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感现象分为修辞性通感与感知性通感,前者是对后者的模拟与推衍。通感现象为自然语言“音”(语音 或音系)与“形”(文字)的产生提供了部分的发生学理据;同时,“音”与“形”这两种语言形式与“义”(语义内容)之 间的相互确立同样体现了通感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通感实质上是一种隐喻,即通感隐喻,通感隐喻反映了各种感官特征的映射过程,这种过程遵循了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这一普遍的认知规律;感官域特征的相似性是基于心理联想的,并且受到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系统中的词义特征,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生理或者心理现象,而与隐喻一样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从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分类对英、法、汉三语中若干相互对应的词汇和短句通感现象进行了分析,以证明通感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并在分析对比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语言通感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唐诗通感投射方向呈现出多维性特点.除了延续唐以前高频出现的视觉向听觉投射的通感生成方向以外,还高频出现了触觉向听觉、触觉向视觉、嗅觉向听觉、嗅觉向视觉、听觉向视觉,甚至出现了视觉向嗅觉的逆向投射.文章以唐诗为语料,在对通感的投射方向进行描写的同时,就其投射方向的心理动因给予认知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通感作为一种生理、心理和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通感亦被大量地运用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一种多维的感觉和独特思维.本文从三个角度探讨了通感在翻译中的作用,体现了通感手法在翻译中运用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通感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用于交际和描述需要的认知工具,因而对它的研究也转移到了认知的视角上。概念隐喻理论、转喻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都相继被用于解释通感隐喻现象,但前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通感隐喻中从一个或多个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现象。而概念整合是一种包含复杂的认知过程的理论,它能对一些新奇的和新创的表达方式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能更加清晰明确地阐释通感隐喻的工作机制。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托,对通感隐喻的工作机制进行双空间和多空间模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诗与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古代诗歌、西方诗歌和中国新诗的优秀作品为例 ,比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通感在诗歌艺术中的运用、作用及技巧等问题 ,认为通感运用相当广泛 ,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修辞手段通感是一种概念隐喻。众多学者从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以及神经学、心理学等角度来认识通感,忽略了对语言之间通感的共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呈现差异性现象的阐释。基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大方法,从通感参与意义的构建动因与过程出发,提出通感从根本而言,具有关注基于体验的共性突显的共性;而通感隐喻投射的特性和象似性对通感的制约则决定了不同语言通感的表征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音乐艺术所表现的通感,具有区别于修辞上的通感的特殊性。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的沟通,拓展了音乐的审美领域,使人们不断获得审美能力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探析现代产品设计中的通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通感在审美欣赏、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为启示,分析了通感的类型、特点、感官相通的模式等,并结合日常生活、诗词赏析中的各种通感现象,论述了通感对艺术创作的启发与启迪,以及应用通感带给作品的飞跃与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感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案例论证通感的巧妙应用给产品带来的感性诉求、人文情怀以及体验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重点探讨波德莱尔应和论与霍夫曼的关系。认为,如果英国批评家查德威克“两个对应面”之说有道理而且可以被分离,波德莱尔应和论的“水平对应面”就受过霍夫曼的启发。由此延伸,解剖了霍夫曼的创作特点及通感说在其作品中的表现,也考察了波德莱尔接受霍夫曼通感说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的时间和过程,并提到霍夫曼对爱伦.坡的影响兼及对波德莱尔的作用,还探讨了通感说的哲学和艺术心理学渊源。  相似文献   

12.
声乐二度创作中的联觉机理普遍存在,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述了声乐二度创作中的不同的联觉体验,解剖了联觉在声乐二度创作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感觉之间的组合引发的联觉感受。  相似文献   

13.
论通感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阐述了通感的主要分类方法,系统分析了通感的认知结构和语义特征,指出通感要涉及沟通感觉和被沟通感觉以及两种感觉的相关事物和相关特征,进一步揭示了通感的赋予本体不可能感觉的特征和词语超常规搭配的创造性本质.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世界文坛上的一颗明珠,而通感修辞便是其中灵动的一笔。然而,国内对莎翁四大悲剧的通感修辞研究尚少。以《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的通感修辞为语料,发现莎剧中的通感修辞有三个作用:一是使语言更具魅力;二是更有助于人物塑造;三是深化戏剧的主题。而从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和卞之琳的莎剧译本出发,发现朱生豪主要采用直译法,忽略了通感修辞的形式;梁实秋主要采用意译法,也并未关注通感修辞的特点;孙大雨和卞之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忠实原文,也保留了通感修辞的特点。因此,翻译莎剧通感这一修辞的时候,既要忠实原文,又要保留其修辞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应保证译文的流畅。  相似文献   

15.
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生理机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语言现参。从认知角度看,通感是一种隐喻。本文探讨了通感的形成机制,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阐释汉英通感现象,揭示跨感官映射规律的共性,同时分析了汉英通感现象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论审美通感     
审美通感是感觉的转移 ,审美通感可分为感觉通感、表象通感和多重通感。审美通感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审美通感的形成在于审美客体的相似相类和审美主体的各种感官的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