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缪丽芳  常锐 《江淮论坛》2009,(6):145-150
本文通过对艺术家自恋心理进行分析,尝试探究其爱情的特征及表现形态。艺术家的爱情呈现出一幅“想象的激情”的心理图像,由此揭示出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尴尬处境,以及最终以孤独作为他们的归宿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佑素珍 《兰州学刊》2002,(1):7-8,52
本文针对理论界围绕环境危机而引起的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在明确界定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它在环境危机的产生和解决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并对如何正确引导这一价值观提出了独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自恋情结与当前的中国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中的自恋已有所表现,且逐渐形成一种自恋情结。当下中国文学的自恋情结主要表现为身体自恋、精神自恋、自我迷恋与叙事自恋四种形态。这种新型自恋叙事伦理的产生,有其文化语境变迁、作家主体性嬗变等主客观因素。作为当下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自恋情结给文学发展造成了明显的障碍和伤害,成为许多作家创作的瓶颈;作品独立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深度和崇高感在作家心目中日益坍塌,文学的想象空间愈加逼仄,文学面临着创造力匮乏的危机。自恋的膨胀还使文学丧失了真诚,虚伪和矫饰横行,带来了病态的叙述、语言和浮躁喧哗的文风,并进而造成了文学生态的混乱。可见,只有自觉调整自恋心态,才能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这既需要作家自身的调整与提升,又有赖于整个社会、文化、文学和制度生态的多元协调。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曾一度形成热潮的女性自恋式写作,在当代中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女性书写者以背对男性与社会的姿态,自我封闭、自我抚摸、自诉心语。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与现实意义。但观念先行的倒置与创作视野的逼仄使得创作困境随即出现。因此,女性书写者必须加强自省意识,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与现实积极对话,追求人类真理是女性写作走向新的广阔天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江峰  张瑞敏 《江汉论坛》2014,(5):126-129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其人类幸福思想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对其予以探讨,有利于直接地推论、切近生活地解读、清晰地呈现和与时俱进地转换、衍扩其人类幸福思想。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其人类幸福思想的理论架构中,现实交往的人是人类幸福的主体,生存实践的交往是通往自由与解放的人类幸福之路。"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是核心的现实交往理念,财富"普遍的交换"的人类幸福价值就在于"生产出完整的人",真正联合的自由交往,是人类幸福生存的理想化交往形式。  相似文献   

6.
游戏、自恋与救赎--解读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洁 《北方论丛》2005,(5):51-53
身体问题的显现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归其种种,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的兴起应该是其中养分最为充足的土壤了.可以说,消费社会中的文化是身体文化,消费文化中的经济是身体经济,而消费社会中的美学是身体美学.<身体与社会理论>的作者克里斯·西林认为,身体问题在西方社会文化理论中正在变得越来?要.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在当代的消费社会,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即一个人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感觉,而不是出身门第、政治立场、信仰归属、职业特征等,来确立自我意识与自我身份的.  相似文献   

7.
“交往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概念。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视界中,交往、交往的扩大再到世界普遍交往,从根本上突破地域空间对主体交往活动的限制,促进全球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推动民族、区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世界交往朝着非正义的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之上,在全球范围内挥动制裁大棒,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把人类前途命运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以“全人类”为主体视域,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为总体框架,以谋求世界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目标任务,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汇聚各方力量向着交往正义的正确方向前行。  相似文献   

8.
杨黎红 《东岳论丛》2019,40(4):113-124
文学创作往往出自作家对自我的痴迷,但中西作家由于文化传统的迥异,其自恋心态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矛盾冲突、创作方式,以及在当代不同的表现和变化,等等。从分析中西作家创作中自恋心态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入手,结合个案分析,通过比较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其对中西文学创作具有的不同影响及其各自的优势与问题,从而确立看待中西作家不同自恋心态的正确态度,相互取长补短,裨益创作。  相似文献   

9.
忻鸿 《理论界》2007,1(3):160-161
马克思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理论,分析了交往的产生,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变迁的历史形式,以及理想交往的本质与现实条件。哈贝马斯将马克思的历史观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在众多理论问题上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提出挑战。本文旨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并加以对比,厘清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方面的不足,也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是非曲直做到明确辨析。  相似文献   

10.
“数字人类世”警示我们,正在发生的数字化历史中,人类或将为数字科技所控制。在AI兴起的时代,数字化的人类也包括智能辅助人、生理增强人以及非整数维度的数字人。类型学揭示了数字化人类的三种发展方向:一是虚拟化,二是智能化,三是外脑化;相关趋势分析也足以说明,技术可能加诸于人的支持力和支配力可以大到何种程度,而人的自我迷失又将产生何种后果。关于人在“数字人类世”中将何以为人的疑问,本研究的回答是:只有在葆有自由意志与道德良知时,人才可能继续为人,并在数字交往的空间里实现数字化的跃升。  相似文献   

11.
曹晖 《晋阳学刊》2011,(4):61-64
自然美的拓展分为3种形态,即人类控制与约束的自然、人文意义化的自然和艺术化的自然。3种形态的拓展分别对应于"从物的崇高到人的崇高的自然美"、"从实在到意向的自然美"以及"从必然到自由的自然美"3种自然美形式。由于这3种自然美形式均为人类主体性精神的某种反映,因而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反思,用一种全新的"后主体性"思维来重新阐扬自然美及其相关形态,为自然美的拓展划定边界。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环境危机的凸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凤珍  熊岳平 《齐鲁学刊》2007,25(3):118-121
今天,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环境危机。环境危机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人类的个体本位思维方式支配下的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物。我们有必要追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人类理性出发,探讨环境危机的根源;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探求解决环境危机的途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何天明 《阴山学刊》2006,19(6):16-20
构成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区的要素可以概括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地理学上的区域差异是历史文化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类型和经济成果是构成文化区域特色的各种人文条件的基础。北方草原地区在历史上的经济类型及经济成果,大体可以概括为以游牧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畜牧业为主,兼有农耕、采集、渔猎等类型的复合性经济类型。多次发生在历史时空中的民族大迁徙和政治统治权力的扩张与更替,推动了北方草原地区地缘政治结构的整合。区域文化的差异性的形成过程是文化区域形成的最显著、最生动的标识。  相似文献   

14.
杨永庚 《青海社会科学》2006,1(4):67-71,110
“东学西渐”研究在我国的逐渐展开和结果表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涉及从器物层面到社会制度形成与变革直至哲学观念等各个层次。中西哲学文化的互补性及所遵循的共同发展规律说明,无论是西方哲学文化还是中国哲学文化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全球化时代取代、更新、补缺是正确处理中西哲学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这才是我们化解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之道。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及瞬时破坏力比较大等特征,确立有效的动员模式至关重要。在公共危机动员模式的选择上,学术界一致认为危机管理应该从政治动员为主走向社会动员为主,实现社会的自我动员。而实际上,从动员评价体系四个指标的比较来看,政治动员仍应是公共危机动员的主导模式。新时期应建构以政治动员为主导、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良性互动的混合动员模式。为此,须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公信力,实现动员话语的人性化,充分发挥社会动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人的能力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角度 ,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人的能力全面开发过程中的意义 :市场经济为人的能力开发提供动力 ;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提供机制 ;拓宽了人的能力发展范围 ;为人才培养提供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从奇迹到危机——发展型政府理论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的发展经验表明:发展型政府兴起造就了东亚奇迹,而发展型政府的衰弱则导致了金融危机,这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发展型政府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联。本文指出了发展型政府理论存在的缺陷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一是政府决策是一个不同利益群体角力的政治过程,二是引入社会这个行动者,在国家、市场和社会互动演进的过程中把握政府角色的形成及演变。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再度引起热议。考察近现代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无论新保守主义也好,国家干预也好,政府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是政府通过运用权力的力量,使经济尽可能地运行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从经济法学的角度看,国家干预经济的行动必须是正当且有效率的,实现国家干预的法治和效率离不开法律,尤其离不开使法律得以发生实际效果的某种程序。本文以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干预的广泛运用为契机、以国家干预行为的程序理性为视角,反思国家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和作用,提出政府干预程序化是政府干预有效率的条件和制度保障;反思国家干预经济行为程序制度的重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甄永红  曹慧 《河北学刊》2002,22(3):64-6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包括会计在内的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加入到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队伍中来。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和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代政治架构 ,一言蔽之 ,即“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是理解与认识宋代官僚政治体系的关键。皇权、相权、台谏之权 ,构成宋代中央政府中的三角 ,三者互相限制 ,又互相倚恃 ,形成“共治”架构。宋初完善法制 ,提倡依法办事 ,奠定了“共治”架构的稳定基础。而中唐以来社会思想的发展 ,为“共治”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有宋一代 ,最能体现“共治”架构的 ,是宋仁宗朝 ,故有“庆历之治”的美誉。剖析宋仁朝政治 ,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共治”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