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明 《北京纪事》2010,(9):108-109
这位四合院里降生,胡同里长大,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三爷”,因为他上边还有两个哥哥。艺术圈里的朋友们都称他明智先生(这可是他的学名)。提起他的人物画,功力可不浅。自幼爱买小人书(就是连环画)边看边学画人物,上学时,也喜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动态,课间时也画上几笔,70年代还到艺术院校进修过。近些年,他因身体不佳,静下心来追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四合院的生活,以及日常身边的事儿、老胡同中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2.
叶子 《社区》2008,(1):56-56
闲暇之时,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总会看见一条条胡同内的建筑在翻新,有些胡同口还立着胡同施工的牌子,请行人注意。可是等“胡同工程”做完了,再次行走在胡同里,心里感觉总是慢慢的,  相似文献   

3.
89岁的“老外交”,结交了5000多位外国朋友 门铃一响,住在西旧帘子胡同里的89岁的单大爷就站起身来,精神抖擞地开始他的外事工作。 1999年下半年,一位美国医生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串问题:“在你的一生中,  相似文献   

4.
挨打的滋味     
出租车司机赵明是个暴(bao)脾气,这天他突然接到儿子小光的电话,只听到小光在电话里哭着叫道:“爸爸,我在学校门口,有人打我!” 赵明急了,开着车没几分钟就赶到了学校。一看,小光正和一个个头和他差不多的孩子扭(niu)打在一起。赵明顿(dun)时火冒三丈,好小子,你竟敢欺负(qi fu)我儿子!他跳下车,跑到两个孩子跟前,将那个孩子用力一推。那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大声哭起来,  相似文献   

5.
前门邂逅     
那天我又一次约上几位老街坊,一起回北京前门西打磨厂去看看,在那里住了几十年,听说要拆掉,一条明朝的老街说没就要没了。我正在西打磨厂胡同口等人,旁边停着一辆带棚子的三轮车——在前门一带这种三轮车很多,专门拉外地客人胡同游——车夫是一位中年男人,腿有些残疾,冲着我说“:你不是要看胡同吗?我拉你看看肉市里的正阳楼,我就是在正阳楼里出生的。”起初我没有理他,因为这样拉客的三轮车车夫很多,大都这样招呼外地游客。他对着我多遍地重复着他的话,很有些锲而不舍地拉我去胡同游的意思。引起我兴趣的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他是正阳楼出…  相似文献   

6.
趣味老舍     
2009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这位素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先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读之令人唇齿留香、“京味儿”十足的文字作品。当我们忆及老舍先生,他仿佛离开并未太久,仿佛仍旧活在北京城的丰盛胡同里,活在他的“丹柿小院”里。他活得实在、鲜明、有情趣、有韵味,他活在每一个细节里。想起“老舍”两个字,就如同听见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就如同品尝了一口浓郁的花茶。这就是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社区》2015,(9):8-8
“I You She”翻译成中文是“你、我、她(他)”的意思,这本是三个最普通的人称代词,平淡无奇,但如果你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社区里打听一下,人们会告诉你,这是个很有名气的社会组织——“爱有戏”。“你、我、她(他)”包含了社区中的每一个人,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和连接。  相似文献   

8.
李娟娟 《北京纪事》2010,(10):51-53
三爷姓宋,大号振刚,是胡同里生,胡同里长的“老北京”。因为喜欢交朋友,为人处世讲义气,在家又是排行老三,所以大家伙儿全尊称他为三爷。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7,(3)
刘大响眼瞅着奔40岁了,在京城的这条胡同里也生活了快40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原著民,刘大响的一切都与这片老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从来没有动过要搬走的念头,一是因为他没能力买房,二是他也舍不得这块地方。自从他在这条胡同里开了家小餐馆后,他的生计问题更是和这条胡同分不开了,所以刘大响更是想在这里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相似文献   

10.
“胡同开店,纯属巧合” 文锋,一位38岁的四川小伙,是丽江龙记斑鱼庄的老板。聊起在胡同里开餐馆的原因,他回答得很简单,“那实属巧合。”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10,(1):11-19
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里,街道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又分裂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些“胡同”希奇古怪地拐着弯子,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一种优越性:要是有个收账的跑到这个街上,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8,(6):20-23
有一次,一名同学的测验成绩是班上最后一名,他爸爸看着他的卷子,不仅没有表示出愤怒(fen nu),反而说:“恭(gong)喜你,考最后一名!”孩子不明白,以为爸爸在讽剌(fengci)、挖(wa)苦他。但是爸爸接下来却仍然认真地说:“因为从今天起,你只会进步,不会退步了!”  相似文献   

13.
走着走着,喜羊羊来到了一片树林里,突然灰太狼窜了出来,张着血盆大口,说:“喜羊羊,你来给我送美餐来了吗?”喜羊羊灵机一动,说:“刚才我遇到了一只大老虎,我帮他做出了题,他就放我过来了。我想你应该比大老虎聪明,要不,我出一道题,你答对了,我给你当美餐;你答错了,你放我过去。怎么样?”灰太狼说:“这方法倒蛮有趣的。好吧!你出题吧!”  相似文献   

14.
从小羊圈到圣詹姆斯广场──论老舍早期的思想信仰曾广灿老舍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非常狭窄闭塞的北京胡同里度过的,这种充满浓厚市民气息的旧北京胡同社区文化环境,一方面使他保持了同穷苦下层市民的深刻联系,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卓越的“市民诗人”打下了基础,另一方...  相似文献   

15.
一民 《社区》2012,(23):14-15
生在乱世,死后贰臣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王铎生于河南孟津。他祖籍山西洪洞,其十世祖王成从山西迁入孟津邑双槐里。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以象自喻,鲜为人知。 在他和许广平的通信中,经常署名“小白象”,或是“你的小白象”。比如1925年5月鲁迅在北平写给在上海的许广平的第二封信(5月15日夜),署名的地方赫然画着一只高高举起鼻子的小象(《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三册》第105页)。而《两地书》在公开出版时,署名“EL”,就是Elephant(象)的缩写。  相似文献   

17.
张田 《北京纪事》2014,(8):98-99
砖塔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800余米,宽4米,因胡同东口南侧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它名气之大,并不是因为万松老人塔,而是因为它的“唯一”。胡同,源于蒙古语“gudum”,而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北京)。据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载,大都北京的城池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通,通胡同,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城内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在这二十九条胡同之中,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即砖塔胡同。罗哲文先生也曾说:“胡同一词,虽产生于大都,但其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保存延续至今者仅砖塔胡同一条。可以说它是北京胡同之根。”在元人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鬟梅香住址时,梅香说:“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剧中的“羊市角头”,即羊角市,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即今天砖塔北侧的胡同。从元朝到今天,700多年的时间里,砖塔胡同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消逝,反而连名称都保存完好,这不得不说是北京胡同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不少留存下来的元杂剧中也常能看到“胡同”一词,如元朝的大戏曲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杀出一条血胡同来”,这里便用“血胡同”来形容战争的惨烈。同时期的戏曲家王实甫也在《歌舞丽春堂》中写道“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虽然在这些戏剧中也都出现了“胡同”一词,但它们更多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使用,并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有用的线索。不过从另一方面却证明了“胡同”这种称呼,已经成了当时大都人的一种熟悉叫法。  相似文献   

18.
翟倩 《社区》2013,(16):45-45
在我管辖的武学胡同77个院里,没有不认识我的。我每天走在胡同里,居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遇上什么事情,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我。 有人问我,你怎么跟居民关系这么好?居民的门你是怎么敲开的?我的经验就是真心换真心,让居民看到你能为他们办事,他们才会打从心眼里欢迎你、接受你。  相似文献   

19.
冯骥才 《社区》2011,(35):16-17
几年前的春天里,意外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一个沙哑的嗓音带着激动时的震颤在话筒里响着:“我刚读了你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叫我感动了好几天。”我问道:“您是哪一位?”他说:“我是草婴。”我颇为惊愕:“是大翻译家草婴先生?”话筒里说:“是草婴。”我情不自禁地说:“我才感动您一两天,可我被您感动了几十年。”  相似文献   

20.
王辉 《北京纪事》2011,(6):109-111
“太太的客厅”1930年,梁、林夫妇离开沈阳回到北平,把家安在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旧门牌3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愿做亡国奴的梁思成、林徽因举家迁离北平。虽然在这里只住了6年,但这却是他们人生中最为惬意风光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