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青年>上海时期蕴涵着诸多社会文化现象.<青年杂志>刊物的命名蕴涵着中国现代性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历史关系,它的更名象征着近代民族国家主义潮流向现代个人主义潮流的蜕变,它的社会生产方式再现了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社会力量.这些构成<新青年>上海时期的历史特征,反映了中国现代性文化所遭遇的诸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看《新青年》启蒙情怀的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宝明 《中州学刊》2005,1(3):184-189
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新青年>的分化以及南下与北上之争,是对以往所有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文化与政治"歧义论的超越与挑战.回到历史现场,原来<新青年>知识群体在喋喋不休的争论背后有一种"金字招牌"情结割舍不断.从经济学的经营理念上去探讨这样一个辉煌杂志成功的商业奥秘,揭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双效"的运作方式,不但是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对今天守望人文阵地的学者也是一种历史的昭示.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社团是以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为共同主张,以<新青年>为核心刊物,以北京大学文科为集结基础而自然形成的松散的社团.新青年社团的形成有两个鲜明的标志:一是<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编辑变为北京大学文科六名教授轮流编辑,二是<新青年>主要作者集结在北京大学文科,完成了社员的聚结.新青年社团共享北京大学的精英资源,形成激进的话语权威,极大地推进了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5.
赵学勇  李明 《江汉论坛》2006,1(1):110-114
90年前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虽然一点也不缺少呼唤祖国和民族青春的抱负与热忱,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新青年》会有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一传统中包含的诸如民主和科学思想在内的现代精神将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支撑点,这一传统中包含的白话文正宗的运作不仅影响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面貌,而且影响并决定了几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型。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去年联合主办了以"《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为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本栏目推出的便是论坛论文中的4篇。杨剑龙教授从《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探讨《新青年》的文化意韵,固然别致新颖;李怡教授论述《新青年》中国家主义批判与个人主义倡立之间的关系,也是发人之所未发;赵学勇教授等的文章分析《新青年》思想文化的创世纪意义;苏桂宁博士论述钱玄同"汉字革命"的系列主张,都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析了《新青年》的历史价值,俱是见功夫、有己见的文字,相信读者读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李怡 《江汉论坛》2006,1(1):105-109
90年前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虽然一点也不缺少呼唤祖国和民族青春的抱负与热忱,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新青年》会有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一传统中包含的诸如民主和科学思想在内的现代精神将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支撑点,这一传统中包含的白话文正宗的运作不仅影响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面貌,而且影响并决定了几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型。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去年联合主办了以"《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为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本栏目推出的便是论坛论文中的4篇。杨剑龙教授从《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探讨《新青年》的文化意韵,固然别致新颖;李怡教授论述《新青年》中国家主义批判与个人主义倡立之间的关系,也是发人之所未发;赵学勇教授等的文章分析《新青年》思想文化的创世纪意义;苏桂宁博士论述钱玄同"汉字革命"的系列主张,都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析了《新青年》的历史价值,俱是见功夫、有己见的文字,相信读者读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苏桂宁 《江汉论坛》2006,4(1):114-116
90年前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虽然一点也不缺少呼唤祖国和民族青春的抱负与热忱,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新青年》会有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一传统中包含的诸如民主和科学思想在内的现代精神将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支撑点,这一传统中包含的白话文正宗的运作不仅影响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面貌,而且影响并决定了几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型。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去年联合主办了以"《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为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本栏目推出的便是论坛论文中的4篇。杨剑龙教授从《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探讨《新青年》的文化意韵,固然别致新颖;李怡教授论述《新青年》中国家主义批判与个人主义倡立之间的关系,也是发人之所未发;赵学勇教授等的文章分析《新青年》思想文化的创世纪意义;苏桂宁博士论述钱玄同"汉字革命"的系列主张,都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析了《新青年》的历史价值,俱是见功夫、有己见的文字,相信读者读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杨剑龙 《江汉论坛》2006,8(1):101-104
90年前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虽然一点也不缺少呼唤祖国和民族青春的抱负与热忱,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新青年》会有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一传统中包含的诸如民主和科学思想在内的现代精神将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支撑点,这一传统中包含的白话文正宗的运作不仅影响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面貌,而且影响并决定了几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型。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去年联合主办了以“《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为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本栏目推出的便是论坛论文中的4篇。杨剑龙教授从《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探讨《新青年》的文化意韵,固然别致新颖;李怡教授论述《新青年》中国家主义批判与个人主义倡立之间的关系,也是发人之所未发;赵学勇教授等的文章分析《新青年》思想文化的创世纪意义;苏桂宁博士论述钱玄同“汉字革命”的系列主张,都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析了《新青年》的历史价值,俱是见功夫、有己见的文字,相信读者读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1919年11月,瞿秋白与他人在北京创办了<新社会>季刊,1920年加入了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20年秋,瞿秋白以<晨报><时事新报>记者的身份作为赴俄特派员,并在苏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重译<国际歌>的歌词,参与<向导>周报的编辑、领导工作,筹办、主编中共中央理论机关报<新青年>季刊,创办、主编<前锋>月刊,还开创了党报注重实际的传统,并以<新青年>为阵地,坚持历史唯物论,彻底批判唯心主义的哲学,及时向民众介绍、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后他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  相似文献   

10.
邓伟 《天府新论》2008,1(2):149-151
巴金<家>、艾芜<山峡中>和鲁迅<故乡>的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中国现代文学自我建构的内蕴.通过细读三部作品,可以见到中国现代文学自我的成长包含浓厚的意识形态内容,以及其中意识形态与个人体验的复杂关系.中国现代文学自我的成长故事,就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企图重新发现和获得生存方式的故事,企图重建现代生存意义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