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马丁·伊登之死——从隐喻模式的角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巍 《学术交流》2003,(6):156-158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一部代表作 ,并且具有很大的自传性。马丁·伊登从一个小海员奋斗到功成名就的大作家 ,但在其事业的高峰却自杀而死 ,而作者也在七年后同样选择了自杀。因此揭开马丁·伊登之死之谜有助于了解其作者的死因。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 ,通过应用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其进行研究 ,将有助于理解马丁·伊登及作者的精神危机———从狂热的追求到空虚的失望。他们的死是对阶级、爱情和事业追求的失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据法国《世界报》1982年4月29日报道:美国小说家W·R·伯内特于4月25日在美国逝世,终年82岁。W·R·伯内特1899年生。他写的两部小说《小独裁者》和《当城市沉睡的时候》使他一举成名。这两部小说都是由法国加利玛出版社出版的,发表在《祸不单行》丛书中。他是一名写侦探小说的“古典作家”,同雷蒙德·钱德勒和达希尔·哈米特一样受到人们的尊敬。他写的其他小说还有:《铁人》、《伶俐棕色的狐狸》、《广阔世界》和《有来才有往》等等。伯内特在去世前完成的第35部小说《再见,芝加哥》,最近在美国出版,并迅即为《祸不单行》丛书所采用。  相似文献   

3.
英国对汉学的研究是从十九世纪初三个新教传教士开始的:乔舒亚·马什曼(1768-1837),他在印度传教,先研究印度语言学,后来研究汉语,发表了大量研究汉语的著作,其中包括圣经的中译本;罗伯特·莫里森(1782-1834),他是伦敦传教协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对汉语研究有所贡献,出版过一本汉语语法和字典;沃尔特·梅德赫斯特(1796-1857),他在东方作过广泛旅行,学  相似文献   

4.
书讯     
本书作者Π.A.拉契科夫教授是莫斯科大学人文科学系哲学教研室哲学博士,曾撰写过不少专著.他的《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一书已在我国翻译出版.现在介绍的这本著作是继此书之  相似文献   

5.
一邀请外国著名学者成为美国历史协会名誉会员的习惯要追溯到1885年,首批应邀者是这4个人:莱奥波德·冯·兰克、威廉·斯塔布斯、萨缪尔·劳逊·伽丁纳、西奥多·蒙森。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四重唱小组,甚至在今天提到他们的大名,仍令人肃然起敬。但是如果有谁说他们的著作今天仍拥有广泛的读者,那将使人感到意外。阅读经典著作(即使与  相似文献   

6.
首先要说明一个基本事实:拉丁美洲的文学到二十世纪才真正存在。没有巴尔扎克,没有福楼拜,也没有司汤达,一切都有待创建。必须摆脱受到欧洲影响的边缘性和盛行于马德里或巴黎的各种“主义”。尽管本文有意识地只谈用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除外)的记叙文,但是大家还是可以看到,变化首先是在本世纪初由尼加拉瓜的鲁文·达里奥和智利的巴勃鲁·聂鲁达从诗歌开始的。在小说方面,重大的事件发生得还要晚。第一个关键的日期是1949年。  相似文献   

7.
阿德拉斯·科瓦克斯是匈牙利最出色的年轻电影导演之一。卢卡奇逝世前几个月,阿德拉斯·科瓦克斯对他进行了一次电视采访。本文摘自这次采访记录。这次电视采访的部分内容,曾在卢卡奇生前放映过。  相似文献   

8.
爱新觉罗·毓君固先生的《末代皇帝的二十年———爱新觉罗·毓回忆录》出版后 ,相当畅销 ,引起反响。下面刊载四位学者对此书的评介  相似文献   

9.
<正> 在那些曾经激动过我心灵的文学作晶中,有三部难以忘怀的外国小说,它们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牛虻》、《马丁·伊登》。这三部小说,分别由三位生长在不同时代、国家和环境的作家写成。作家们的气质以及作品的风格部具有迥然不同的差异,作家们塑造的主人公各有独树一帜的鲜明性格,各有一番曲折离奇、不平凡的经历——但尽管如此,一个醒目的共同点却使我将这些主人公们自然地联想和并列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传记数不胜数。仅仅最近几年在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出版的马克思传就有五、六种:维尔纳·布鲁门堡、阿毛尔德·京茨里、费里茨·约·拉塔茨、大卫·姆克莱兰、沃古斯特·考努和一个集体研究人员的著作。再出版一本传记是不是多余的呢?不是早就知道此人一生中的一切了吗?对他的性格和  相似文献   

11.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1 -1916)是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一位杰 出的小说家,文体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生 于美国,长年定居英国,最后加入英籍。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下了 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文艺评论论 著。 国际题材小说是詹姆斯创作生涯的主 要成果。小说大多以欧洲为背景,描写美 国人在欧洲的经历。其中较著名的有《美 国人》、《苔茜·米勒》、《一位女士的 画像》、《使节》等。国际题材小说的主 题之一,便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超越精神, 小说中所反映的这种超越精神可以具体概 括为:开拓、进取、追求、赶超和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一个女人》是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 ,即在文坛引起轰动 ,被公认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崛起的一座人众仰望的奇峰”。  这是一部杰出的心理小说 ,作者的目光始终对准主人公叶子的内心世界 ,对其心理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剖析 ,精湛的心理描写艺术成为小说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一个女人》的心理描写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俄国心理描写大师托尔斯泰的影响。有岛是在 190 3年开始接触托翁作品的 ,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宏达恣肆的创作天才深表叹赏。 190 7年 ,有岛读完《安娜·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美学:它的知识继承尽管马克思通过他早期的诗作,他对希腊艺术和莎士比亚的引证,他对欧仁·苏著作以及拉萨尔《冯·济金根》一剧的批评,以及他对席勒的赞赏,一鳞半爪地谈到过艺术理论问题,这些见解同他的整个哲学观点可能是一致的,但是他的观点并不完整,其社会意义也没有明确的阐发。最初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也许可以从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中找到。当然,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基本上是一种政治小册  相似文献   

14.
苏联《经济问题》杂志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在该刊1986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庆祝苏联经济学家维克托·彼得罗维奇·克拉索夫斯基(?)80寿辰.克拉索夫斯基生于1906年3月23日.他在研究投资政策、投资计划、社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效率等问题方面曾发表过200多部科学著作.克拉素夫斯基是苏联《工业经济》第1部教程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专著的作者之  相似文献   

15.
据意大利《晚邮报》1982年2月20日报道,今年2月9日至15日在米兰举行“德·阿米契斯的博爱社会主义”问题讨论会。会上介绍了德·阿米契斯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德·阿米契斯(1846—1908)是意大利作家,曾发表过《军人生涯》、《心》(中译名为《爱的教育》)、《奥兰达》、《西班牙》、《伦敦记事》和《摩洛哥》  相似文献   

16.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在诗歌、戏剧、小说和音乐绘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他的全部作品构成印度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侧面,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声誉,也在我国长期地发生着影响。他的哲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间,以《爱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路易斯·卡洛尔笔名闻名的英国童话作家、数学家查尔斯·道奇森(1832—1898),写过一部逻辑教科书《符号逻辑》(SymbolicLogic)。这部书共分两部分,其第二部分写于卡洛尔逝世的1898年。但这部分的文稿没有发表过即佚失。  相似文献   

18.
就罗伊·哈罗德来说,给人的印象是文笔华丽,读过他的名著《凯恩斯传》的人都为凯恩斯有这样一位文笔出众的高足而赞叹不已。可是如果你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你就会知道他的母亲是既会写小说又会画肖像画的才女,他从孩提时代起就受到家庭文学艺术气氛的熏陶。母亲给他的幼学启蒙不是儿童读物,一开始就是莎士比亚和雪莱的作品。他晚年曾说过大体意思是:如果你想要  相似文献   

19.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系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西蒙是荣获该奖的第12位法国作家.瑞典文学院表彰他"在描写人类的生活状况中将诗人与画家的丰富想象力与他对时间的深刻理解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西蒙获奖的消息使法国文学界感到震惊,因为过去评论界一贯推崇罗伯·格里耶和娜塔莉·萨罗特为法国新小说的先驱者.如今,法国文学界对西蒙也刮目相待了.《费加罗报》载文甚至将他捧为"新小说之父".西蒙的早期作品基本上采用传统手法.六十年代是西蒙小说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个年代,他的作品逐渐形成非常独特的文学语言和新的形式.美国《当代小说评论》杂志1985年(第5卷)第1期曾为西蒙出版专集(当时西蒙尚未获奖),刊登了16篇有关他的文章,其中有他的讲演、谈话以及对这位作家和他的作品的评论.我们在这里选译3篇,以飨读者.关于西蒙的简历请参看本刊1986年第2期.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1月,在墨西哥莫雷利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小说研讨会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小说家、评论家讨论了“小说的危机”。墨西哥作家埃尔南·拉腊教授的发言非常有代表性,他说:“小说的技巧已经掘尽,主题已经写绝,等待小说家们的将只是前人留下的残羹剩饭。”①中国新时期的小说家们显然也面临着这种危机。小说如何摆脱困境?一大批中青年小说家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其中大大地热闹过一回,卓有成效的探索就是进行了小说叙述方法的变革。我们先看看苏童发表在《收获》(1992年第6期)上的小说《园艺》。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叙述了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