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民生新闻"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我国的"民生新闻"具有党性原则,反映民生内容、体现"三贴近"原则,定位民众、取向于民的特性,而且其发展迅速,深受人民喜爱,但仍然存在内容庸俗、受众定位狭窄等问题.为了实现"民生新闻"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力的作用,我们必须提高队伍素质,提升报道深度,完成由"小民生"向"大民生"的成功转型,并实现方式、形象、技术上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任务。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无论是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许多代表参加的“讨论发言”,都十分重视并且热议着“民生”的话题。可见,民生的改善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应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内容为指针.确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亲民”,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立足于“民生、民情、民意”,正因如此民生新闻才受到受众的普遍关注和好评。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下的一些民生新闻节目当中,为了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日常锁事,还有一些猎奇的、不健康的、低俗的内容也充斥于此类新闻之中。可见,提高民生新闻的内在品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民生价值作为人权价值,是伴随着人民对实现幸福生活的价值定位提出的.民生价值是人权价值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价值是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能反映党对人权价值更为全面的理解.人权价值发展的实质是确立和实现民生价值.实现从物本到人本的价值转向,是民生价值对“以人为本”的反映和实现.当中国解决了“挨打”和“挨饿”问题,人民就开始关注“幸福”问题.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民生价值的当下表达.能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民生社会是“以人为本”的人权社会.人权价值的实现是人权价值民生化的过程.打造合乎人权价值的民生平台、构建符合人权价值的民生制度、实现符合人权价值的民生需要,不仅是人权价值民生化的重要措施,而且是民生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柳溪 《云梦学刊》2013,(6):151-153
电视民生新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内涵有了丰富的拓展.从传播学角度审视电视民生新闻的民众构成,以平民为主的传播内容,以市民为主的受众定位,以公民参与的传者构成,是当今民生新闻中民众的独特构成.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兴的"新闻现象",因其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实际而备受普通民众的青睐。本文从报道方式灵活多样,紧扣民生;注重新闻的深度挖掘,"小民生"变"大民生";讲究职业操守,把好舆论关三个方面探讨了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吸引力、引导力。  相似文献   

7.
梁崇亮 《理论界》2008,(8):208-209
《南京零距离》在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中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新闻栏目”之后,引发了全国各地方台的“民生”热潮。安徽《第一时间》栏目成为了民生新闻改革中的又一个制高点。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内容分析解读电视民生新闻,并借重媒介批评的角度来探讨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其快速发展产生的问题和弊端日益凸显,如何消除这些弊端,促进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闻业界和学界关注的问题。笔者从民生新闻的内涵、弊端等方面作简要分析,对如何创新民生新闻报道、提升民生新闻的质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迅猛发展,在全国各地形成燎原之势,被称作"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但是,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报到还存在着定位、站位和诉求等诸多误区。文章拟对电视民生新闻的部分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媒体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价值观及合理定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自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成功推出方言新闻节目《阿头说新闻》后,一些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方言类新闻节目受欢迎绝非偶然,新颖的节目形式、未变的民生内容,加上方言说新闻的播报形式是其成功的关键。然而,方言类新闻节目有其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局限性,如存在“话语霸权”、“过分还原生活”、娱乐化和同质化等问题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是传统新闻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更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新闻界的新宠。但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位,一直没有定论。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自身也存在着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众多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但对民生新闻的科学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浅谈民生新闻与百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开播和一系列类似新闻节目的相继出现,如今“民生新闻”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新闻。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视点,关注百姓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真正成为了百姓想看、愿意看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大庆社会科学》2012,(3):160-160
彭立撰文指出,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三化观”,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提法。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实质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传播的生存与发展的模式。二、新闻传播的“时代化”特质。  相似文献   

14.
李光炎 《广西社会科学》2007,(11):I0001-I000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有一个部分提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所没有的。外国媒体纷纷对此作了报道,《亚洲周刊》更是推出一组封面文章,总题目就是“中共十七大主打民生牌”。党的十七大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反映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把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第一次。在我国,“民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种主流的理念,对“民生”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党的十七大,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纷纷加大经济新闻报道力度。但在较长一个时期,经济新闻缺乏人文关怀、缺少生活气息,其突出表现是要么出现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片面强化理性色彩;要么深入基层不够,抓不到鲜活的经济信息,报道领域狭窄,报道方式僵化。因而出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的现象。经济新闻尤其是综合性日报的经济新闻,必须强化关注民生、贴近民生、服务民生趋向,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注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与老百姓平等交流。这样,才能赢得更加广泛的读者,也更符合新闻“…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以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注重用老百姓的话语说老百姓的事儿,它关注着老百姓的生活际遇与生存状态,勾勒百姓生活全景图。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说新闻"的方式深入观众灵魂深处。民生新闻的直播方式让市民成为新闻的主角,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观众的双向参与拓展了传播的空间。同时,民生新闻繁荣的背后还存在节目低俗化、同质化、反映问题表面化的不足。为了民生新闻的长远发展,应提升品格、创品牌、走新闻专题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从《新华日报》办报经验看当前“民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民生”意识即为其中之一。本文从其副刊、《信箱》等方面分析其办报理念,并将之与当前民生新闻理念进行比较,以期提供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8.
去年以来,屯溪区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发展目标。坚持“制度抓规范,监督抓长效,资金抓落实,舆论抓宣传”的工作思路.快速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以发展促民生,以民生促和谐.让普通百姓感受社会温暖,共享发展成果,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受到了业界和学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相比传统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在"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叙事文本的传播多样性"、"叙事立场的民生大众性","叙事传播过程的丰富具体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传播叙事优势。本文引入叙事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对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传播叙事进行探讨,以期不断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和品位,进一步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为电视新闻传播叙事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对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关于是否有真正学术或学科意义上的“新闻学”,学术界曾有过长期的争论与诸多的分歧。那么,一直作为其分支的“新闻评论学”是否成立、如何成立,就更应该是一个暂时存疑或有待确证的“问题”。事实上,高校新闻专业都开设着将新闻评论作为研究、传授对象的专门课程,或称为“新闻评论写作”,或名曰“新闻评论研究”,多数冠以“新闻评论学”之名。不仅名称有异,其学科定位、课程设计与授课内容在不同的高校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与特点。这种情形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新闻评论学能否被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的理解和看法仍有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