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侧重于查找“易哲学素材”和诠释易理机制;易文本的诠释多受社会语境的影响;研究更加趋向精细化,这是20世纪易学研究的显著特征。该文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给出21世纪易学研究范式创新的视角和原则,探索适应未来研究发展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
王笛 《河北学刊》2023,(1):220-22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及西方理论学说的影响,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史研究渐次展开。在现代化范式、“国家—社会”范式、全球史范式的指导下,研究理路渐趋成熟,但不同范式下的研究均有侧重点与局限性。未来需要突破单一研究范式的指导,全面把握红十字会在广阔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同时,积极引介国际学术成果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从全球化进程及跨文化语境下审视近代红十字会,对于推进近代中国红十字会研究深入发展亦有着重要助益。  相似文献   

3.
近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80年代之间所做的易学研究与社会语境变迁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他们打破经学垄断,继承发展疑古之风;还原历史,创新史料学研究;结合实际,注重古籍考证;借鉴西学,汲取新的方法论指导。“疑古”、“还原”、“考证”和“借鉴”是近人的易学研究的关键词,他们的研究路径可为21世纪的易学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视为一种“范式”转换,由此形成了现代文学批评特有的视域、策略和方法。本文讨论了这一范式转换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语境,指出社会变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学科的发展,对20世纪文学批评的视域、策略和方法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文对现代文学批评的一般特点和运作模式,作了简要的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乡村研究的村庄范式被广泛接受和运用,但是其方法论缺陷也较为明显,常受人诟病:无法打通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断层,无法跨跃"休漠铡刀".不少学者为了打通"三大断层"、跨跃"休漠铡刀",尝试超越村庄范式的研究实践.概括起来就是四大范式:从市场维度研究的施坚雅范式、从文化与权力维度研究的杜赞奇范式、从宗族维度研究的弗里德曼范式以及从经济维度研究的黄宗智范式.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起,海外的中国学研究发生了一场范式上的革命,表现在以象征资本理论为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并且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象征资本理论自身的不足正反两个方面,并从方法论的角度证明,这一源于西方的新型范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当下,"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四要素文学活动说已经成为了中西文论界特别是中国当代文论界解释文学现象通用的和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活动范式.但现代传媒语境的形成使文学传媒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得以凸显,新的社会现实让我们看到,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学传媒不只是文学的工具,更是其本体性构成要素.20世纪以来现代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文化理论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重要理论资源.作品、世界、作家、传媒、读者五个基本要素形成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关系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推动文学活动论由四要素范式向五要素范式革命,是文学活动的实际存在和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以博厄斯为首的文化历史学派立足于对文化的历史、微观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对社会成员的整合功能,并进而倡导文化相对论.文化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与基本观点对科学历史主义尤其是库恩的范式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反映在库恩对范式、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发展图景的描述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回顾与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亚丽 《齐鲁学刊》2007,2(1):105-107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大致形成了三种范式进化论范式、阶级论范式和现代性范式。以这三种文学史范式为参照,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认同仍然存在危机,面临种种新的文学史范式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写作范式的回顾与考察,将有助于本学科文学史范式的再生与重建。  相似文献   

10.
陈新夏 《河北学刊》2008,28(1):27-31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和"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作为对唯物史观的两种表述,分别内含着唯物史观研究的规律范式和实践范式。规律范式侧重于科学地解释社会历史,体现了对旧历史观超越的本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实践范式蕴涵着规律范式,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确立实践范式,有助于回应唯物史观所面临的挑战,凸显唯物史观的当代性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中,是哲学范式的一个研究取向和重要内容。问题范式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创新之间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首先是如何增强问题意识,问答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逻辑基础,问题表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在问题范式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上进一步分化,出现了“比较对话”、“语境回归”、“问题研究”和“形态重建”等各具特色的研究取向,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域视野。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由“四个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一个包罗宏富的转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现代化范式”可以将革命史的内容包含其中,与“革命史范式”相比,“现代化范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情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弗罗洛夫是20世纪后半期苏联最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苏联哲学界人研究的先行者。他的人研究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研究的传统范式,在规范人研究范畴、提出人研究运思范式和确立人研究主题等方面,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中,被用于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自我认知范式),由于时空的变化、自身的性能、应用主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会出现“转移”现象,而这种转移表现为全局转移、局部转移、隐性转移、主体性转移等四种形式,同时呈现出渐进式、无伤亡式、对调式三大特点。这些内容的把握有助于将认知范式正确用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并获得积极结果。  相似文献   

15.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战略,是一种研究资源、物品和位置通过社会关系形态而配置和流动的范式,是集中分析社会关系结构的理论和方法的统一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范式特征、中心原理和基本命题,为研究社会结构提供了一种迥异于地位结构观的网络视野,这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界的显学。  相似文献   

16.
韩晗 《社会科学论坛》2010,(23):165-178
本文考察了对于1930—1937年的《武汉大学文哲季刊》重读的学术价值,分析了该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公共交往的三种话语范式。在分析的过程中并对该刊所发表文章、作者群以及撰稿意图做了分类与考察。进而认为在当时中国社会语境下,三种话语范式与时代语境结合导致了两个重要公共交往现象的产生:实用理论成为译介主潮与时评的兴盛。  相似文献   

17.
百年来文学领域中层出不穷的各种理念、方法可归纳为 2 0世纪中国三种不同的文学研究基本范式 :自在 ,他在 ,实在。自在范式刻意找回文学事实 ,描述文学事实 ,建立文学知识体系 ,但漠视文学研究的历史性、主体性。他在范式追求在社会文化、思想逻辑中找寻文学背后之因 ,却忽略了文学研究的文学本位和个体性。实在范式建构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的对象性关系 ,突出研究的个体判读与经验判断 ,但其研究的真理性、有效性难以普遍确立。2 1世纪中国的文学基本研究范式应是对 2 0世纪三种文学研究基本范式的扬弃、超越和融会  相似文献   

18.
庄友刚 《河北学刊》2007,27(6):7-10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至于在2007年10月苏州召开的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上,赫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确立为论坛的核心论题。可以预计在近一个时期,如何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将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范式是我们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从以往的研究历史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三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教科书范式";二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范式";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范式",这后一种研究范式时期众声喧哗,呈现出新旧范式交替的特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研究范式进行认真和深入反思,进而探索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下面这组专题讨论文章,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专题讨论的形式,促使学术界同行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至于在2007年10月苏州召开的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上,赫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确立为论坛的核心论题。可以预计在近一个时期,如何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将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范式是我们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从以往的研究历史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三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教科书范式";二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范式";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范式",这后一种研究范式时期众声喧哗,呈现出新旧范式交替的特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研究范式进行认真和深入反思,进而探索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下面这组专题讨论文章,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专题讨论的形式,促使学术界同行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治理理论:本质是复杂科学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深刻地把握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转型这一大的科学革命的历史趋势,才能真切地把握各学科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的本质。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刚刚兴起的“治理理论”,其本质特征是强调民间社会之间、民间社会与国家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网络机制和体系,关注的是社会政治、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机制。因而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的视野看,其本质应属于后现代复杂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