长和有计划地引导城市优质资源外迁等,为城市交通规划及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