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结绳记事·木石复合工具的绳索和穿孔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绳记事”是真人(晚期智人)的重要的象征符号运作,而其前提就是绳索的发明。作者由此论证了“甲骨文乙、己、午、十、廿、冬、丩,都是远古细线的象形”。绳索与磨制穿孔石的结合,构成木石复合工具的重要形式。作者考证了甲骨文里面有“索”字,而未见“绳”字;指出甲骨文“索’指大草绳或麻绳,而“绳”为后起字。穿孔石刀、穿孔石刈(镰)、投石索以及穿孔圆石等等,都是原始人在蒙昧、半开化阶段(狩猎、采集和点播时期)使用的木石复合工具。先民最初的纺织业,始于木杆石纺轮一重要的、划时代的木石复合工具之一。本文首次阐明:甲骨文“叀、尃(缚)、專、傅、轉”都表示纺轮和由此衍生的文字系列。远古礼兵器“石戊”由大型穿孔石斧发展而来,礼兵器石戊的结构由四部分组成。本文专论木石复合乐器——世纪初考古新发现的原始方孔石磬,以及圆孔石磬与绳索的关系,追溯甲骨文“磬”以及相关的“声”“壴(鼓)”“青”“南”等的字源。总之,本文首次论证了绳索和穿孔系结技术在木石复合工具和乐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生物进化史上,黑猩猩就开始能利用树枝和石块制作简易的工具。此后,能人与猿人(直立人)都会同时使用单一的木质工具和石质工具,如木棒、手斧等,这是“木器和石器并用”时期。到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时期,开始发明“木石复合工具”——木柄石斧、投枪、木柄镰、弓箭、石网坠渔网、细石器镶嵌复合器等。弓箭这一远射程狩猎和战斗工具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晚期智人即新人又发明了用石燧、木燧摩擦取火的技术。这些都表明新人的智力发生了飞跃突变,加速了氏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作者建议用术语“木一石器时代的木石并用时期”代替旧石器时期(Palaeolithic Period),表示人类进化的能人与猿人(直立人)阶段;而用“木-石器时代的木石复合工具时期”代替中石器和细石器时期(Mesolithic and microlithic periods),表示人类进化的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阶段。  相似文献   

3.
人类第一个时代"木-石器时代"可分为五期,关键是从第二期——简单的木-石结合时期,转折到第三期——"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即以弓矢为主的细石器工艺阶段。早期华夏存在着木-石混合并用的两个类型:(1)石片-刮削器类型;(2)华南尤其东南部的砾石-砍砸器类型。智人选取细石器制作复合工具,是出于生存策略的需要。欧亚细石器可分为两大技术系统:(一)以几何形细石器为特征的系统,主要分布于欧洲地中海周围及西亚和北非等地区;(二)以石叶细石器为特征的系统,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东亚、东北亚以及北美地区。农业和陶器的实现,也是延续细石器基础而成长起来的。环太平洋西海岸,和东南亚、华南、西南、越南、菲律宾等地,大量出土砾石-砍砸器的"有段、有肩"复合工具遗迹。华夏北方盛行细石器,所以多用石矢、枝干等制造弓箭;而华南、东南亚等地缺乏细石器但多产竹器,所以多用无弦的竹弓、弹丸。华夏的"竹文化"(Bamboo Culture)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因素,它不仅用来制作"弓箭",还包括日用器具,如殷墟甲骨文的"竹聿筆笔筮笰箙"等,以及《说文·竹部》的"筒、笼、简、篇、符、筐、笛、竽、箫、箱、箸、管、節(节)、筑、笠"等,都说明远古"竹文化"与禮(礼)仪音乐、与书写记录、与巫师的占卜活动、与矢箭装置有密切关联。本文还论述了竹制箭矢的民族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考古学界对于古代弓矢的专门研究(特别是从“复合工具及武器”角度的探讨)非常不够。学者们的着眼点片面集中在“石”上面,仅关注考古出土的石质器“石矢、石簇(镞)、石箭”而忽视了非石质器的“木矢、竹矢、木弓、竹弓”和木一石复合工具的“矢杆、箭弦”的关键意义。本文从木一石复合工具的观点指出:最早的矢为木制或竹制且无镞。本文考证:殷墟甲骨文已有“弓”与“矢”等字,甲骨文“弓”字象形,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主要区别在无弦的弓“单、弹”和有弦之木弓“引、射、弱等”。进一步诠释《周檀·考工记》中的古代制造弓矢的技术,并通过民族学及岩画的调查,探讨弓矢对于游牧民族的重大意义;并探讨先秦时期竹制的兵器竹弓、竹箭杆、竹矢菔、积竹柄、古代的“弋射’’和“弩’’以及史前遍布世界各地的“箭杆矫正器”,从而进一步论证“木一石复合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跨越百万年、几乎遍及世界的木-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有大小不一的石球。木-石器时代中期,狩猎技术出现飞跃,主要表现在远距离投射的弓矢、标枪等发明。弓矢遗物大量出土,已得到历史学界的共识。但是对于"石球"的使用形态和结构功能,迄今尚留下许多疑团。由于投掷石球的木质器械(绳索、木架等)易腐朽,目前难以见到史前的实物;但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调查资料可以给我们启示,至今一些原始部落还在使用投掷石球的木石复合工具——投石索(Bolas)、投石器(Sling)等。投石索在木质绳索两端拴上石球,有单球、双球及多球投石索之分;这些是直接利用人的体力动能抛掷石头的器械类型;后来发展出了依靠重力势能或者弹性材料的弹性势能,来抛掷石头的大型木石复合武器——投石机(Catapult),这是远古遍及华夏及西亚、古波斯、古希腊罗马的一种攻城武器,中文又称为"石砲"(),可同时投掷单枚或多枚破坏性重物,如巨石等。投石机在世界兵器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直接促成了后世热兵器——火炮的产生。而最初火炮使用的铁制弹丸,仍然是球形,这与原始人的石球,力学性质一样。投石索、投石器、投石机等最早的使用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确定。  相似文献   

6.
该文论证了“农业革命”的主体是以木质为基本部件的“木石复合农具”,而并非单纯的“磨制新石器”。甲骨文所见的史前农具“耒、方、耜、舂、杵、振、辱”等,证实了“磨制新石器”并不是农业革命的决定因素而是辅助因素,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单纯“石器锄耕的阶段”而是“耒耜耕作”的阶段。该文首次指出:在殷商273年间的甲骨文和商周金文记录中,史前史的狩猎和采集活动以及“第一次农业革命”都有形象的刻画;而农业革命的起步四阶段:(1)火耕或“火燎杖耕”;(2)耒耜耕作(过去称为石器锄耕);(3)复合农具系列的改进阶段;(4)牛耕,在甲骨文及金文记录中也均得以形象的表现。该文对甲骨文“田、苗、邦、圃、囿、畴”等字的字源做了解读,并找到华夏最早的果木记录,讨论甲骨文和出土文物反映的人工养蚕情况。该文还对于多年来众说纷纭的“石磨盘石磨榉’做了综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史前"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和耜。"农业革命"时期,农具的种类分为农耕用具、收割用具和加工用具三类。农耕类有耒、耜、锄、铲等;收割类有刀、至、镰、柌等;加工类有杵、臼、柫等,有些是木制,有些是石制,而大多演化为木石复合工具。在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的痕迹,而且,近年来出土了远古农具耒耜等考古实物。民族学调查也为研究远古农具耒耜等提供了许多旁证资料。考古发掘出的磨制石器刀、斧和斤(斫、斨),大多装有木柄,是古代狩猎、格斗、切割的武器,又是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到"农业革命"时期,加工木石复合农具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功能类型。此外,先民还发明了木石复合的汲水灌溉农具——桔槔等。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Stone Age)。  相似文献   

8.
汉代戊己校尉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戊己校尉是汉朝经营西域的重要举措,其所以以“戊己”名之,乃因五行 相胜说,取制胜匈奴之意;汉屯田车师,在宣帝时已有,但戊己校尉之设则始于汉元帝初 元元年(前48年);戊己校尉之设起于车师屯田,故其职亦以屯田为先。此外尚负有安西 域、制匈奴、保障丝路北道畅通的责任;戊己校尉秩比二千石,与西域都护同,但在处理 西域事务时,仍须受西域都护节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提出: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修正以后的新的三分期理论,不仅在“青铜器时代”之前增加一个“陶器时代”(Povcery Age),而且要把“石器时代”改为“木一石器时代”(Wood—Stone Age)。本文着重阐述“木石复合工具”。在史前史三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原始社会的先民最初是将木器与石器并用,后来发展到同一件工具上同时采用石质与木质材料,成为木石复合工具。人类进化到智人(现代人)以后的几万年间,“木石复合工具”起了重大历史作用。远古从来没有过一个只单独使用木器不用石器、或者只单独使用石器而不用木器的历史时代。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应该修正为“木一石器时代”(代替过去所谓“旧石器与中石器时代”),加上“陶器时代”(代替过去所谓“新石器时代”)。总之,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紧接着是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为探索华夏初始文明和史前史遗迹,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专从甲骨文所蕴含的远古信息,探讨史前先民的狩猎与动物驯化以及家畜饲养与农业的关系。大约1万年前在西南亚(两河流域)、北非(埃及)、东亚(华夏),几乎同时开始了养畜业。本文通过对甲骨文相关字源的解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华夏先民的渔猎三步曲发展实况;分析了华夏先民牧放或圈养家畜的几种方式;进一步叙述了中外史前驯养动物的差别、远古诸民族对家畜的使用等等;并比较了中外古代先民的祭祀用畜情况。最后,本文还着重论述新兴的古DNA(ancientDNA)技术,可帮助我们揭示更多的动物驯养史,也为探讨史前人类迁移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商周青铜器复合族徽的类型结构与甲骨文多字族名有相似之处,但不见同名重合事例,说明作为族组织的复合族徽实际上不见于甲骨文记载,因而复合族徽应当不代表族组织实体,而是几个关系亲近的族氏共同作器的表示,其用法类似于甲骨文多字族名的连称。  相似文献   

12.
<正> 在研究孔子思想的论著中,有的作者曾引用殷墟甲骨文的资料,使用过如“礼”、“德”、“仁”这样的字。甲骨文中是否有这些字?在卜辞中是什么意思?我们在编辑《甲骨文合集》一书中也很注意这个问题。现在就个人所见提供一点意见,供学者、专家们参考。据目前所知,殷墟甲骨文的单字共有近五千个,其中包括少数合文。可以说是商朝通行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对于“石器一青铜器一铁器三分期”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三分期理论”必须修正,并提出与此不同的、更进一步的分期法。半个世纪以后,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布雷伍德阐述了“农业革命”的观点。学术界公认:“农业革命是文明之母。”但在“新石器”与“农业革命”两个不同的重大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石器时代”学说暴露了严重缺陷。必须认识到:史前几乎所有的文明要素如弓箭的发明、农耕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陶器的发明、定居生活等等,都是在“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奠定的。该文作者提出:“木一石器时代”至少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混合木一石器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初级蒙昧社会;(2)简单的木一石结合时期——绳索捆绑或胶结的木石长矛、木石投枪等,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中级蒙昧社会;(3)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即弓矢阶段,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高级蒙昧社会;(4)复杂的木石工具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初级半开化社会以及“早期智人”阶段;(5)综合的木石工具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中高级半开化社会以及“后期智人”阶段。由此,必须加强“木石复合工具时期”的研究。该文进一步讨论了“五模式论”和“莫维斯论’’的缺陷,并且指出石犁与大石铲(香)都是祭祀用器。  相似文献   

14.
《国语·鲁语》中的“楛矢石砮”,今一般解释“楛矢,楛木所作的箭矢;石砮,青石所作的箭镞。”清人吴振臣《宁古塔纪略》载:“近混同江(此指黑龙江下游),江中出石砮……坚过于铁,土人用以砺刃……即古肃慎氏所贡楛矢石砮是也。”又杨宾《柳边纪略》卷三:“楛木长三、四寸,色黑或黄或微白,有纹理,非铁非石,可以削铁,而每硬于石。居人多得之虎儿哈河(今牡丹江),相传肃慎氏矢以此为之。”我认为吴氏所谓的“石砮”,杨氏记述的“楛木”,实即近代地质矿物学所谓之“矽化木”。矽化木在黑龙江省多有出产,不独限于东部。一九五七年富拉尔基曾出土一棵颇为完整的矽化木树干,被运至  相似文献   

15.
西汉戊己校尉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己校尉是西汉在车师王国设置的屯田军队,它的存在是汉朝经营西域政策的一部分,并为汉朝在西域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戊己校尉的研究,却存在许多争议。通过新出汉简,本文讨论有关戊己校尉的几个问题:戊、己校尉在西汉以分置为主。戊己校尉的屯驻地主要是车师,己校尉只有过短期调离。戊己校尉的隶属关系是中央北军而不是敦煌郡。利用新资料,支持新论点,本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是有所推进的。  相似文献   

16.
"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后,引起社会及学术界强烈反响。从字形结构、造字本义和卜辞用例看,卜辞中的"■"与"■"是"司"字,而"后"在卜辞中写作"毓"。故"司母戊"改为"后母戊"是讲不通的。  相似文献   

17.
尽管“政治工具”在政治生活实践和政治理论研究中,都是一个很重要、很有用的概念,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国内外学术界有人对这一概念作任何解释和分析。本文试就政治工具的概念和特征问题略陈管见。1.政治工具的概念《现代汉语辞典》对“工具”一词的解释是;①“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②“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据此,可以把政治工具笼统地定义为:人们进行社会活动时所使用的政治器具或用以达到政治目的的事物。如果具体分析,则有两种含义的政治工具。一种含义的政治工具是从政治工具主要目的的政治性而言的,另一种含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流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 ,存在着明显的认识偏差 ,即“市场工具论”这种错误认识。所谓“市场工具论”即是将市场视为资源配置的工具或手段 ,由此断言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不相干。“市场工具论”有两个思想来源 :一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中心论” ,二是东欧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两种思想都是片面和狭隘的。“市场工具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是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9.
有的同志把工具、对象、结果纳入实践范畴,这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从马克思对于实践的最基本形式——劳动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本身并不包括工具和对象.马克思指出,劳动本身只是人的劳动力的物质表现,它虽与工具、对象在一个统一过程中,但区别是清楚的,前者“表现为生产劳动”,后者则“表现为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20.
高懿德 《齐鲁学刊》2003,4(1):64-68
理性由于其有限性 ,造成了人类行动的复合性特点。在任何行动中起作用的所有因素 ,既有“理性所及因素”又有“理性未及因素” ,人类行动均是这两类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两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 ,便造成了人类行动既带有理性所及的特点又带有理性未及的特点 ,这种特点决定了人类行动是理性所及行动与理性未及行动的复合统一 ,即是一种复合行动。这种行动理论可称之为复合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