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从军行》是李颀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中较为特别的一首,然而古往今来,对它的解释及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定位问题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李颀是盛唐时期一位比较特殊的边塞诗人,因为他从未到过边塞,所以他的边塞诗独具特色。本文一方面结合汉代史料考察并解释《古从军行》的内容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李颀的边塞诗题材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松游小唱》是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创作的万言长诗,该诗在四川地方文学史乃至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都可谓沧海遗珠。《松游小唱》及其主人董湘琴的被发现,引发了世人的称道和学界的研究热情,5?12汶川大地震后出现了“董湘琴热”、探访“松茂古道热”。这首长诗属于标准的地志文学,是诗人对晚清松茂古道的一次民间行吟考察。文章以想象与意象地理中的《松游小唱》与历史中的松茂古道的地理文化内涵及演变为考察对象,探讨文学与历史、文学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田峰 《学术月刊》2015,(2):120-127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李颀是盛唐一位著名而特殊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本文从李颀边塞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他的边塞诗创作以及探索了他的边塞诗创作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隋代边塞诗人卢思道、杨素、薛道衡、虞世基、杨广等诗人作品的分析,论述了隋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以及边塞诗所具有的内容、风格方面的特征,探讨隋代边塞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字容若,出身于满族正黄旗贵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词的中兴时期的清代,他是数以千计词家中的佼佼者,又是著名的诗人。容若的一生(1654——1685)虽然只有31个春秋,但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学遗产,有诗词约700首,而边塞诗词竟占全部诗词的12%左右。边塞诗古已有之,而形成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则是唐代的事。在唐代边塞诗派中则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前者创作边塞诗约40余首,后者有50多首。纳兰的边塞诗词竟与他们两位边塞诗的总和相去无几。这对身居十年侍卫之职、久处宫廷的内廷官员来说,不能不说是件罕事。通读纳兰性德的边塞诗词,不仅在数量上给人以可与前人争上下的深刻印象,而且在思想内容和诗词的风格等方面,也给人留下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意象。  相似文献   

7.
鲍照对盛唐边塞诗的影响全面而广泛。盛唐边塞诗派承继了鲍照边塞诗的主题、题材、诗题及诗体,对鲍照所开创的写作典范都有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以高适、岑参为中心的边塞诗人,几乎都受到过鲍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13,(5):99-105
唐代是一个反战的自觉年代。唐代边塞诗人写作边塞诗,也自觉地创作不少边塞反战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从反战的角度进入审美世界,直面惨烈的鲜血,直面惨烈的死伤,直面军人的边愁,直面军人的苦累,以艺术的手段控诉战争的罪恶,对军队内的腐败给予揭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予批判。边塞诗人创造出的边塞反战诗有品格、有品位、有品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认为岑参的边塞诗是中国“最早的西部诗歌”,盛唐时期只有“少数边塞诗人确有短期边地生活经验”,“多数诗人”的边塞诗只是“使事用典,借题发挥”。本文列举事实,证明不少诗人写作西部诗歌都早于岑参;盛唐时期文士出塞人数众多,乃是一种时代风尚;诗人们的边塞诗大多具有具体生活基础,而非“虚拟想像”。本文还进一步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征作了新的探究,纠正了这方面的一些不正确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以边塞生活为主题写诗,始于汉乐府古题,及南朝宋鲍照创造性地运用乐府古题和自制新题,写了《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等十三首,是反映了那个时代苦难人民的悲愤情绪和为保卫国家不惜献出生命的勇敢精神的边塞诗,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边塞诗的诗人。至南朝梁则有江淹的《戎行》,吴均的《边城将》四首、《闺怨》。北朝则有卢思道的《从军行》。到了隋代薛道衡对边塞诗的写作更有所贡献,他的《豫章行》写闺妇之思征夫,感情悱恻缠绵,他和杨素同题唱和的《出塞》描写北方风  相似文献   

11.
北朝文人的临战心态及边塞诗的格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文人的临战心态及边塞诗的格调李炳海我国唐代形成了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边塞诗人。边塞诗派的产生虽在唐代.但其存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就有数量可观的这类作品。在探讨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原因时,一般都注重共时性的研究,从大唐...  相似文献   

12.
论初唐边塞诗的郁愤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诗经》、《楚辞》中,边塞诗就已出现。只是篇数太少,不大被人注意。汉魏迄隋,渐有增加,出现了一些边塞题材的乐府诗和鲍照、卢思道、薛道衡等以边塞诗见长的诗人。但整个说来,边塞内容仍不过是众多的诗歌题材中普通的一种,还不足以引起世人的重视。 逮至初唐,边塞诗的创作明显地出现了一个新局面。作者甚多,其中较重要的计有李世民、虞世南、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张九龄、崔湜、杜审言、崔融、乔知之、刘希夷、张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诗人笔下,“绝域”意象通常指漠北、西域、岭南、辽东等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边远地带。作为唐代诗人以中原地理、经济、文化背景为参照体系观照并重构唐代边塞地理环境的必然产物,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是唐代中原诗人在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过程中被典型化的符号象征,指示着那些距离中央统治中心区悬远、经济落后、文化习俗与中原汉族文化明显不同的边疆地区,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地理景观与诗歌意象的精神文化符号,是唐代中原诗人对中原地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对“塞”外的恐惧感、逃避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边塞诗研究自古以来即倍受关注。作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座重镇,隋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如此。然而,研究者多将注意力集中于此一时期的西部边塞,对于东北地域的边塞作品少有重视。隋唐时期发生在东北边塞的诸多民族战争和东北地区独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都催生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作品。经由对这些作品的梳理探究、分析归纳,力求为隋唐时期边塞诗研究作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姚皓华 《东岳论丛》2005,26(4):83-89
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大历十才子”诗派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大历十才子”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而不凄,而“大历十才子”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相似文献   

16.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相似,因此,他们边塞诗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洋溢着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但因际遇不同,所见各异,在艺术手法上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深刻、风格悲壮,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代表;岑参在写作手法上以写景描写抒情见长,景色奇丽,感情炽烈,想象奇特,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他们的边塞诗慷慨激昂、豪放悲壮,共同反映出时代的主旋律,充分体现了盛唐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岑参的研究多集中在边塞诗方面,但岑参的写景诗同样不可忽视。总体上看,学人对岑参写景诗研究较少,还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使得岑参数量质量俱佳的写景诗成就常被其边塞诗淹没。本文对岑参写景诗进行分段研究,力求细化其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发掘艺术内涵。岑参不仅是优秀的边塞诗人,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写景诗人。对其写景诗关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岑参诗歌和思想的全面解读。  相似文献   

18.
西域边塞诗作为中华诗苑中的瑰宝,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独秀一枝。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屯垦戍边的军民、西游边塞的文人,还是谪贬边关的文官武将、平定边陲的封疆大吏都留下许多边塞诗。这些诗作从总体倾向看,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许多边塞诗歌颂了中国历代王朝统一西域的功绩,尽管诗作者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免对帝王歌功颂德,但“维护祖国统一”是众多边塞诗水恒的主题。二是许多西域边塞诗往往又寄托  相似文献   

19.
地尽天低之感,是边塞诗人的共同感受,孤城瀚海境界,是边塞诗常有的境界。这种感受和境界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民族融合中的相互碰撞,表现的是自然的崇高和战争的崇高。诗中的边地风光,在许多方面体现了熟悉与陌生的互补,诗人对许多事物都赋予了战争色彩,景物描写采用多种手法呈现军事化的特色。战地风光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20.
李益边塞诗的主流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一席。因所处时期不同 ,其创作各有特色。李益以不同于盛唐边塞诗在雄奇瑰丽、深广悲壮豪健之风方面而独树一帜 ,充分体现出中唐边塞诗中厌战和思乡、逃避战乱和边塞的冲动以及对边愁的凄苦感伤体味的主流情绪 ,从而成为盛唐之后边塞诗举大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