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第一个时代"木-石器时代"可分为五期,关键是从第二期——简单的木-石结合时期,转折到第三期——"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即以弓矢为主的细石器工艺阶段。早期华夏存在着木-石混合并用的两个类型:(1)石片-刮削器类型;(2)华南尤其东南部的砾石-砍砸器类型。智人选取细石器制作复合工具,是出于生存策略的需要。欧亚细石器可分为两大技术系统:(一)以几何形细石器为特征的系统,主要分布于欧洲地中海周围及西亚和北非等地区;(二)以石叶细石器为特征的系统,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东亚、东北亚以及北美地区。农业和陶器的实现,也是延续细石器基础而成长起来的。环太平洋西海岸,和东南亚、华南、西南、越南、菲律宾等地,大量出土砾石-砍砸器的"有段、有肩"复合工具遗迹。华夏北方盛行细石器,所以多用石矢、枝干等制造弓箭;而华南、东南亚等地缺乏细石器但多产竹器,所以多用无弦的竹弓、弹丸。华夏的"竹文化"(Bamboo Culture)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因素,它不仅用来制作"弓箭",还包括日用器具,如殷墟甲骨文的"竹聿筆笔筮笰箙"等,以及《说文·竹部》的"筒、笼、简、篇、符、筐、笛、竽、箫、箱、箸、管、節(节)、筑、笠"等,都说明远古"竹文化"与禮(礼)仪音乐、与书写记录、与巫师的占卜活动、与矢箭装置有密切关联。本文还论述了竹制箭矢的民族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结绳记事·木石复合工具的绳索和穿孔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绳记事”是真人(晚期智人)的重要的象征符号运作,而其前提就是绳索的发明。作者由此论证了“甲骨文乙、己、午、十、廿、冬、丩,都是远古细线的象形”。绳索与磨制穿孔石的结合,构成木石复合工具的重要形式。作者考证了甲骨文里面有“索”字,而未见“绳”字;指出甲骨文“索’指大草绳或麻绳,而“绳”为后起字。穿孔石刀、穿孔石刈(镰)、投石索以及穿孔圆石等等,都是原始人在蒙昧、半开化阶段(狩猎、采集和点播时期)使用的木石复合工具。先民最初的纺织业,始于木杆石纺轮一重要的、划时代的木石复合工具之一。本文首次阐明:甲骨文“叀、尃(缚)、專、傅、轉”都表示纺轮和由此衍生的文字系列。远古礼兵器“石戊”由大型穿孔石斧发展而来,礼兵器石戊的结构由四部分组成。本文专论木石复合乐器——世纪初考古新发现的原始方孔石磬,以及圆孔石磬与绳索的关系,追溯甲骨文“磬”以及相关的“声”“壴(鼓)”“青”“南”等的字源。总之,本文首次论证了绳索和穿孔系结技术在木石复合工具和乐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张弛 《西域研究》2014,(3):7-12
尼雅95MNIM8出土一套随葬弓矢,形制为一张复合弓和四支非尖镞木箭,这种"一弓四矢"的葬具在尼雅高规格墓葬中十分普遍。这种随葬现象与中原地区的"礼射"文化存在联系,与史籍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体现出东汉时期中原贵族丧葬礼制特点。本文通过对出土弓矢形制和数量进行研究,认为精绝王族的丧葬习俗受到汉代礼制的影响,反映出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对于“石器一青铜器一铁器三分期”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三分期理论”必须修正,并提出与此不同的、更进一步的分期法。半个世纪以后,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布雷伍德阐述了“农业革命”的观点。学术界公认:“农业革命是文明之母。”但在“新石器”与“农业革命”两个不同的重大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石器时代”学说暴露了严重缺陷。必须认识到:史前几乎所有的文明要素如弓箭的发明、农耕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陶器的发明、定居生活等等,都是在“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奠定的。该文作者提出:“木一石器时代”至少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混合木一石器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初级蒙昧社会;(2)简单的木一石结合时期——绳索捆绑或胶结的木石长矛、木石投枪等,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中级蒙昧社会;(3)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即弓矢阶段,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高级蒙昧社会;(4)复杂的木石工具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初级半开化社会以及“早期智人”阶段;(5)综合的木石工具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中高级半开化社会以及“后期智人”阶段。由此,必须加强“木石复合工具时期”的研究。该文进一步讨论了“五模式论”和“莫维斯论’’的缺陷,并且指出石犁与大石铲(香)都是祭祀用器。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木-石复合工具”的新概念。两百年来“石器时代”这个片面的说法,容易导致人们忽视木制和木-石复合工具在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作用。甲骨文是具有特殊考古作用的“文字化石”,甲骨文反映的史前-系列劳动工具和武器及其进化过程,雄辩地证实了史前“木-石时代”的长期客观存在。本文运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依据众多古文字学者对甲骨文、金文的释读,以及本文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着重讨论、考释“斤、斧、王、士、戊、戊、戍、戌”等甲骨文字。  相似文献   

6.
一射石没矢西汉名将李广,勇力过人,射艺超群。他有一则脍炙人口的趣事,即《史记·李将军列传》所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汉书·李广传》亦记此事,虽以《史记》为本,而文辞微异,改“中石没镞”为“中石没矢”。此事颇能显示猛将的雄威,后人不胜叹服,传为美谈。唐人卢纶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即咏此事,诗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比《汉书》更有过之,改“没矢”为“没羽”了。诗人非史家,写得夸长一点是  相似文献   

7.
在甲骨文中的“■”、“■”、“■”,历来专家都将其释为“舟”字。但“舟”乃一些古船之泛称,它既包括各类的单体船,又包括各类的双体船。因此,“舟”字的本身很难表明甲骨文中所表示的这些船型是属于哪些类型。这不仅对有关的甲骨文字不能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且对我国古代船舶形制演进的研究,也会造成史料上的混乱。这些甲骨文中所谓舟字,究竟应如何解释为宜,兹就管见所及,试作如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该文论证了“农业革命”的主体是以木质为基本部件的“木石复合农具”,而并非单纯的“磨制新石器”。甲骨文所见的史前农具“耒、方、耜、舂、杵、振、辱”等,证实了“磨制新石器”并不是农业革命的决定因素而是辅助因素,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单纯“石器锄耕的阶段”而是“耒耜耕作”的阶段。该文首次指出:在殷商273年间的甲骨文和商周金文记录中,史前史的狩猎和采集活动以及“第一次农业革命”都有形象的刻画;而农业革命的起步四阶段:(1)火耕或“火燎杖耕”;(2)耒耜耕作(过去称为石器锄耕);(3)复合农具系列的改进阶段;(4)牛耕,在甲骨文及金文记录中也均得以形象的表现。该文对甲骨文“田、苗、邦、圃、囿、畴”等字的字源做了解读,并找到华夏最早的果木记录,讨论甲骨文和出土文物反映的人工养蚕情况。该文还对于多年来众说纷纭的“石磨盘石磨榉’做了综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在生物进化史上,黑猩猩就开始能利用树枝和石块制作简易的工具。此后,能人与猿人(直立人)都会同时使用单一的木质工具和石质工具,如木棒、手斧等,这是“木器和石器并用”时期。到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时期,开始发明“木石复合工具”——木柄石斧、投枪、木柄镰、弓箭、石网坠渔网、细石器镶嵌复合器等。弓箭这一远射程狩猎和战斗工具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晚期智人即新人又发明了用石燧、木燧摩擦取火的技术。这些都表明新人的智力发生了飞跃突变,加速了氏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作者建议用术语“木一石器时代的木石并用时期”代替旧石器时期(Palaeolithic Period),表示人类进化的能人与猿人(直立人)阶段;而用“木-石器时代的木石复合工具时期”代替中石器和细石器时期(Mesolithic and microlithic periods),表示人类进化的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美”之本义形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美”之本义形成新探许龙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者大多根据汉代许慎对“美”字的注释,认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最早发源于味觉体验,这似乎已成定论。近来,我依据有关古文字资料,重新考查甲骨文、金文中“美”字构成,感觉到“羊”与“大”合成“美”有更为复...  相似文献   

11.
2016年4月,在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首次发现岗子遗址以来,先后在地表采集到石刀、石斧、石锄、石镞、石网坠等石器,陶豆、陶罐、陶甑、陶弹丸、陶纺轮等陶器,玉璧、五铢钱、青铜车軎,铁钁、铁刀、铁镞、铁车(4等铁器,累计多达上千件。之后,又在岗子、凤凰店至黑龙江省宁安市复兴楼和东山头等地发现诸多“土龙”等遗迹,其分布有序,较有规律;在这些“石格子堆”中发现有土石坑,还采集到小型两面器和用黑曜岩打制的石叶石核、刮削器、石片等。这些“土龙”疑为挹娄和靺鞨白山部故地遗迹,当属“凿穴以居”之所。而岗子一带的山城,或与大祚荣“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阻奥娄河,树壁自固”的“旧国”有关。  相似文献   

12.
《左传》成公十六年在记叙晋、楚鄢陵之战时,写下了晋将吕锜做的一个奇特的“射月”之梦: “吕锜梦射月,中之,退入于泥。占之,曰:‘姬姓,日也;异姓,月也,必楚王也。射而中之,退入于泥,亦必死矣。’及战,射共王中目。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弢。以一矢复命。”  相似文献   

13.
周谷城同志在《略谈我国古代货币中的‘爰’与“布’》一文中,认为楚、郢的“即猿字,楚国铸造出来的猿头币;郢即楚国首都郢铸出来的猿头币”,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在甲骨文中作。的本义是指璧玉如借助璧玉进行牵引。《说文解字》“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古代人君上除陛(即台阶),防止倾跌,有失尊严,所以君手捉住璧。臣手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中的“奭”字,各期均有,很多古文字学家先后都作过考释,我们赞成考释为“奭”字的一说。意为辅弼、配偶。但在字形、字音上却众说纷坛。本文认为这个字就是古代的一种衣饰“蔽膝”的原形,后来还衍生出兖服上的花纹及其名称和车上的遮蔽物。若然,就能够加深了解古代一系列有关名物制度的由来。也许最终找到这个宇形的本源。  相似文献   

15.
简牍出现时代的确定,学界尚有争论:或认为与殷商甲骨文同时代;或认为更早;或认为晚于殷商甲骨文时代。依据对董作宾“册六”之辞的商榷释读,对甲骨文、金文“册”字造形依据的再探讨,以及甲骨文的功用等来综合判断,可以进一步推定,甲金文中“册”字的造形依据不是甲骨而是简牍,“册”字的本义是指简牍文册而非甲骨文册,简牍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16.
拨乱     
《尔雅·释诂》:“乱,治也。”古时,乱和治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统一于一个乱字之中;有乱才须治,古人是深明辨证法的。许慎也说:“(?),治也,幺子相乱,(?)治之也。”郭沫若诠释说:“按(?)本象缫丝之形,许氏所谓‘幺子’似指蚕茧;缫丝时其声嚣骚,故字复从(?)。……(?)声读如乱。而与虢字义近……”清阮元编《积古斋钟鼎款识》中,颂壶、颂敦、卯敦均有此字,从(?)或从寺。这个字篆作(?)是由(?)与(?)构成。(?)是两只手的形象,说文解为:“物落上下相付也。”意即口语的“手替手”,是治丝时两手的动作。(?)是两手所持的工具,上绕一束丝。H与《说文》的(竹互)字相类:“(竹互),可以收绳也,从竹,象形。中象人所推握也。”许说不确,所推握的不是中间,而是上下二横画。儿童放风筝用以收绳绕线的工具造型恰如互字,两端为推握的把柄,中间是收绳处。这个器具名曰:线拐子、线桄子。郭说“声读如乱,而与虢字  相似文献   

17.
暴希明 《殷都学刊》2008,29(4):118-120
“男”字的甲骨文构形为以力耕于田,所以男子在农耕时代处于物质生产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而“女”字的甲骨文构形,乃是女子跪着操持家务的形象,女子退出物质生产领域而以操持家务为职,直接导致了其地位的江河日下,使男尊女卑成为历史的必然。“男”、“女”二字之甲骨文构形是男尊女卑形成的一个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离骚》:“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天问》:“羿焉(弓毕)日?乌焉解羽?”又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身矢)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身矢)。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爱谋。(?)羿之(身矢)革,而交吞揆之?”历来以不辨“羿”、“夷羿”,对屈赋原文众说纷纭。或把“羿”、“夷羿”视为同一人,曰:“羿,有穷之君,善射。”“夷,羿氏也。①或注曰:“夷羿,夏时东夷族的首领,名羿。他曾夺取夏后相的帝  相似文献   

19.
序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所发现之历史文物,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可称空前。商周铜器铭文及甲骨文而外,以战国文字发现为最多。楚国竹简、晋国盟书、曾侯乙墓之器铭、中山王(?)墓之器铭,皆为研究战国文字有系统之珍贵资料。海内学者已先后发表论著。今读张守中同志编写之《中山王(?)器文字编》,其征集资料之全,摹写文字之精,成书传播之速,为网罗一国文字之第一部字书,信难能而可贵矣。余意晋、楚、曾三国文字,如有同志分别辑为文字编问世,将使读者明辨某国文字之特点,对于研究战国文字,便利多矣。即以中山国文字特点而言,如大鼎:“早弃羣臣”,早作(?),从旦为义符,以枣为音符。周敔(?)有早字,鼎文不用早字而创(?)字。方壶:“遂定君臣之位”,  相似文献   

20.
冒志祥 《理论界》2007,(2):112-113
中国古代公文作为管理公务、临民治事的工具,历来受到文人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人’’的传统观念开始回归,用人的“逢进必考”、“学优”乃“仕”再次成为现实。这一转变提示我们,必须重视古代公文批评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