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纪晓岚又名纪昀,乾隆甲戍年殿试后,以文学特长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皇帝倜傥风流,性喜游山玩水。一次纪晓岚扈驾巡游,行至一江边,皇帝突然向纪晓岚提问:"爱卿!自古以来,忠臣不怕死,可信乎?"纪晓岚立即回答:"当然可信。""爱卿也是忠臣吧!"皇帝说罢,神色庄重。纪晓岚此时心中忐忑不安,心想皇上何出此言?慌忙回答:"臣赤胆忠心,效忠陛下,纵  相似文献   

2.
刘亮 《社区》2014,(23):18-18
在民间传说中,在现在的电视剧中,清代的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他与和坤针锋相对,时时伺机捉弄对手,出他洋相。然而历史并非如此。据史书记载,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貌寝”指相貌丑陋,“短视”就是近视眼。这位大学士不光有这些缺点,而且还有口吃的毛病。作为纪晓岚上司的乾隆对身边近臣的要求不但要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帅气,和坤、于敏中、福康安等人就是如此。所以,纪晓岚的“先天不足”让他受了不少窝囊气。  相似文献   

3.
二月河 《社区》2009,(26):17-17
纪晓岚在我心目中属于中性性格.但在社会形象中他倒是开放型的人物。他的风雅、多才、善谑、诙谐确是第一流的。这大大帮了他的忙,使得他更加可爱。 我最早接触到纪晓岚的材料是在“文化大革命”后《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上,说他陪乾隆木兰秋弥,乾隆不小心从马上摔下坠进泥淖,陪驾的纪晓岚也就从马上一头顺势滚进泥中,比乾隆更其“不幸”,更其狼狈,更其观瞻不雅!  相似文献   

4.
一代名臣纪晓岚已逝去280周年,他的后裔也已传至第十一二代,他们大多生活在京、津和台湾,另有很多定居海外.纪晓岚的第八世孙纪次龙和纪列平是两位经历过生死传奇经历的革命军入,几十年戎马生涯中,他们亲历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火硝烟,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堪称"纪氏两奇兵".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洞观纪氏家族半个世纪生生不息的曲折人生.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乾隆皇帝素有文韬武略俱全之美誉,他常常以商人、游客之身份巡幸各地,或惩处贪官污吏、乡霸地痞,或于寺庙名胜吟咏诗联、题写匾额,留下诸多趣闻佳话。 一日,他与纪晓岚各骑高头大马,前往香山观赏红叶。时值深秋时节,爽风轻吹,碧空如洗,游人如云,人欢马叫。乾隆心绪甚佳,他见景生情,猛然想起一句联语,便说出来让纪晓岚对下联。其联为: 路人行上行人路 纪晓岚一听,初始觉得此联较浅显,但仔细一推敲,才发现此联句乃是回文联,联语正读倒读均一样,要想对好下联,难度十分大,他只好恳求皇上容他慢慢考虑。 君臣二人一前一后继续策马而行,乾隆爷  相似文献   

6.
洪烛 《北京纪事》2009,(8):71-74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使纪晓岚这位清代的大学士颇有点咸鱼翻身的架势,仿佛又活了过来。虽属戏说的风格,却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很传神。再现也罢,误导也罢,总之使老百姓备感亲切。真实的纪晓岚究竟是什么模样——似乎已不重要了,活跃在荧屏上的是他两百年后的替身,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清宫  相似文献   

7.
纪晓岚是清朝著名的才子,他才恩敏捷,铁齿铜牙,名气很大。  相似文献   

8.
大海 《山西老年》2009,(9):51-51
纪晓岚是清朝乾嘉年间的大才子,他一生的主要成就,一是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二是从66岁到75岁写了五部笔记小说,总称《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以83岁高龄寿终正寝(以公元计则为81岁),在当时可谓高寿矣。  相似文献   

9.
杨熠 《北京纪事》2010,(5):91-93
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把一位高高在上的大学士捧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睿智笑星。我们心中的纪晓岚,是抽着小兰花儿,说着俏皮话儿,一生未娶、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为了黎民百姓,动不动就跟和中堂针锋相对,对他的顶头上司乾隆爷也没少插科打诨。  相似文献   

10.
纪晓岚自幼聪明伶俐,记忆力也特别强。他3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读书,四叔教他学习对对子,这对培养和发展他的智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先从单字对起,到两字再到三字又到五七言对;室内室外,锅碗瓢盆,亭台楼阁,名花时卉,世态人情都对遍了。纪晓岚4岁那年,与四叔家堂兄一起去村里的塾馆念书。塾师姓石,每天讲完课之后,就将学生留下来对句,  相似文献   

11.
纪晓岚是清朝著名的才子,他才恩敏捷,铁齿铜牙,名气很大。河北沧州城外有座古寺叫水月寺,那里风景优美,吸引了  相似文献   

12.
郑元鹏 《社区》2012,(14):8-9
古代中外有很多关于通信的有意思的故事,小小的文字彰显出大大的智慧,在今天读来还是令人觉得妙不可言,对古人的才智由衷地敬仰。 以物报信救急情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四库全书》的编纂主持人纪晓岚以物报信的故事。纪晓岚的好友卢见曾被人告发大肆收受盐商贿赂,乾隆皇帝想派人去查抄他。纪晓岚知道此事后,就想去通知卢家,但他又不敢留下把柄。思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他拿出一个信封,在里面装了一把茶叶,又放进一小撮盐。里外一个字没写就封好,速速派人送去了。卢见曾看到这封信后,开始不解其意,后恍然大悟:这是隐喻朝廷要“查”(茶)我这个“盐”运使啊。于是,他马上转移了家产。次El,乾隆皇帝派人包围并搜查了卢见曾的家,  相似文献   

13.
纪晓岚以总篡《四库全书》知名于世.晚年撰述的《阅微草堂笔记》是独具一格的笔记小说,为世人所称道.他以学问文章负天下重望,主持风会,赫然为一代文宗.纪晓岚名昀,一字春帆,晚号云石,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死于嘉庆十年(1805年),享年八十二岁,正逢所谓乾嘉盛世.二十四岁中举,  相似文献   

14.
梨枣与牙签     
正翻阅《中国电视报》,在"史海钩沉"栏目下有一篇《纪晓岚与〈四库全书〉》的文字,注明是根据《百家讲坛》提供的素材整理而成。如何评价《四库全书》和纪晓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由专家们去研究。这里想说的是:作为学术性的栏目,且以《百家讲坛》之名介绍"国学"知识,却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实属不解。乾隆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政治目的出发,对于纂修《四库全书》极为重视,多次颁发谕旨。文中引用  相似文献   

15.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是乾隆年间的进士,他才华横溢,极善对句,往往信手拈来,出口成趣,天地万物、古今诗赋无不可入对者。关于纪晓岚对对联的故事民间流传颇广,比如乾隆说:两碟豆。晓岚答:一瓯油。乾隆改口说:我念的是“林中两蝶斗”,晓岚随即也改口道:我念的是“水上一鸥游”。诸如此类的对句为戏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6.
步雄 《北京纪事》2011,(7):94-97
一代才子纪晓岚已故去280多年了,他的后人们现在哪里?本系列报道将以连载的形式分别讲述纪晓岚的嫡传第五世孙媳纪李树慈、六世孙女纪根沛、纪根懿、纪根藩以及七吐孙纪次龙、纪烈平等人的生活经历。他们的经历跨越了白上世纪30年代末,纪氏大家族解体直到今天的半个多世纪。其间,儿多坎坷、几多感悟、儿多慨叹!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学术界对曾风行文坛的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的笔记体小说<阅微草堂笔记>的评论有所偏颇.其实,根据作者本人及同时代学者的有关论述,并结合该书深入研讨,纪晓岚在艺术上是故意不走唐宋传奇小说的道路,而刻意模仿魏晋笔记小说"粗陈梗概"的面貌,忠实地继承魏晋志怪的质朴简淡的风格的.因此,<阅微草堂笔记>并非"结构松散粗糙,人物形象苍白呆滞"的作品,而是清代拟魏晋小说的文言笔记小说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夏侯泉仁 《老友》2013,(6):57-57
清朝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大学士纪晓岚生性诙谐,才思敏捷,又工于对联赋诗,常语出惊人,妙趣横生。纪晓岚而立之年时,娶妻马氏。结婚这天,闹洞房直到半夜三更,众人还兴犹未尽。一对新人乏困至极,  相似文献   

19.
步雄 《北京纪事》2011,(8):104-106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河北献县崔儿庄的纪晓岚后世家族分家解体,族人们变卖了宅院和田产,背井离乡,异地谋生。纪晓岚第七世女孙纪根沛携母亲纪李氏先后到天津、北京两地谋生。最后落脚在距纪晓岚"阅微草堂"仅一箭之地的北京珠市口附近的施家胡同。因为生活视角低,她们比百多年前的那位著名的大学士前辈更多几分世事感悟和几分刚强隐忍。  相似文献   

20.
先来听一个故事:一天,纪晓岚去友人家向友人的太夫人祝寿。纪晓岚没有带什么礼物,就说吟首诗以示祝贺,第一句一出口满座宾客都大惊失色:“这个婆娘不是人。”纪晓岚继续吟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这才笑了。谁知第三句竟是“生下儿子去做贼”,宾客的笑容顿时转为惊愕不解,主人也是怒气横生。等纪晓岚吟出第四句“偷得蟠桃献母亲”,一时之间,满座雀跃,赞叹不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