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道德问题产生的主体性根源。人的道德需要是道德信仰生成的起点,能够激发人的道德需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德福一致的社会现实和神圣信仰两种因素。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德福一致的现实是激发道德需要的主要因素,增进德福一致是构建道德信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整体主义一直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机制又极大地压抑了个体价值的实现。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壮大和完善,个人的主体意识终于从尘封的牢笼中凸现出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诸如功利意识、效率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等等的萌芽与发展,就是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得以发挥的表现。谈到个人主体,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主体”一词的含义。“主体”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主体;其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认知主体;其三是实践意义上的行…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出现一个明显的倾向,即主体性倾向,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已经成了当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一个纲领或一个口号。无论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语言学等等,都或先或后,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主体性问题。 这是偶然的吗?不! 这是现实的需要。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竞争,社会主义逐步代替资本主义的新时代。改革和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在发达国家,工业、农业的现代化带来了较高程度的物质文明,但这种社会现代化同时也带来了人的个性丧失、人格分裂、主体失落,使人成为片面的人、单面的人、畸形的人。“异化”被许多哲学流派看作当代西方人的基本特征,唤醒和恢复人的主体性,被看作摆脱现代西方文明困境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道德价值迷失及道德价值解体的根源在于道德自律意识的减弱 ,而道德自律意识的减弱又滥觞于人的主体性意识的缺失 ;以自觉能动性、创造性、自主独立性为内涵的主体性的确认、回归与解放是道德自律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自律意识发展进步的规律、人的主体性解放的规律符合人和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的规律 ,只有人的主体性的最终觉醒与确定 ,才能增强道德自律 ,最终摆脱道德困惑 ,从而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当前切实高扬人的主体性从而增强道德自律要从三个误区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5.
个人道德主体性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道德主体性的一般含义如何?简而言之,就是指个人在道德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表现。这就是说,在道德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个人不只是道德作用的客体,而且也是承载道德的主体;个人不是善恶王国中消极被动的“臣民”、“无人称的符号”,作为道德的直接承担者和践行者,个人乃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掌握和创造道德财富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道德的主体性问题讨论已有数年之久,其本质何在依然众说纷纭。从它是“一切道德的原动力”到“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等都未能回答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历史变迁是何关系,因而使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仍然浮于表面。本文拟对道德的主体性本质重新加以界定,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化这一问题的认识。一  相似文献   

7.
试论人的主体性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人的主体性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是保证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没有主体性精神,现代化无从谈起。但如果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过分高扬那种视自己为主人视自然为奴仆的主体性,过分张扬人的意志和欲望,必然造成人和自然的全面紧张甚至敌对的状态。天人合一思想昭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关系,在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后,更需要呼唤天人合一精神。但如果以天人合一思想来拒斥主体性思想,既不可能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无助于解决业已出现的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因此,要在打破和超越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后达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关系,就必须要有新的合理的现代哲学观念作支撑,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西古典哲学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和主体性思想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再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文《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原载《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发表后,受到不少读者的关注,并就文中的观点提出质疑,笔者不赐浅薄,拟作此文,对其中的有关问题作以进一步探讨,以此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并答谢读者。 一、问题的提出 对道德的主体性本质的研究,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把道德的主体性问题纳入何种坐标系中。一种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就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①毫无疑义,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道德的主体性就是集中体现在道德主体对现实道德规范的继承和遵守上,通过道德主体的能动活动,外在的道德律令可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法则,从而使现实的道德律令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规范。社会为此而蔚然成风,社会秩序为此而井然有序,这是我们丝亳也不怀疑的。  相似文献   

9.
谁是社会道德的主要承担者和践履者?什么道德是社会的主体道德?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认为,官是社会的道德主体,官德是社会的主体道德。一、道德主体道德主体、道德主体性是目前学术界讨论得比较多,且意见不一的概念。这主要源于对主体概念的歧义。我们认为,主体概念应分三个层次来理解:(l)实体意义上的主体。如黑格尔就主张实体即主体。费尔巴哈甚至从哲学本体论上认为,主体就是本体、本原,“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①。马克思也认为,贵金属是货币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论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道德主体性涵义的界定,学校道德教育中问题的阐析,论述了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核心,以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提出了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个体道德的主体性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中主体的作用十分重要,个人主体(个体)尤其瞩目,因为历史发展的长远目标是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深入探究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为了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道德价值,先研究个体道德的主体性及其如何实现是必要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一 道德是指一系列用来评价人们行为正确与否的原则.道德及道德活动在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有序和合理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在某些方面是法律所不能代替的,而且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向表明,对法律的道德性的追求应该成为人类法治历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3.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利益原则,另一个是个体与集体关系上的主体原则。本文从主体原则方面探讨集体主义的真正涵义,以便排除右集体主义宣传和教育中“左”?右两方面的干扰,科学地宣传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4.
道德本质“主体性”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道德本质问题的争论,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观点,其中以道德主体性为道德的本质,是呼声最烈、附者日隆的一种。而这种观点的提出,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限于对“道德本质”本身的理论探讨,它还必将波及对伦理学整个体系及其道德原则的重新构建和估定,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将在这种漂乎不定的道德主体性原则下作出承让,沦为道德主体性的陪衬。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3—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称之为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更加落后于其他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承认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学前儿童主体意识,遵循学前儿童生命特征和发展规律,是研究解决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养成问题、心理过程问题和引导艺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柯尔伯格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茂华 《中州学刊》2005,(4):132-134
柯尔伯格以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批判以灌输教育为特色的"美德袋"教育模式,分别从分析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强调儿童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推行以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为主的教育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其主体性道德教育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更新德育理念、调整德育目标和内容以及改进德育方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郑文先  宋宽锋 《天府新论》1994,(2):44-48,54
人的活动与人的主体性郑文先,宋宽锋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其主体性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才能得以实现和表征。因为人不是永恒的存在物,而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存在物。所以,对人的主体性的探讨和揭示,只有基于对人的活动特征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深入。与此相关,也...  相似文献   

18.
肖祥 《社会科学》2005,3(6):89-94
道德主体性问题是现代道德建设的关键问题。道家思想中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表达,在寻道、守道、行道和返道的过程中凸显了道德主体性,表现出独特的主体状态、主体认知、主体修养、主体取向和主体精神等特点,为现代道德建设提供了诸多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是一位理论意识较强的作家,一直追求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尊重作家创作的自由空间。他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对文学创作主体性问题有直接论述,但在其创作经验谈与文学实践中,一直坚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显示了文学本体性观念。这种文艺观在今天仍是极具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康德是西方哲学和美学重要转折点上的人物。正是他才完成了笛卡尔提出来的任务,即由宇宙本体论向理性一体论的过渡。康德美学散发着一种浓烈的主体性。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主、客对峙中,康德美学实现了主体置移。美的本质成为审美主体“心意诸功能的和谐运动”。另一方面,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性的活动,它不同于人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