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秀娟 《职业》2011,(32):121-121
学生干部是指在学生思想教育、学习、生活管理的一切组织机构中承担工作任务的学生。他们是学生的代言人和组织者,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同时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学校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学校党团组织、教师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事实证明,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优良素质。  相似文献   

2.
张想林 《职业时空》2009,5(11):91-92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是由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他们在学生群体组织中,作为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主体,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张振铭 《现代妇女》2013,(12):124-124
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学生干部,他们在老师和普通学生间担当着桥梁的作用。在担任这种影响微妙而又巨大的角色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多重压力,所以高校学生干部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易发人群。本文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针对学生干部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学生干部是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中坚力量。由班级干部、学生会干部、党群社团干部等组成的大学生干部群体,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扮演着积极参与者、示范引领者、组织管理者、沟通协调者等多重角色。要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需要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素养、组织管理素养和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班级学生干部是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行者,对于优良班集体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95后学生干部,在心理、生活和处理班级事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班级建设,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做好班干部的培养工作,成为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通过定期对班干部开展培训、组织班干部加强实践锻炼、建立班干部考评制度等培养途径和方法,并加强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他们进行细心的指导与引导,就能够促进他们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进而充分发挥他们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班级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生干部主要协助教师完成学生工作,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完善师生关系。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干部,特别是现在00后学生有很多共性问题。很多学生干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积极性会消减。学生干部是一个不被理解的群体,时常被质疑能力,时常被否定。笔者提出"六心"工作法,希望以六心作为抓手,努力培养好学生干部,让他们依托六心,在各自的平台和领域不断打磨自己的各项技能,真正锻炼和成长。在提升自身价值的道路上,多一些自身的成长。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干部。  相似文献   

7.
一支纪律严明、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的学生干部队伍将是高校的一份宝贵财富,更是高校教育成果的亮点之一。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应拓展高校学生干部管理的内涵、优化学生干部管理的方法、完善学生干部管理的步骤,从而为高校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就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的重要性及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的突出问题予以了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和培养的创新性策略,将为我国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积极组织者和执行者,是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力助手,因此必须严格把好干部选拔关、充分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形成有力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加强学生干部的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9.
学生干部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文中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在工作开展中表现出来的不足,并从选择、使用、培养、激励的角度探讨了学生干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学生干部选拔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直接决定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成败.一支好的队伍首先要选拔好的“苗子”,这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对学生干部选拔策略的研究,力图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青年干部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他在年初提出的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理论 ,为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本文就新世纪青年干部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并结合上海地区的情况 ,提出几点看法。一、立党为公 ,淡泊名利青年干部要处处注意抵御名利地位的引诱 ,自觉坚持“立党为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来自于民 ,服务于民 ,能上能下 ,能“官”能民 ,淡化“官本位” ,永远不要丢了“人民公仆”的本色。身处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 ,当很多商品品牌都冠以“狼牌”、“虎牌”、“鳄鱼…  相似文献   

12.
地方入伍大学生干部是军队发展过程中的新鲜事物,其心理的发展变化有一个从调整适应到稳定成长再到成熟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发展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各不相同.部队必须根据地方入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这一群体的心理调适工作.  相似文献   

13.
青年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没引起政府、社会及该群体自身的重视.而近年来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包括自杀在内的各种事件时有发生。青年党政干部的心理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为此,本文在分析影响青年党政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青年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几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基层自治组织中村干部角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干部的角色研究是社会学许久以来的一个重要议题。对村干部角色的研究主要有“国家一社会”视角和“村干部角色”视角,本文梳理了两种视角下的村干部角色,认为,既有的研究理论,对村治问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研究的视角方面,依然有进一步延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flesh within care relationships and how this disrupts and progresses existing understandings of care work. It is argued here that care work is a connected and fluid assemblage of diverse and changeable factors and that this relationship is best understood as a form of flesh work. Seeing care work in this way allows the car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 being cared for and the carer/s to be seen as a process of becoming; framed here as becoming-care. To illustrate this, two examples of a care relationship taken from a previous project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from a deleuzoguattarian standpoint. In this way, care work is assessed and theorised at the ontological level, resulting in the formulation of an alternative way of seeing care work that perhaps better reflects its reality – where the flesh is vital.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Contrary to its typical presentation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s a certain and linear process, in reality,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not least the design aspect of it, requires a great deal of trial-and-error and ad hoc decision-making on the part of the researchers. This uncertain and contingent aspect of research, although little known outside of the circle of expert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scientific findings.

This paper offers a backstage perspective to experiment design, where the uncertain and contingent nature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is at its starkest. It draws on insights from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ethnomethodology through the auto-ethnographic first-hand experience of the first author's own social psychology experiments. Based on detailed lab notes and planning documents on how and why design changes were made,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experiment design, particularly the researcher’s in situ practical reasoning for how to make the experiment work. From this, we show how ethno-methods shape experiment results and highlight the inseparability of social science experimentation from in situ practical reasoning.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