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研究——基于发展方式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划的人口政策目标是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及有序流动。在阐释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文章认为经济—人口分布协调是最重要的理,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协调度度量模型验证了这是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存在的理,而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分布处于较不合理状态。以缪尔达尔循环因果积累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较不合理的制度成因是我国不顾以人为本的抄近路发展方式,其造成经济系统收益和人口系统福利相互转化的渠道效率低下,并且在经济聚集与人口聚集之间存在制度障碍。据此,对应提出了在财税体制、政绩评价体系和人口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3.
孟加拉国各省、区的人口分布存在着不均衡的特点,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取人口密度指数、胡佛指数和非均质性指数(index of concentration,Hoover’s index and in-homogeneity index)指标来分析孟加拉国人口分布现有的不平等程度和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孟加拉国各省、区的人口集中都存在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对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的计算,分析孟加拉国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自然及人文两方面的影响,胡焕庸线成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线。本文以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2010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分析各级人12密度空间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剖面图可以发现,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密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人口密集区用接近2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接近80%的人口;东南-西北两部分人口比重为93.77:6.23,胡焕庸线仍然是2010年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兼与胡焕庸1935年之研究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口地理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ArcGIS为工具,以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中国2000年之人口分布,并在GIS支持下,直观显示了中国2000年人口密度图.研究表明,中国2000年人口分布仍保持东密西疏,东南部人口密中有疏,西北部人口疏中有密的空间格局;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占全国人口的91.19%,占国土面积的32.24%;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下的地区人口比重只有8.81%,面积占67.76%;在GIS工具帮助下,清楚界定了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浙闽沿海地区等若干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人口密集地区.研究认为,196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中国长寿人口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以65岁及以上人口为基数统计长寿人口的比例,排列中国长寿人口的分布状况。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长寿人口分布特点。华南地区长寿人口的比例高,华北、西北地区长寿人口比例低。90岁及以上长寿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是广西,最低的是内蒙。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最高的上海地区,百岁长寿人口比例并不高,处于中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最低的西藏,百岁长寿人口比例比较高,排位较前。中国城市长寿人口高于乡村长寿人口。城市和乡村除个别省份外,女性长寿人口高于男性长寿人口。 相似文献
7.
8.
由于迁移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了地区人口分布的不确定性,因而进行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运用Kendall等级相关系数,研究江苏人口分布的合理化程度,得出:"十一五"期间,江苏人口分布比较合理,从发展态势看,人口分布逐步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杭州市为例,为大城市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战略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际案例。研究表明,杭州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正处于"三并存三为主"的集中型城市化阶段,即集中与分散并存,以集中为主;城区人口再分布和郊区人口城市化因素成长并存,以城区人口再分布为主;发达地区人口增长与欠发地区人口缩减并存,以发达地区人口增长为主。新城区大规模迁入、近郊县市小规模迁入、远郊县市小规模迁出,外围部分地区人口成缩减态势。全市将在21世纪30年代后期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当前,正处于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升的高潮期。建议杭州市实施"两降一升"方针,重点开发"三区两市",分三大阶段推进人口空间分布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借鉴区域经济收敛性理论,利用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运用经济计量学中的横截面回归分析,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与经济初始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64-1992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比较弱的条件收敛性;1992-2003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则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散现象。 相似文献
11.
2000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1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之1990—200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不同民族间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各民族人口规模变化较大,与2000年比较,人口在1000万以上规模的少数民族由2个增加到4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由20个下降为19个;人口增长率不仅在民族间差异大,而且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间和不同地区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各民族的老年人口增长率都很高.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0年的32.84%,但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总体水平还很低,且各民族、各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非洲的人口动态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洲的人口动态长期以来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洲的人口动态由高出生高死亡模式向高出生中死亡模式转变.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数种过去危害最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果。正是死亡率的下降和持续的高出生率导致非洲人口迅速增长。在非洲人口增长的过程中.人口分布是极不平衡的。非洲人口分布的变化与经济因素的人口定期迁移是密切相关的,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这种独特的迁移模式均与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天津市人口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化指数、罗伦斯曲线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天津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人口总数差异较小,但各区县人口密度差异巨大;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为0.3893,集中指数为0.0390,人口分布集中化趋势明显;人口罗伦斯曲线表明全市4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占土地面积不足2%的行政区域中;天津市全局Moran’s I为0.4591,人口分布格局具有很强的空间正相关性;根据天津市人口密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并耦合天津市市情,将天津市人口分布格局划分为三环结构。 相似文献
17.
18.
论黑龙江省人口分布及科学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分布状况既是人居环境适宜性的标志,又是以往产业布局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所以,科学引导人口分布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活动,也是实现统筹发展、均衡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黑龙江省平原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人口相对集中,边境地区人口总量少且分布相对分散,林区人口呈减少趋势。结合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对目前人口分布按人口发展功能区进行分类。提出利用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快人口集聚、延长天保工程时限、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恢复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人口、经济不均衡性及重心变动分析,充分揭示了当前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区域偏集依然严重,且还有加剧的趋势,同时“人口一经济”间的契合度也不高,甚至还出现人口重心移动与投资重心移动相背离的情况,这对近期人口空间格局的发展非常不利。为此,研究认为,在当前的中国人口、经济形势下,构建以“多中心集聚”为导向、“人的城镇化”为内涵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是未来进行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必由之举。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近年来上海市外人口入迁及市内人口迁移规模增长,市外人口入迁、市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对上海人口再分布变动的影响,发现上海市内、外入口迁移,促进了上海人口再分布的郊区化发展与均衡化变动,对上海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功能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都心部高密度人口仍按"摊大饼"方式外迁扩散、郊区有些区县因人口净迁出而形成一定相对"过疏化"趋势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