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即今西藏),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历史上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而且由于文成公主的远嫁,还給吐蕃带去了中原地区的物質和精神的文明。因此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流傳不衰,深为汉藏两族人民所喜爱。据流傳在西藏人民中的傳說,說文成公主当时带去了谷物三千八百类,牲畜五千五百种,工匠五千五百人。新旧唐書的吐蕃傳上也記載着:文成公主到了吐蕃,还派人到長安要去了蚕种,請去了釀酒、制造碾磑、紙墨等各行各业的工匠。話剧“文成公主”是田  相似文献   

2.
唐代,自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藏王松赞干布始,汉藏两个民族就有了亲善友好的关系.当时,这种汉藏和亲关系的建立是与吐蕃名臣薛禄(或论,意为大臣)东赞这个传奇式人物分不开的. 吐蕃藏王松赞干布为和大唐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青年剧作家超克图纳仁的新作、反映蒙族人民反抗王公贵族统治压迫的话剧“金鹰”,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公演。这个话剧富于浪漫色彩,热情地歌颂了一个善良正直、勇敢坚强的蒙族青年布尔固德(他被人们称为“金鹰”)反抗王爷压迫的英勇斗争事迹,同时也歌颂了蒙族人民豪爽、热情、对朋友忠实、对爱情坚真的高尚品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同志演出前曾经远赴内蒙锡林郭勒盟草原地区深入生活,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受到当地党委和牧民群众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因此舞台上的“金  相似文献   

4.
文成公主在汉、藏两个民族的关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个人物在藏族人民中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藏族人民口头上,至今还保留着关于她的传说,这是世代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歌颂,也是一曲汉、藏民族友好团结的赞歌。文成公主是公元六四一年进吐蕃跟松  相似文献   

5.
藏族是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自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继任赞普之后,平息内乱,迁都吉雪卧塘,巩固了藏区的统一,求婚于唐朝,聘娶文成公主。自文成公主入藏以后,拉萨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从此,拉萨成了西藏的首府,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以后又有金城公主出嫁到西藏,这就使汉藏两族人民之间有了血肉相联的亲戚关系和极其密切的经济文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关系之間,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即今西藏)是一个十分美丽而又很有意义的故事。这段汉藏两族血肉相連的美好姻緣,和与这婚姻有关的文化交流的深远巨大和影响,都神話般地記載在西藏书籍上。桑布扎所著的“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記”和“西藏政教史”的文成公主篇,描述的松贊干布请婚的前前后后,和文成公主的丰盛的嫁妆等等,都比唐書吐蕃传详尽得多。“文成公主”是藏戏中的傳統剧目之一,西藏的民歌中  相似文献   

7.
王挺 《中国藏学》2023,(1):58-65+213-214
文成和蕃及其在吐蕃的史实,不仅在汉藏蒙等史籍中有所记载,还在裕固族、门巴族和蒙古族等周边民族的民间文学中广为流传,甚而还被搬上戏曲舞台。在多元叙事与交融共生的过程中,文成公主形象被不断地层累与叠加、深描与塑造。而文成公主形象塑造的过程,可以视为多民族形成共同认同符号的过程。尽管不同的历史书写、民族记忆和舞台叙事表现出风格迥异的文成公主形象,其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贯穿始终,他们对于文成公主和亲及其在吐蕃作出贡献的颂扬是一致的。与文成公主相关的历史记忆和戏曲叙事,不仅颂扬了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因此,文章拟从多民族的历史与记忆出发,并结合越剧《文成公主》的舞台叙事,试图说明文成公主形象究竟是如何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框架中有序生成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甘南的民族贸易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藏两大兄弟民族,由于历史上相互依存,亲密交往,早已形成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族贸易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客观上符合各族人民经济生活的要求,对发展生产、繁荣民族经济以及增进各民族友好团结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沿的汉藏文化交汇地带。在历史上,洮(今甘南临潭、碌曲、卓尼、迭部等地)、岷(今岷县)、河(今临夏包括甘南的夏河县)、湼(湟水流域)等地区,是兼绾洮岷道、吐谷浑道、河曲道的枢纽,是东下三陇,南通益州,北控河湟,  相似文献   

9.
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以来,在我国的首都——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以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戏剧,如“金鹰”“步步跟着毛主席”“柯山红日”“刘三姐”“秦娘美”“文成公主”等好戏。其中有的是以少数民族人民为主人公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有的是以汉族人民为主人公来反映汉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关系的;也有的主要是反映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的。其中有的是写历史题材或传记的,也有的是写现代生活的。从体裁上分,有话剧,新歌剧,有新戏曲,真是  相似文献   

10.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居住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在这里生活、劳动结成了亲密的兄弟友谊,同时使民族文化亦互相影响。表现在语言上不仅汉语对于各少数民族语言产生较大影响,各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藏语)对于汉语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本文仅通过汉藏语言比较分析,就青海汉语方言的一些语法现象作一些说明。“宾一一动”句式“宾——动”式是青海方言的一种基本句法格式,它不象在普通话里作为“变例”出现。所谓基本句法格式,首先是说这种格式应用的范围极广,概括的句子极多。陈述句如:毛…  相似文献   

11.
敏贤麟 《中国藏学》2001,(4):105-111
藏族是世代繁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民族。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人藏和亲,加快了汉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全面交流的步伐。13世纪中叶, 蒙古王子阔端与西藏政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举行会商,正式将西藏纳入大元版图。“凉州会商”的结果:一方面结束了西藏内部长达400多年分裂割据和战乱的局面,奠定了此后西藏在相对  相似文献   

12.
古时姓氏分而为二 ,战国秦代以后混而为一 ,由少而多 ,纷繁多彩 ,反映了民族关系之发展演变。汉藏关系源远流长 ,从姓氏也能映照。“论”姓源于吐蕃 ,繁衍汉地。噶尔家族与汉藏关系有多方面关联 ,从赵姓论姓的演变可看到其发展演变的某种规  相似文献   

13.
屡闻新疆的同志谈扫除“民族政策盲”。认真想来,实则是积多年经验之谈。建国三十余年,同胞中“文盲”似有大减,而“民族政策盲”非但不乏见,且甚者确为惊人。时闻:有的汉族同志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群众纪律等方面忽视了兄弟民族的利益,甚至伤害了民族间的兄弟感情;有的少数民族同志则也误将工农、农牧、干群、个人之间的矛盾,统而论之为“民族矛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文成公主进藏是在汉藏人民之间开辟了一条友好之路,那么,电视系列片《唐蕃古道》则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五彩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藏族是一个生息繁衍在青藏高原上的古老民族,也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与汉族交往较为频繁,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汉藏两个民族曾经历过刀光剑影的战争年代和亲密和睦的亲情来往,随之发生的语言上的互相借用便成了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自“贞观八年秋,七月,甲申,吐蓄赞普弃宗弄赞遣使人贡,仍请婚。弃亲弄赞有勇略,四邻畏之,上谴使冯德还往慰抚之。”①“贞观十五年春,正月,……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著,赞普喜。”②,随着文成公主的人藏,藏语言首次借用汉语“公主”(藏文写作和…  相似文献   

16.
辞别康藏高原两易春秋村姑髫女成公主服役喇嘛称赞普藏人藏语演话剧艺术事业新成就就教黄浦江边勤学苦练牧童农奴为唐官“卑贱”平民着戏衫吐蕃史页第一篇光耀祖国百花园观众坐在华丽舒适、装有现代技术设备的民族宫剧场里所看到的戏,不是有几百年传统的戏曲,也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普通语言的话剧,而是藏族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演出的藏语话剧《文成公主》。当然,我们感谢意风的帮助,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剧情,但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拉萨的大昭寺和小昭寺都说成是为文成公主所建。这种说法普遍地流传着,在一些报纸上、书刊中皆可看到。一九八○年第九期的《民族画报》的一篇文章,一九八○年八月五日的《北京晚报》的一篇文章,一九八○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小丛书《文成公主》,也都持这种说法。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历史事实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8.
话剧《昆仑战风雪》能够在首都演出,我们感到无限兴奋。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日千里地向前飞跃。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并肩携手,进行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社会主义时代。努力在文艺作品中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生活面貌和塑造兄弟  相似文献   

19.
筱洲 《中国藏学》2006,(1):115-116
在历史上,汉藏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悠久而又广泛的交流,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是汉藏民族交流互动的结晶,它们栩栩如生地向我们展示了汉藏民族交往的历史轨迹。有元一代是汉藏艺术交流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从规模上看,是史无前例的;从结果来看,直接决定了西藏本土的和以宫廷为主的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方向。这一结果便是对当时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施政的直接写照。  相似文献   

20.
袁晓岑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画家。他长期深入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热情为兄弟民族服务,创作出许多反映兄弟民族新人、新生活和边疆大自然的作品。他的作品质朴真切,造型优美,构图简练,富有意境。特别是他笔下的孔雀,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