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卫青 《国际论坛》2011,(2):33-37,80
1947年,随着印巴分治和巴基斯坦的独立建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围绕杜兰线东侧的普什图人的地位和归属问题产生分歧和冲突,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由此产生。60多年来,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经历了爆发、冲突、缓和、转折、搁置等几个阶段。卡尔扎伊上台后,这一问题重新浮上台面。美国和苏联曾经在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演变中扮演过重要角色,而阿富汗的国内民族和政治因素、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政策都深刻影响和制约着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2.
19世纪30年代始英国为抗衡俄国南下对印度造成的威胁企图占领阿富汗。两次侵阿战争失利使英国转而执行缓冲国政策,以划定阿富汗北部边界的方式与俄国划分了势力范围。为防止普什图山地部落人民威胁印度边界,英国殖民者又通过"杜兰线"将阿富汗东南部普什图族山地部落数百万人民划归印度,从而造成了印巴分治后长期影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关系的"普什图尼斯坦"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作为案例,建立一个解释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的分析框架。"氏族""部落""部落群"等概念是具有不同外延的族群指称,在分析部落地区安全时首先应界定地区冲突主体为何者。权力、认同、安全、财富四项因素是部落地区暴力行为主体发起冲突的主要驱动力,但需要在部落社群结构视角下进行考察。当社群外的异质力量试图进入部落体系时,会刺激社群结构产生变化,促发地区冲突呈现新样态。巴阿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发生或被卷入的重大冲突事件证明了上述因果逻辑。  相似文献   

4.
《国际论坛》2021,23(4)
阿富汗族群构成极其复杂,如何建构稳定的族际关系,实现不同族群之间合理的权力分配成为长期以来制约阿富汗发展的结构性因素。历史上,阿富汗通过确立族群等级制和"普什图化"的政策,同化少数族群,整合族际关系。但这客观上强化了族群认同,并最终引发了族群之间的激烈对抗和内战,导致普什图人丧失领导地位,族际关系进一步失衡。2001年重建以来,在西方干预下,阿富汗试图借助西式的民主制度超越族际冲突,破解族际关系的困境。但事与愿违,这种制度模式异化为畸形的族群政治现象,族群成为阿富汗最重要的政治身份和动员力量,政党和选举大都以特定族群为界。普什图人借助人口优势再度崛起,阿富汗形成了脆弱的族群权力平衡。在美国全面撤军背景下,阿富汗面临着新的抉择,族际关系势必将持续、深刻影响阿国内政治与社会和解,地区和域外力量也借助族群矛盾干预阿富汗事务。这将进一步加剧阿富汗不同族群的对立以及塔利班与阿政府的对抗,阿富汗局势将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5.
南亚宿敌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将阿富汗视为增加各自战略利益的筹码,为此印巴两国长期在阿富汗进行对抗与争夺,这不仅加剧了阿富汗国内的动荡,使得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地区方案难以发挥作用,而且给南亚地区安全增添变数.印度和巴基斯坦需要从地区长远利益考虑,努力将印巴矛盾与阿富汗问题脱离开来,在阿富汗重建上协同战略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语言。世界上除22个阿拉伯国家使用阿拉伯语(以下简称“阿语”)外,全世界还有10亿多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使用该语言。阿语还影响了东西方的诸多语言,以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文字有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阿富汗的普什图语、伊朗的波斯语、西亚的土耳其语以及非州一些国家的文字,还有我国和苏联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塔吉克语等。阿语是联合国常用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愈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初穆斯林世界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高度政治化的伊斯兰教宗教极端势力得以崛起,中南亚国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到中国新疆的政治稳定及国家安全。在中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中,通过对阿富汗、印巴及克什米尔、车臣及中亚的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中亚、南亚一些国家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车洪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他编纂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即将于年内出版。"普什图语"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车洪才编纂的这本二百多万字的词典耗费了他三十余年的时间;同时更让人吃惊的是,这项编纂工作是除了编纂者,根本就被人遗忘的"国家任务"。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车洪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他编纂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即将于年内出版。"普什图语"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车洪才编纂的这本二百多万字的词典耗费了他三十余年的时间;同时更让人吃惊的是,这项编纂工作是除了编纂者,根本就被人遗忘的"国家任务"。原来早在1975年,为了增加中国在联合  相似文献   

10.
2001年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阿富汗的重建工作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作为北约成员国,土耳其凭借与阿富汗传统的亲密关系、相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同时拥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好感等优势,积极参与阿国重建并发挥了有效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土耳其也面临着自身经济实力限制、国内安全隐患牵制以及其它地区强国挑战等困难,但是未来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进程的态度和政策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佛教的形成与发展是中日韩相互文化交流的结果。佛教与儒学、道教相互间都存在着某种需要的内在联系,佛教和儒、道融合与现世产生着必然的关联。东北亚佛教信奉大乘佛教具有多元化特点,是“人间佛教”。光大东北亚佛教理念和价值对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油面临严峻挑战,对外依存度越来越深,石油的来源渠道和运输存在安全问题,中亚和东南亚是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两条地缘线。  相似文献   

13.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六大经济走廊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是欧亚大陆中部的一个重要建设目标。但是,作为地缘上相互毗邻的两个地区,中亚与西亚在互通互联、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并不紧密。主要表现在中亚与西亚之间交通运输线路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相互之间贸易额小,产业结构单一,贸易结构相似,贸易便利化水平低等。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这不仅对中亚与西亚之间的合作形成障碍,也对当前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建设造成明显的影响。除加强中西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西亚国家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促进两个地区间贸易便利化外,还应该考虑借助"双重身份"国家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加强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金融动荡的主要原因是实施了东亚模式。东亚模式的内涵包括政府强力干预经济、推行赶超战略、依赖外向型经济和吸收过量外资。这些因素的负面作用造成了东南亚金融动荡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和平需要和谐的教缘关系。没有和睦的教缘关系不可能实现地区的安定,实现世界和平就更不可能。该文通过对东南亚与西亚北非教缘关系的不同比较研究发现,西亚北非的教缘关系呈现世界最严重、最难解、历史最久远、死伤人数最多、社会危害性最大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宁的地区和威胁世界和平的最大隐患。相反,东南亚较为和睦的教缘关系为地区赢得社会的安定和国家间的良好合作,所以营造了东盟。东南亚和西亚北非是多元教缘关系的正反两极的典型。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问题,东南亚是和睦教缘关系赢得地区良好合作和地区安全的世界楷模,远比欧盟更具有世界性意义。因为世界是多教缘关系,而不是单一教缘关系。欧盟教缘关系只是基督教的内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亚是俄罗斯阻止和遏制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北进的缓冲地带。保持与中亚的政治、经济、国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联系与交流是俄罗斯在中亚的核心利益,中亚地区是俄罗斯经济、安全空间的自然延伸,是俄罗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空间依托。因此,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发挥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和中亚的非政府组织大致有宗教性非政府组织、民族主义非政府组织、美国等西方国家资助下的非政府组织等7个类型。各种性质的非政府组织的存在一方面有益于中亚各国和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同时也滋生了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8.
美国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是苏联共产主义在亚洲走向胜利的第一步,新中国废除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使美国梦想的铁托模式在中国落空,美国走向对华遏制。战后美国实施对印支非干涉政策,即既不帮助法国亦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但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以及法国在美国东西方冷战中的重要性致使美国转向对法国印支事务的干涉。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将南韩、台湾、日本纳入美国的太平洋反共体系,将亚洲提高到和欧洲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东亚冷战思维。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对印支事务的介入以及东亚反共体系的形成最终导致美国东亚全面冷战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在亚洲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东南亚农村社会的转型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它不再主要依赖国家与市场控制下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而是更多地依赖与全球市场和发展的地区化有复杂联系的、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和劳动力市场。这就需要人类学家在全球化议题的问题化和概念化方面做出根本性的转变。知识空间的概念意味着对于知识的政治和"之中—之间"研究的强烈诉求,有助于认识不同行动者如何通过微观政治参与到全球化进程当中。泰国人类学家不仅更加关注跨界问题,还积极推动区域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从而将自身与亚洲全球化密切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中亚民族和国家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变迁,分析了该地区民族主义的内容、特征、性质及演变,文中指出,中亚的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发生过由亚民族性质的部落传统向超民族性质的突厥或伊斯兰民族主义(沙皇俄国时期)、以及由要求民族自治、争主权到带有一定民族独立性质的民族主义(前苏联时期)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