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约翰·契弗(John Cheever)是当代美国文坛独树一帜的以描写中产阶级生活而闻名的郊区文学家.在小说《茫茫大海》中,契弗以高超的叙述技巧,揭开了美国中产阶级华丽面纱下所暗藏的伦理危机.在种种不可靠叙述中,从叙述者毫不矫饰的内心袒露中,窥见美国中产阶级一直以来小心翼翼遮蔽起来的个人生活;窥见琐屑、庸常、不登大雅之堂的种种细节;窥见存在于夫妻、代际关系之间严重的伦理异化和伦理缺失.不可靠叙述策略的使用不仅拓宽了文本的主题意义,扩充了阅读的审美效果,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读者阐释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莫言小说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独特的景观。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是作为生命欲望的对照物而呈现的,死亡是生命的一种承诺方式,表达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喜悦,那些“美丽而庄严的死亡”启导读者领悟死亡的另一重意味。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有着死亡叙述向死悦生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3.
4.
王力 《阴山学刊》2009,22(6):38-42
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许多作品里表现了“生命”这一传统的主题。由于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陆机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倾向于理性。《挽歌》是集中表现陆机生命观的诗作,包括其三首《挽歌》组诗与《庶人挽歌辞》《士庶挽歌辞》《王侯挽歌辞》《挽歌辞》等另外四首。通过对其挽歌系列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陆机对“死亡”的态度是严肃的,执著的,且有浓重的“哀死”倾向。其原因源于其诗人的敏感心灵与所遭遇的社会变故。  相似文献   

5.
田旭雯 《殷都学刊》2011,32(1):89-92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作为一部19世纪中叶的经典小说,在叙述学上,与其他众多的经典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叙述层次。本文主要分析《当代英雄》的叙述层次,考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当代英雄》中叙述层次的安排对小说叙述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新生 《东岳论丛》2011,32(5):114-117
《山海经》涉及山川、道里、部落、物产、祭祀、医巫、原始风俗等内容。以《山海经》为中国小说的源头之一,一方面在于它以简捷的叙事方式记载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一方面在于它在叙述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老练的叙事态度和扼要精到的叙事技巧。《山海经》内容具有民间性和远离现实的特点,它叙述了许多不可征的神怪奇异,因而在"不语怪力乱神"的务实社会氛围中注定了远离文化主流而成为"小说之流"。  相似文献   

7.
享有叙事之最的《左传》已经呈现出传记文学的基本形态,它的叙述策略,如征引、评点以及对人物的外视角透视等,都为后世传记文学所继承和发展。正是由于《左传》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中国古典传记才形成了与西方传统传记迥然不同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8.
《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莉丝·沃克的代表作。它向读者展现了在种族歧视和白人价值观统治下黑人趋于畸形的伦理观、黑人社会的伦理异化以及其寻求伦理回归的历程。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剖析黑人伦理观的形成及转变过程,揭示沃克重构黑人文化,寻求黑人社会伦理回归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结构主义叙事理论 ,试图从叙述视角、叙述话语、叙述结构这三个层面 ,来探讨池莉的《来来往往》是怎样通过叙述来营造人物与故事的情感历程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思潮,中国的叙述学(叙事学)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叙述学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影视、绘画以及法律等诸多领域。电视剧《潜伏》的收视率屡创新高,堪称近年来少有的谍战佳作,其热播引人深思。该剧巧妙地采用了类型融合的叙述策略,主要体现在叙述语言、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上。本研究结合叙述学和电影学中的叙述理论,不仅对该剧的叙述语言和叙述视角进行了审美解读,而且从线索、主题、时空、情节和人物等方面对该剧的叙述结构加以阐释和归纳,指出该剧的热播主要归功于幽默睿智的语言,“限知、平视”的视角,“信仰、爱情”交织的主题,详略得当的时空幅度,曲折离奇的情节以及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等。  相似文献   

11.
李自国 《江汉论坛》2012,(2):119-123
《红高粱》中的"我爷爷"、"我奶奶"标志着莫言小说叙述视角的创新:一方面,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不再统一于叙述者,而是由故事外的"我"提供叙述声音进行历史想象,故事内人物"我父亲"从亲历者角度回忆历史,这既对先辈传奇人生及其意义做出了不同的经验处理,又让抗日故事与爱情故事交错展开,凸显先辈的旺盛生命力;另一方面,叙述者"我"的现实与叙述焦点"爷爷"、"奶奶"的历史拼贴在一起,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互交错,建构了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许剑铭 《阴山学刊》2003,16(6):21-24
死亡意识是鲁迅生命哲学的一部分,也是贯穿《野草》的中心线索,对死亡意识的思索既是一个有限性、存在性、时间性的缕析,同时也是一个神秘、惊异、超越和永恒的艺术心理和审美逻辑发展过程。而死亡意识的泛化、象征性、荒诞性暗示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的死亡意象以其多义性和表义的复杂性成为难以潜入鲁迅精神世界的深渊。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雪国》与詹姆斯·乔伊斯《死者》分别折射着东西方死亡观。从死亡本质、意义、态度三个维度分析,东西方均认为死亡有助于个体审视生命,探寻生命价值。东方死亡观认为生死平等,死亡是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原有生命的延续,强调逝者对生者的影响;东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唯美的,对死亡的态度混杂着伤感与释然,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阴郁的、可惧的。理解其异同有助于我们直面死亡,积极规划人生。  相似文献   

14.
《明天》讲述了单四嫂子痛失爱子的经历。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叙述,并不时采取反讽的手法,接近尾声时"我"作为叙述者的突然介入使作者的情感与单四嫂子的情感合而为一,看似是单四嫂子接受宝儿之死后的寂寞,也是作者所体验的孤独。导致宝儿之死的国民劣根性在文中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出来,只有消除了国民的麻木和冷漠,革命者和劳苦大众才会有明天。  相似文献   

15.
李茜 《船山学刊》2010,(1):219-222
论文对恩瑞斯特、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中父子关系的象征意义做了深层的解读。揭示了父与子之间的传承关系是建立在父慈子孝的儒家伦理基础上的。同时,通过分析隐含的具有基督教义的宗教因素。再现了海明威心中一种矛盾情结的表达;他渴望父亲的怀抱同时又希望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6.
论文对恩瑞斯特、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中父子关系的象征意义做了深层的解读.揭示了父与子之间的传承关系是建立在父慈子孝的儒家伦理基础上的.同时,通过分析隐含的具有基督教义的宗教因素,再现了海明威心中一种矛盾情结的表达;他渴望父亲的怀抱同时又希望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7.
艾略特的《荒原》所渲染的死亡意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概括力,既展示了西方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思考。作品所表现的死亡不是生命存在的否定形式,而是现代人实现形而上的生命永恒和形而下的灵魂救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小说作家之一,以对意识流这一写作手法的娴熟运用而著称。《达罗维夫人》被认为是她最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之一,她运用多样的意识流叙述技巧来展示主观世界的真实。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对死亡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得出死亡与生命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死亡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人只有直面死亡、不惧怕拥抱死亡才能洞悉生命的真谛、才能赋予生命意义、才能向死而生从而超越死亡,得到精神上的永生。  相似文献   

19.
影像媒介的发展促进了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动,电影从小说的内容和手法中得到题材与借鉴,小说作品通过电影传播得到发展与传播。电影与小说互动的模式及因素直接影响到互动的结果。文章以“是否忠于原著”为支点,通过1940版、1995版、2005版的影片《傲慢与偏见》与小说《傲慢与偏见》之间的比照,归纳出电影与小说作品互动的三种模式与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的微型小说《陈小手》,其成功之处在于叙述策略运用的非常独到。小说运用了3/5的篇幅进行叙述,形成了“叙述板块”,并善于在暗色调的叙述板块中点缀亮丽,用以打破散文式叙述带来的接受过程中的沉闷与单调。其写法自由散漫,事件是呈放射性的时空延展,颇具散文的味道。其中对于情节的叙述则呈现为“克制性的叙述”,用以揭示深层次的民族反思与批判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