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鹰 《百姓生活》2012,(9):25-25
●没有亲眼所见,就不用急着用你的嘴巴来证明。 ●对不知道的事,直接说“不知道”才是最轻松的。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09,(6):16-17
每当“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时候,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欢度着自己的节日。那一张张笑脸,一阵阵歌声,都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但是你是否知道这“六一”节的来历?是否知道当年确定儿童节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新少年》2009,(9):21-25
谁都知道,“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嘴巴”是用来发声说话的。那么,植物没有这些器官也具备这些功能吗?是的,植物也会看,听、说,也能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觉。  相似文献   

4.
“到目前为止,他们的行程一直都有惊无险。然而现在,危急关头就要来临,一旦被捕便意味着死亡,给加西亚送信的使命也将功亏一溃。罗文中尉知道:这次任务中最为严峻的时刻到了!”  相似文献   

5.
2006年年关将至,好玩的小孩已经不时地在街边墙角放出一两声清脆的鞭炮。可学期还没结束,一些普通班的学生早已经蠢蠢欲动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说“小人”     
小人的“小”.既不指年龄,也非指地位,而是说小人思想素质低、道德修养差。小人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至今没有确沦。但早在2500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注意到了这类人物。在他那篇《论语》中.十多处提到小人,诸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孔子的笔下.小人的臭名早就远扬了。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8,(9):28-29
人们已经知道,梦里遭遇鬼是梦者生理和心理原因造成的,但有些人在梦外竟然也能听见“鬼声”,看见“鬼影”,而且经历同一事件、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只一个,好像世上真的有鬼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8.
"風"中所从的"虫",是人们把风筝的形体误书为"虫"的缘故。《说文解字》解释"风"的结构,说"从虫凡声",许慎以后的人都不知道"虫"不是"虫(蟲)",误解"风"是"从虫(蟲)凡声"。  相似文献   

9.
唐珍 《社区》2010,(21):25-26
你知道吗?你的家里可能有“雷区”,这一定要引起注意,因为它的存在有可能给你的家带来安全隐患,对你和家人的身体健康不利。那么,看完这篇文章,就赶紧给家里扫扫“雷”吧。  相似文献   

10.
邓加荣 《社区》2008,(20):7-8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今天大多数人只知道“四大名著”,说起“十大才子书”,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但在二三百年前,“十大才子书”不但读书人几乎都知道,就是粗通文墨者也要寻来一睹为快。清代咸丰年间,有人曾说:“读书人案头无《西厢》《花笺》二书,便非会读书人。”可见名列“十大才子书”中的《西厢》《花笺》在当时的影响不亚于今日的“四大名著”。  相似文献   

11.
谷煜 《社区》2011,(24):48-48
和老公刚认识不久,就从老公的嘴里知道了婆婆的坎坷经历,作为长嫂的她老人家,如今仍侍奉着四个老人,今年春天刚刚操持将最小的小姑子出嫁。从那时起,我就认定准婆婆的生活是怎样的一团乱麻。  相似文献   

12.
“津津,把放在柜子里的衡水老白干拿来!”老爸挥着大手,提高嗓门喊。“不行,您都喝成啥样了,还喝!”“你小子能啊!想造反啊!你老爹我平时待你不薄啊!来!把酒拿来!今天咱爷俩好好整两盅!”知道我们在于啥吗?不瞒你说,本人正在帮老爸戒酒呢。事情的原委还得从上个星期六说起。  相似文献   

13.
去商场无意识地逛到光亮的厨具面前,一眼相中那一个陶瓷碗,毫不犹豫买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碗情有独钟。眼看着快要搬出去住了,一个沉重的陶瓷碗,徒然增加负担。可是抚摩它的粗糙质地,灰白的颜色,却让我有一种想拥有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15.
楼主:liuyuzhao 最近我们学校里有些同学打扮得特别时尚,连校服也不穿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拿校园当时装台了,我看不惯!可又不敢去管这闲事……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的“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有时都可译成汉语的“应该”、“应当”、“理应”等旭在日语表达中三者并不相同。以“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各自的使用特征及它们的使用区别为中心,结合汉语的“应该”、“应当”等进行对比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三生万物”是道家思想,其实,早在道家思想产生之前,汉字构形中早就已隐含“三生万物”的意识。通过对有 关汉字的分析说明汉字产生之初即已有此种概念,这对于了解汉字和哲学史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07,(3):37-37
神秘的“吵闹鬼”现象并非当代独有,早在一千多年前三国魏晋时代就曾屡屡再现。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第14卷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建安中,东郡民家有怪。  相似文献   

19.
托物寓意类散文,借写某种“物”.通过展现其的精神内涵来表达作者的态度情感.这就把事理爱憎“物化”.把抽象道理形象、生动化,因而易于让人理解,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与教益,但这类散文必须紧扣所托之”物”与作者”意”之间的联系,以一条明晰的线索和精炼含蓄的语言把文字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20.
《山西老年》2012,(3):47-47
汉字,谁都知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据说,老祖宗造“牛”和“半”这两个字时,遵循的也是上述规律:牛有两支角,两支角的“半”字自然要读成“牛”;而半是一半,只有半边,“牛”字就为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