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西新闻写作在报道事实、传播信息、表达新闻价值的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从中西新闻思维观、价值观、人格观、道德观、职业观、表现观等方面阐释中西新闻写作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可为中西新闻写作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反语是一种使字面或明说意义产生逆转的修辞手段。通过使用反语,新闻传播者能在形式上准确和毫无偏见地报道事实,同时隐含地表达对事件的价值判断、观点立场。当记者的思想和倾向性不能直接表达时,反语在新闻报道中就是这样一种不露声色而又能影响受众的技巧。新闻报道者通过把价值判断隐藏在客观报道的事实背后,无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反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说明了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存在悖论,说明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具有主观性。反语是西方媒体常用的新闻报道策略,我国媒体对其合理恰当地运用,有助于提升我国宣传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以事实为根据,因此新闻语言必须做到准确,而且还要兼顾广大受众的差异,做到新闻语言通俗化,防止"陌生化"。在从事新闻写作时,要注意尊重新闻语言表达的特殊规律,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新闻语言更好地为新闻事实的表达服务。  相似文献   

4.
新闻文本包含事实和价值二维,从其价值之维出发,新闻文本可被视为一种"符号表意系统",因之,新闻文本的生产和收受也遵从符号表意的基本规律。以"福建南平砍杀案"系列报道为例,探析了新闻文本中的符号衍义问题,并认为:首先,新闻文本的符号衍义可向多个方向上开展符号表意,具有分岔性;其次,新闻文本的符号衍义主要可在三个层级上进行:报道新闻事实要素的对象指称层,解释、预测和评价新闻事实的元语言层,以及解释、评价新闻文本话语的元元语言层,具有层控性。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同时也是一种在事实基础上的思维结果,是"事意"转化为"人意",再由"人意"转化为"文章"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写作是在一定思维理念的指导下,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性认知和对事实材料进行理解性的认同之后的写作,使得对同一事实的报道呈现出不尽相同和因人(作者)而异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洪战辉报道"的成功在于其"成功的"议题设置", 整合资源,集中报道,营造强势效应,在于对整个事件的辩证处理,在于很好地坚持贯彻了以事实说话的原则,"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报道方式有效结合;洪战辉媒体报道的不足在于故事层面报道较多,深层挖掘不够,在于求独家,抢新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洪战辉宣传报道启示我们应该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辩证地去运用新闻价值标准,新闻传媒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定义向来是一个存在着争议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在梳理我国20世纪新闻定义研究沿革的基础上,对新闻的定义作了语义学的探讨,从而阐明事实说和报道说作为一种"释义性"解释,都有各自特定的使用场合,不能相互取代;信息说科学地揭示了新闻的一般本质,相对于事实说和报道说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新闻在阶级社会中的特殊本质,即新闻是报道新近变动的事实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新闻只需要简明扼要地交待清楚事实,而不需要文采与写作风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在各大媒体掌握的新闻原料大同小异的情况下,报道的质量成了竞争的重点.在新闻内容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写得好的报道自然就更能吸引人,记者的写作风格因此变得重要,渐渐受到传媒管理者重视.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给大家说明,什么是风格,为什么记者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记者该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记者的写作风格仅仅是语言上的变化吗?本文认为:新闻的写作风格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新闻从真实到优美这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但新闻只能先真实后优美.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对报道方式、语言运用作必要的构思和讲究,把握住这点,我们就能达到增强报道效果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价值论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然而,自然界、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很多的,记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全部事实都加以报道.那么,面对大千世界的万千变化,记者依据什么来挑选事实呢?依据的是新闻价值.编辑部收到的稿件数量之多,是任何报纸版面、广播节目都容纳不了的.欧美报纸每期数版,譬如《纽约时报》,每夭页数在一百五十页到二百页之间,新闻占一百六十栏,约十五万字.即使如此,对于每天收到的约一百二十万字左右的来稿,登载的也仅是八分之一.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来稿,编辑究竟依据什么来挑选稿件?依据什么将稿件或放在头版头条、或放在报尾巴上,或干脆投进纸篓里去呢?依据的也是新闻价值.总之,记者运用新闻价值来挑选事实、处理事实;编辑运用新闻价值来筛选稿件、处理稿件.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社会的变动产生信息,新闻和信息本身没有正负,只是对社会产生的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破坏性作用.及时、真实地公开信息和报道新闻,可以使社会有望实现最小成本下的社会预期;将新闻冠以"正、负"不利于多种声音语境下的事实辨析,不利于使信息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下去伪存真.承认并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使政府与媒体保持一定距离,还信息传播于媒体,既是政府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的姿态,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大众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应用文写作思维有两个特点,有一部分应用文的思维模式化、简明化趋势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而演讲稿、广告策划、新闻等应用文体的写作,却需要创新思维。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强化实践环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电子办文能力,并以多种考试考核方法构建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可通过辩论质疑、开展专业学科互相渗透师生互动的教学,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闻与西方新闻在新闻观和新闻实践上有较大的差异,中国文化的高语境特点和西方的低语境文化也具有较大差距,而电视作为传播新闻的媒体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这导致在电视新闻的中译英活动中,译写成为最佳的策略选择。译写指对新闻进行常规的翻译外同时还要做一定的编写工作。译写的运用体现在新闻的标题、导语、新闻主体等多个环节。新闻中译英的译写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要确保实现原文的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一般新闻论著中都强调导语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给人的印象是,倒金字塔的新闻语篇是先写导语的。关于标题、导语、事件主体、评价和预测这几部分,到底先写哪一部分,一般新闻论著中都没有明确。就初学者来说,先把主体事件写好后,再向两端发展,易写得较好。在新闻教学中应该明确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一些高等学校校报科技新闻的写作还停留在仅仅报道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表面的“老套子”中,写作者的头脑缺乏意识创新、写作缺少技巧创新,在发现科技新闻线索、挖掘新闻深度和表现新闻价值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高等院校新闻采写的创新,尤其是科技新闻写作的创新,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 ,《搜神记》一直被视为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实际上 ,这部书收录的乃是魏晋时期大量的社会新闻 ,而不是带有虚构性质的小说。干宝是本着“实录”的态度来辑录《搜神记》的 ,而且很讲究时效性、时新性和消遣性 ,这正是社会新闻的特点。只是由于受手抄书籍这种传播手段的限制 ,这些社会新闻虽然做到了采访上的“当时” ,但却无法在传播上做到即时  相似文献   

16.
读图时代与新闻审美的价值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图”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的一个重要现象,“读图时代”是20世纪末中国出版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读图时代,中国报业经历了由“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的历史发展走势,它给予中国报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就新闻的审美而言,读图时代使新闻的审美价值得以提升,但也使新闻娱乐化程度加深,这有可能背离新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校报新闻传播模式存在着六大特点:接近性、长周期、小容量、重复性、史料性和读者的高知识化。要使校报新闻传播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对校报传播的新闻主体———消息的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最主要的对策就是不断改革创新,力求深化、客观化、短化和活化。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的美学要求应追求真、善、美的标准.所谓真,不仅仅是生活真实,也应在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下,追求本质真实甚至渗入艺术真实的某些写作元素,如想象力在新闻叙述中的应用.所谓善,即新闻写作不应是冷冰冰的客观叙述,而应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主观价值取向,充满人性的光辉.美,则表现为叙述语言、结构等书写形式中表现出的美学特征.真、善、美的统一是新闻写作的美学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以往中文专业写作课以文章构成要素为主流内容体系,造成学生只懂文章知识而未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写作原理被引入中文专业写作课程,但"形而上"纯理论让学生感觉抽象深奥。中文专业写作课程内容必须重新设置。根据中文专业特点,中文专业写作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新闻写作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为课程内容设置的根本目的,并以此编写《大学写作教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