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社会各界对无法查明身份的"无名氏"赔偿纠纷案件的处理结果存在较大分歧。在"无名氏"死亡赔偿金案件中,存在司法解释"立法化"、死亡赔偿金性质不清、诉讼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对"无名氏"死亡赔偿金制度涉及的车辆保险功能与价值的实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发挥、生命权的平等保护等形成现实阻碍。基于司法实践及法理分析,重新建构交通事故中"无名氏"死亡赔偿金制度,切实保护案件各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2005年4月,高淳县境内先后有两名流浪汉因车祸身亡,经刊登认尸启事无人认领后,依照规定进行了火化,骨灰由殡仪馆保管。2006年3月,高淳县民政局以民政部发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承担对无名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职责为依据,以肇事方、保险公司为被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赔偿两无名流浪汉死亡赔偿金、丧葬费30余万元。  相似文献   

3.
柳春光 《学术交流》2015,(4):98-103
身体权作为一项独立于健康权的具体人格权,既符合概念本身的历史流变又有其法理和立法例基础。身体权的内容包括自然人对身体完整的维护权以及对身体及其组成部分的支配权。所谓"身体完整"是指身体有机构成的完整。司法实务中,非法搜身、性骚扰等侵权行为,虽然构成了对其他人格利益的侵害,但因未侵害身体完整,并不构成对身体权的侵害。侵害身体权的主要救济方式是精神损害赔偿。侵害身体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一般应符合四个构成要件:须有侵害身体权的行为发生;须有严重的精神损害;精神损害与侵权行为间须有因果关系;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但在特殊侵权场合,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亦可适用于侵害身体权行为的归责。精神损害赔偿金兼具补偿与抚慰双重功能。法官应依据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功能,采用主客观认定相结合的办法,斟酌个案中双方当事人的因素,以确定身体权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具体数额。  相似文献   

4.
存款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保险机构的任务除了向存款人支付法定赔偿金之外还有:对危机银行投入资金、委托接管、安排购并、作为法定清算人、参与设立债权管理公司等。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国金融的稳定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金融安全网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直接和间接地给投资者和股市带来不利影响。为此,责任方须负一定的责任,修正 处理方式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导致赔偿责任难以实现。笔者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要赔偿人并通过制定或修改相应法规提高赔偿人承担责任的能力,确保有足够的赔偿金来源,使赔偿责任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日本动画中对死亡现象的关注,背后的文化动因是对生命的留恋。这种留恋通过生命的另一极——死亡展现出来。其动画文本的死亡审美通过三种方式达成:一是死亡为与生命一样的日常,死亡因通向平凡的日常性而具有感悟的超脱之美;二是对生命的本体崇拜与生命轮回说体现了对永生的追求,平行世界的设定和此死彼生的情节给予死亡生的善意,死亡因之具有德性的希望之美;三是为了弥补彼世的破除和生的短暂与有限,死亡的瞬间被凝固于永恒存在的想象性弥补中,从而使死亡具有辩证的悲剧之美。对生死两端的奇妙融合给日本动画带来独特而民族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7,(1):34-42
与其他存在哲学家不同,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死亡观并没有囿于关于死亡的总体的、存在概念的定义,而是直面死亡,探讨人对死亡的各种态度。围绕这些不同态度,他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人之中死亡所无法摧毁的可能根据,即生存的自由这一人的不死的可能性根据。雅斯贝尔斯把死亡界定为人的存在无可逃避的边缘境况,并揭示了人面对死亡所能采取的两种态度:第一,可以把死亡体验为灰飞烟灭、化为乌有,从而把死亡当作虚妄的终结来了结;第二,可以把死亡体验为超然于生与死的东西,从而把死亡当作借以体验无制约的东西的契机。最终,对死亡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每个人对死亡抱有怎样的意识,采取怎样的态度。作为单纯的此在,我们必然会死,但是,作为意识到自身自由的生存,我们绝不会死。  相似文献   

8.
一、合同法规定的违约责任的特点我国过去制定的涉及合同的几部法律 ,都有关于违反合同的责任的规定。 1 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在第六章“民事责任”中的第二节规定了“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其内容主要为 :违约责任的承担不以主观过错为必备条件 ,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有赔偿损失、支持违约金。 1 981年制定的《经济合同法》第四章规定了“违反经济合同的责任” ,其中对违约责任的规定是以过错为前提的 ,是过错责任 ,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是违约金和赔偿金。 1 985年制定的《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三章规定了“合同的履行和违反合同的责任” ,…  相似文献   

9.
天下看点     
正英国:推出网络暴力伤害险从恶语辱骂到"人肉搜索",甚至个人隐私被恶意公开,网络暴力似乎无处不在,严重影响了社交网络的用户体验。2016年1月1日,丘博保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了网络伤害险,购买该保险的用户因遭受网络骚扰无法上班一周或搬家,可以索赔最高5万英镑的赔偿金。丘博保险公司于1882年在纽约成立,是美国四大上市保险公司之一。2015年,该公司在英国卖出了价值6.12亿英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狄金森被推崇为美国新诗的鼻祖,其诗歌以死亡主题见长。诗人在《邻居的葬礼》和《我注意到人们消失了》中从旁观者角度阐述了对待死亡的客观态度,在《当我死时,我听见了苍蝇的叫声》中从体验者的角度描述了死亡所带来的希望破灭,在《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中从逝者的角度表达了对死后永生的渴望。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选择的词汇评价意义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源于她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的肯定和本身基督信仰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2):80-8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英美法系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目的在于遏制市场中恶意欺诈等不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推动市场经济良性运转和有序的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赔偿范围狭窄、适用条件严格、赔偿金数额计算不够科学等问题逐渐暴露,其立法预期并未达成。只有扩大惩罚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完善惩罚性赔偿的法定适用条件、科学明确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强化惩罚性赔偿的遏制功能,才能充分发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曾如刚  王璨 《社科纵横》2009,24(5):172-173,176
浪漫主义诗人都有一定的死亡情结,这种死亡是审美意义上的。本篇论文选择以“死亡”这个主题为切入点,在对济慈的代表诗作《夜莺颂》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试图发掘这首诗死亡主题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死亡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生的残忍剥夺,不是简单的消亡,而是对丑陋的世界的否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成。对死亡的迷醉体现了同样强烈的对永生与重生的渴望。死亡不是终结,而是通向永恒诗意王国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对华知识产权案件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是为索取赔偿金、追究假冒行为责任、削弱我国企业竞争力;跨国公司外在驱动力是来自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大力支持、司法机构或仲裁机构的责任支持、中介机构的热情服务.跨国公司对华知识产权案件的发展有增加的趋势;对华发起知识产权案件多属发达国家;案件形势将有新的变化,即不再以中方完全失败告终,与技术标准相联系的案件将会增加,通过WTO解决的案件将会出现,重大问题仍将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下狱、贬黄州之后,因经历了死亡的体验和威胁,其人格与此前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结合自己对死亡的体验,他重新理解了佛教和庄子,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命运的困惑,对世事和人生达到了一种真正彻底的了悟,诗词也才出现了旷达的风格。苏轼人格的这种变化,除受佛老影响之外,白居易和陶渊明的人格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马小丰 《求是学刊》2004,31(3):105-109
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创作中的两大主题———孤独和死亡,再现了伍尔夫在描写现代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并分析了伍尔夫在其生理状况和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孤独及死亡感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陆国华是河北省三河市的一个普通农妇,8年前其丈夫王贵柏在一次工伤事故中全身瘫痪。在丈夫瘫痪后,陆国华并未打算弃他而去。然而事故赔偿金引发家族尖锐的斗争,陆国华出于无奈选择离家。她带着儿子改嫁,与邻村的马善库另组家庭并生得一子,新家庭十分美满。2004年,王贵柏的父亲病重,不能再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王贵柏陷入困境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得知王贵柏的困  相似文献   

17.
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则要点与制度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公益具有易受损性,其利益代表模糊,救济机制残缺。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弥补相关法律制度缺陷、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公益的要求。本文认为: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中,应明确诉讼类型定位、起诉主体资格、起诉案件范围、举证责任承担、诉讼费用负担、损害赔偿金归属等方面的特殊规则,防范滥诉现象发生,禁止反诉和以牺牲公益为代价的和解调解,并应协调环境公益诉讼与受害人的诉讼、检察机关的公诉和抗诉、环境行政执法以及诉讼支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J·D·塞林格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绝望气息,显现出强烈的死亡情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经历,使塞林格目睹了世界上最惨烈、最频繁的死亡场面,因而在塞林格战后的小说中我们感到越来越浓重的绝望与死亡的气息.如果说是由于战争的残酷而使塞林格的小说具有了死亡情结,那么,他独特的宗教取向则是他对死亡恐惧的一种变形的摆脱和超越.也许是东方宗教中的清净顿悟、生死轮回等观念可以使二战后备受精神折磨特别是死亡困扰的塞林格得到精神上的宁静与解脱,他接受了包括道教、禅宗、瑜伽以及吠陀等因素在内的东方宗教,并在他后期的小说中极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文明de空白     
在地球生物圈内,人类是唯一能够超前地意识到个体的生命存在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理性物种。干百年来,人类对自身死亡现象所形成的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种种认识、心态、观念等等,构成了社会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在现代发达国家,由于医药科学的进步和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开展和接受死亡教育视为人生的必修课题。但在我国,死亡教育尚属空白。笔者认为,填补这一空白不仅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而且至少具有两个方面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宗杰 《学术交流》2007,(9):163-165
在当代日本小说中,很少有作家像吉本芭娜娜这样集中、多元地在作品中阐释死亡的主题。她的小说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当代人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适应;对就业竞争的无奈;对名牌消费潮流中的物欲愿望的反思,等等。作品阐释了后现代思潮冲击下城市青年在懒散、平凡的表象之下,内心世界的彷徨、孤独、奋争,表述了日常发生在身边的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的死亡现象和面对死亡向死而生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