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助动词“会”产生于东汉时期,由“会合”义动词“会”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的参与下演化发展而来。这一过程伴随着非元语用法到元语用法的转变,而从情态角度来看,助动词“会”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主观化逐渐加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助动词"会"一表有能力做某事或善于做某事,一表可能性.一般认为后者是从前者发展来的,但从语言的发展看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前者是由表"理解"义的动词"会"演变来的,时间是在晚唐五代;后者是从中古助动词"会"功能扩展而成的.中古助动词"会"起源于表"会合"义的动词"会",形成时间约在汉魏之际.  相似文献   

3.
从历时平面看,"X+透"结构中的"透"从本义发展为表实在的结果义,到表抽象的结果义,继而再发展到表程度义;从共时平面看,"X+透"结构中的"透"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程度等义,并且"透"还在进一步语法化。可以说,"透"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了虚化。  相似文献   

4.
满语中,o-一词使用频率较高,除了具有实义动词的功能,它还有虚义动词的功能,充当联系动词与助动词。当充当联系动词时,可表达连词、语气词与后置词的作用;充当助动词时,可表达能愿助动词与时态助动词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满语语法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个体英语情态助动词内部蕴含的多种情态义构成的微型多义网络与其他情态助动词的语义网部分交叉重叠,形成一个更大更复杂的语义网。现代英汉学习词典受译义范式局限割裂了情态助动词内部微型的多义网以及情态助动词之间的语义关联,加大了词典读者整体深层次认知情态助动词多义联系情态助动词间语义异同的难度。从认知语用心理学的语义观视角出发,试图在英汉学习词典的中微观和中观结构层面重建情态助动词多义网络和语义关联。  相似文献   

6.
满语动词ak·"无"的语法化轨迹为词缀∠助动词∠实义动词。此外,动词ak·"无"有形容词的特点,其后面可附加词缀-mbi而派生新词ak·mbi"变没有"。连词ak·ci"若不"、"若无"是ak·mbi"变没有"的条件副动词形式。  相似文献   

7.
语法化是汉语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语义的虚化和句法分布的泛化。视觉动词"见"在先秦时期语义稳定且义项丰富,并衍生出了助动词、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对先秦文献中动词、助动词、副词"见"的语义语法分析,可以对其语法化的路径进行拟测。  相似文献   

8.
北海道方言中自发助动词らさる的用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海道方言的语法特点之一就是自发助动词-rasaru。自发助动词-rasaru表示自发可能的意思。从形式上看,-rasaru的表现方法可以从动词活用上和词素音韵上加以总结;从句法上看,-rasaru接在他动词和自动词后面在文中起不同的作用;从意义上看,-rasaru起自发、可能、被动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得"在彭泽方言中有多种用法和丰富语义."得"做动词时基础义为"获得",后接名词性、动词性短语和兼语短语,"得"做"感激"之义时只限于固定结构"得于";"得"做助词时结构为"动+得",表结果和祈使;"得"做助动词时,表可能.  相似文献   

10.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语料清晰展现了表“能性”的“得”字由元代至清末逐渐语法化的过程:由实义动词到助动词,再到表能性半自由动词,最后完全虚化为能性助词,“得”经历了由实到渐虚再到虚这样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此外,该语料还表明:由元代至清末,表能性“V得/不得”式结构由盛渐衰,与此相反,“V得/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和一些能性助动词的使用频率却逐渐增大,这种语法格式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社会属性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前都属于罕见用法,但在"南方官话"里则始终是常见用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成了常见用法.这种情况的出现既可能有外部动因--受"南方官话"的影响,也可能有内在动因--北京话系统内部语法、语体的优胜劣汰规则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阳方言中表"近过去时"的""[?ia?~(24)],本字是"将",它产生于明末清初,由时间副词"将"的"将要"义语法化而来:第一阶段是经句法拓展和语义泛化,从"将要"义引申出"将近"义;第二阶段是经诱使推理,从"将近"义发展出"近过去时"用法。清代中期"将才""将将"等复合形式逐步产生,后者又发展出"勉强""刚好"等义。"将"字各类读音的声母差异跟各地尖团音分合状况有关,值得重视的是部分尖团音未合流地区,"将"字声母随其副词性功能的拓展而产生分化,这种词形跟字音的偏离现象是引起本字识别困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到底"在现代汉语中有三个副词义项,但其最初用作动宾短语,释义为"到达底部"。为探究"到底"由短语语法化为副词的动因与机制,从历时角度对"到底"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表明:动宾短语"到底"在韵律制约、句法位置改变、主观性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唐代发展出表"毕竟"义的评注副词用法和表"究竟"义的疑问副词用法;宋代时,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到底"又进一步发展出表"最终"义的时间副词用法;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上升,副词"到底"在清代发展成熟,完成语法化。  相似文献   

14.
从共时平面看,"V开"结构中的"开"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它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和起始义。从历时发展看,"V开"中的"开"的演变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抽象的结果义;另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趋向义再到表动作的起始义。笔者认为这两种途径中的"开"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了虚化。  相似文献   

15.
论《三国演义》之“义”——“义”与战争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的"义"是与战争描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说对战争的起因、发展、结局等都进行了"义"的阐释。本文着重从"义"是衡量战争性质的一面旗帜、"义"在攻守之战中的重要性、"义"关乎主帅性命和军队命运、"义"有感化制服对方的功效、"义"能改变战争形势甚至决定战争成败等五个方面来论述"义"与战争的关系,以充分肯定"义"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语境这个概念自从被提出以来,很多人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语境,并认为语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学习者的语境知识在英语半助动词Be的习得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揭示这种半助动词Be的习得规律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风"到风俗的意涵演进体现为如下文化化历程商周及春秋早期,"风"被神化并呈现出自然律与文化化相结合的特色;春秋早期到中后期,"风"渐次出现牝牡相诱、风气、采集、民间音乐等义项,展现出文化化的群体品格;春秋后期至末期,官方将先王之乐的风教作用与群体文化直接相连,提出"天子省风以作乐",风俗之义最终脱离民间音乐,具有了意识形态品格.这一历程启发荀子首倡"移风易俗"命题,显示了先秦官方文化政策的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18.
"败绩"本义为"毁坏绩麻",后产生隐喻义"毁坏功绩""事情的毁坏、失利"和"战争的失败"义;随着当时社会对战争环境与战争结果的普遍关注,"败绩"其中之一的隐喻义"战争的失败"上升为字面义,而在同时,"败绩"也固化为一个词。从"败绩"的词汇化历程看,隐喻义向字面义转化的关键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图形的一种张显和普遍认可,是人们适应其特定时代或特定需求的一种主动选择。隐喻义的字面化是词汇化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仁"、"义"、"礼"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对殷周"义"的内涵做了充实和发扬,贯通了"义"与"仁"、"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联系,"义"从属于"仁",是"仁"在作用层面上的体现;"义"是"礼"的目的和内容,"礼"是"义"的工具和形式,"义"落实凸现到现实操作层面就是"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村落城镇化进程加快,而真正能够演唱"伊玛堪"的歌手越来越少,"伊玛堪"成为急需保护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是赫哲族历史文化的精髓与标志,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话语时代,"伊玛堪"歌手担当着传承"伊玛堪"说唱艺术的历史重任。纵观赫哲族"伊玛堪"演唱近百年历史的进程,"伊玛堪"歌手的社会地位从村落精神导师走入国家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伊玛堪"歌手身份的变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