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武帝萧衍及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父子四人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亦直接参与文学活动,因而对永明文学的沿革、宫体诗的变迁、策事用典的趣味、总结之风的形成均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颇多的话题。成熟的宗教的核心是神。从宗教的内部来看,神理所当然是神圣性的,但是,他(们)并不必然是正义性的。从历史上看,神的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一直是信仰中的西方人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西方文学中激起了深刻的回响。本文考察希腊传统及犹太——基督教传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矛盾,并从文学的立场说明它如何有利地激发了西方文学。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华文文学,首先是菲律宾多元文学中的重要一元,同时又与中国文学有着密切联系,中菲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久远。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均在菲律宾持续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侧面探讨中国文学与菲律宾华文文学的关系:(1)从通商贸易、文教传承到文学交流;(2)中国现代文学与菲律宾华文文学;(3)中国古代爱国诗人、诗作与菲律宾。  相似文献   

4.
林继中 《东南学术》2002,(1):155-161
汉赋对“丽”的追求是文学自觉之先声。晋人倡情与丽结合,掀起文坛新潮。士族社会“及时行乐”之情与汉赋的娱乐功能相拍合,使南朝文学走向轻艳靡丽。于是汉赋积淀下来的审美经验在士族社会精神气候下长足发展,并影响诸文体,是为“赋化”。而“诗化”则体现在“意象化”上,从外在的穷形毕貌走向内在的情景交融。正是文学的自觉促成了文体分工与诗赋之消长。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天生的文学.文学之称文学,文学之有领域,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之后而形成的一块园地.文学就其来路而言,历史上就是根在文外,源于他处.而文学越成其自身,就越强烈地感觉自身的弱小,就越想僭越自身,走向神话化、政治化、哲学化、历史化、宗教化等途径,由此造成文学遁入他者的他化现象.中国史传文学的自化生成与他化遁逸,为文学他化论作了一个生动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太各国华文文学的发展,其总体脉络与中国文学紧密联系,遥相呼应。中国文学在世 界华文文学界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母语基地、大本营和核心。目前的局 限主要是:汉语的艰深难懂是影响华文文学扩大影响力的一个直接原因;未能加大中国文学的对 外输出、培训并有效地组织中文图书的推广,未能扶持海外各国华文组织建立其流通产业;客观上 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主观上政府在决策上重视不足;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也影响着中国 大陆文学在某些国家影响力的扩大;大陆和台湾的政治上的对立,减弱了相互间的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于科技理性的强势僭越、欲望主义的高调统治、审美主义的惯性殖民,我们时代的人和文学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究其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时代的人与文学遗忘了古典教诲中的"血气"。血气使人义愤、英勇无畏、充满正义之感、满怀悲悯之心;而血气之于文学,便是文学血气的批判性、担当性、崇高性与审慎德性。恢复与肯定文学血气是拯救我们时代文学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知青文学的肇始是源于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在"文革"中形成高潮的知青运动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坛上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潮"、"知青文学"等文学现象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奥运之年是知青运动的40周年。当年的知识青年于文学、历史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群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正确解读知青文学,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客观认识其消极影响,无论对文学发展还是对社会进步都是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核心是儒家精神.以"内圣外王"思想、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精神,作用在文学上,使中国文学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日本文化核心是以"神道"为主干和有选择地融会了佛教的宗教精神.根植于宗教文化的日本文学注重情趣,欣赏超然的文学,突出个人表达和内心告白,忽视文学功利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对话方式讨论文学与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事件往往影响到文学的书写与接受方式,致使文学的边界产生蔓延;另一方面,人们在“事件”的语境中对于“何谓文学”的理解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事件为切入点审视文学书写、传播和阅读,有利于从不同侧面看待文学现象,把握技术、观念、文化和文学生产之间的联系,从而对于文学的生成机制和流变线索有所洞察。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视角去研究重庆抗战文学,是一个很有前途和意义的学术路子。其理论前提有二:一是辨清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层面去建构文化的一套概念系统,使之与文学和诸学科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二是处理好重庆抗战文学的区域性与全国性定位问题,主张在全国性意义上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希腊文学以其简约的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美学风格浑然一体,展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伦理文化,表现了最完整、最完美的人性。“崇高”是希伯来文学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这一方面与文学所表现出的宗教精神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文学的民族性有关;与注重理性和现实物质生活的希腊文学相比,希伯来文学注重感情和幻想的精神生活。双希文学是人类最具魅力的文学遗产,它们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成为影响世界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的主要文化背景和传统。  相似文献   

13.
王立教授历时九年写成的专著《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作为李炳海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丛书”之一种,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主题学学科建设上,是一件值得一书,可喜可贺的事。作为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从中西比较和传统主题、母题史溯源的角度,共分为“绪言”和九个章节。首先,作者具体剖析了中外大量作品,比较了中西方文学对于复仇者动机意志、复仇目的、方式手段表现的相异之点,复仇与爱情婚姻的关系及其得到的褒贬评价。又从鬼灵神秘崇拜、侠文学精神、法律与执法…  相似文献   

14.
论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叙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在叙述方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变革。魔幻现实主义的叙述方式更见变化多样。寻根文学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技巧的基础上发展了“元小说”这种叙述方式。颠倒错乱的故事时间与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信仰和哲学观念有关 ,其叙述时间并无多少叙述学本体上的意义 ,而寻根文学虽有纯叙述学的考究 ,但缺少拉美本源上的特征 ,因而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15.
李素 《兰州学刊》2011,(7):218-220
中国文坛在五四运动时期处于全方位开放状态,日本唯美主义对当时的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一些影响。尽管我国并未由此而出现唯美主义文学流派,但是在文学创作的风格上所受的影响却是十分典型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并非是原封不动地接受的,而是结合我国国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变革。本文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进行了概述,探讨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影响下的中国文学发展之路,分析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并阐述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中国化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文学制度的建立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制度性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因而,自现代以来,文学必然是寄寓于一定的制度场域.并且,作为文学现代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面向--文学制度,就成为界定文学或确定文学边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张计连 《学术探索》2014,(11):120-123
本文对兴起时间和因果联系方面有对应关系的第一阶段的“解冻文学”和“百花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解冻文学”与“百花文学”在背景方面具有相似性,在文学思潮和艺术手法上有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在具体文学作品的构思上有某些同构性和差异性。通过对这些同与异的考察,可以揭示“解冻文学”走向进一步繁荣而“百花文学”过早中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陈小芒 《江淮论坛》2004,(5):131-134
佛寺道观几乎占尽了江西的名山秀水,这为江西旅游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舞台。江西的佛寺道观所表现出来的山水文化和宗教色彩,是吸引文人学子留连忘返的两个重要因素。江西旅游文学的创作深受佛道思想的濡染,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平淡简放和闲适空灵的内倾色彩。  相似文献   

19.
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韵味和价值。楚文学则因屈原和《离骚》而彪炳千古!一个时代的文学与一个时代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同理,不同地域所产生的文学与该地域的文化传承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地域文学的产生、繁衍与发展离不开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化圈的滋润和支撑。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文学之源。那么,湖湘文化与湖南文学有哪些特质?发展到今天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处于湘西地区的怀化文学是受什么文化的影响?与湖湘文化有无传承关系?其文化特征表现在哪些地方?文学创作的现状如何?本文试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一、湖湘文…  相似文献   

20.
涂鸿 《天府新论》1999,(4):78-83
世界之交中国现实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生活与人们精神需求的深刻变化,导致了文学的深刻调整与剧烈变化。无论我们在情感上承认与否,当代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自我精神沉沦于大众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自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兴盛,从“自我”的寻找开始,至8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