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政治和国际法历来是两个紧密联系的领域。理论研究上,两者彼此互动且深刻影响;国际实践中,双方互为制约又相辅相成。它们的交叉和结合共同推动着国际社会的进步。国际法的诞生源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实践,国际政治侧重于国家间政治关系、政治活动的探讨,国际法则重点分析国家交往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欧洲列强为争权夺霸而粗暴践踏国际法,这导致国际法功能与效力的发挥受到极大制约。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列强违背国际法的行为进行有力抨击,揭示了国际法应该具有的功能和效力:强调以国际法维护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关系;以国际法规制西方列强的国际行为;以国际法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以国际法创设新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3.
《海洋自由论》及其国际法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格老秀斯《海洋自由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蕴涵的国际法思想。格老秀斯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 ,从葡萄牙对东印度无主权、无权垄断海洋和海上航行权以及无权垄断国际贸易权等三个角度来阐释其海洋自由和贸易自由理论 ;其蕴涵的国际法思想主要有 :航行自由和捕鱼自由、贸易自由、无害通过权、人类共同财产及和平论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这些闪耀着国际法思想光芒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国际海洋法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强权政治仍然主宰世界的今天 ,重温格老秀斯的国际法思想 ,仍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三个部分:林则徐——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林则徐——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林则徐——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文章通过对林则徐引进国际法过程的系统研究,旨在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说只有林则徐才不愧是中国国际法学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5.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人类减缓温室效应,另一方面也蕴含了巨大的技术风险和可能造成新的国际社会的不公平,因此它的应用不仅提出了国内法上新的课题,也成为国际法关注的焦点.与此相关的国际法问题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及废弃物跨境转移等领域.目前已有部分国际法文件对此作出了针对性的修改.研究现行国际法体系如何适用于CCS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在甲午战争研究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就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而言,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中国同日本均存在较大差距。甲午战争在国际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并未得到中国学界的足够关注。甲午中日战争是国际法发展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它使日本成为第一个加入西方国际法体系的亚洲国家;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战争是对国际法进行宏观把握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认识国际法并把握其本质;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无论在战时还是在战后都对维护国家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亦有利于中国掌握话语权成为国际法秩序体系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7.
国际法学界长期以来将国际法定义为规则,规则主义也是国际法的主流研究方法。历史地来看,规则主义方法的形成,对于确立国际法学科的法律性、科学性与正当性,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规则主义方法过分强调国际裁判的重要性,低估了国际法的不确定性,与大国的国际法实践也不相符合。有必要引入论辩理论来重构国际法研究,从而更好地回应当下中国和平崛起、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需要。从论辩角度来看,国际社会的基本规范不是以条约或习惯的形式出现,而主要表现为单方面的国际法主张和决策。国际法是国家用以对抗和竞争的话语体系;运用国际法是争议各方试图寻求和确立优势立场的过程。国际法作为论辩话语,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对国际法话语权的竞争正是大国间竞争的重要部分。从规则到论辩的范式转换,有助于中国学者打破规则主义的窠臼,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学界的法律论辩进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国际法向成文法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作为成文法的国际涤约及其造法方式更能满足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发展的需要;国际法的成文化的发展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向。国际条约取代国际习惯成为国际法的关系渊源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然而国际法向成文法的发展仍特是一个学长的。也许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法看人道主义干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问题一直是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对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国际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人道主义干涉不仅涉及国际法,而且还涉及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但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问题,当前的某些人道主义干涉同现行国际法是冲突的。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个人能否成为国际法主体的意见不一。这个热点又棘手的国际法律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社会合作日益繁多的今天确实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基于对一些学者观点的反思,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国际法主体的定义以及国际刑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环境法的主体范围问题,个人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至少是在有限范围内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问题一直是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对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国际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人道主义干涉不仅涉及国际法,而且还涉及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但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问题,当前的某些人道主义干涉同现行国际法是冲突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各国著名法学家们发表了不少专著分析国际强行法的性质作用、识别标准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问题。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在我国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李浩培先生就此发表过专论之外,还不见有更深入系统的研究。不过我国高等院校教科书《国际法》倒是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关系,书中断言:“国际法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反霸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反霸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现代国际法的一个重大发展。反霸权主义是当前国际斗争的主要课题,反霸权原则是适应这一斗争需要而产生的现代国际法的一个新的基本原则。由于它形成的历史不久,加上霸权主义的谬论影响,致使不少人对这一原则了解不够,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研究反霸权原则,进一步明确它在现代国际法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更好地运用这一原则开展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不断巩固和扩大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国际组织出现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向现代国际法提出一个新问题,即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国际组织是指国家之间为了处理彼此交往中的事务,根据特定目的,在国际协议的基础上建立的常设性组织。国际法范围内的国际组织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这一点目前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但是,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与国际法最基本的主体——主权国家之间有什么关系;国际组织与国家在国际法律关系中是否处于平等地位,这个平等性如何理解;目前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能否成为世界政府等等,则见仁见智。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共进国际法"看国际法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进中的国际法呈现出从共处、合作到"共进"的发展趋势,但是其相互间并非一种代际关系或历史更替."国家间法"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国际法首先是国际共处法,国家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促使国家进行国际合作并推动了国际合作法的发展.而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国际人权法的发展等均显示出国际法"共进"的发展趋势."共进国际法"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国际法色彩."共进国际法"的概念在全球国际法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明我国国际法研究正在为国际法学发展作出自己独立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18—19日,中国国际法学会2006年年会暨“国际法与构建和谐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学术界、国家有关部门和实务界的130多位代表与会。此次国际法年会由中国国际法学会主办、厦门大学法学院和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协办。中国国际法学会虽然成员以国际公法学界的人员为主,但每次学会的讨论均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三个学科的内容,显示了大国际法的特点。会议中,第一天上午为开幕式和大会专题报告;第一天下午,代表们按照国际法不同学科的不同专题分组研讨;当天晚上举办“国际法教学与科研圆桌会议”…  相似文献   

17.
同国内法相比,国际法从未被固定于一部世界统一的法典之中,因而是一个更易于发展的法律体系。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进入其现代阶段,同传统国际法相比,现代国际法的范围更为广泛。从主体看,不仅国家是国际法主体,国际组织和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也是国际法主体,甚至个人在现代国际法上的地位亦与传统国际法大不相同;从内容上看,现代国际法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它随着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趋势的加强已迅速向经济领域伸展。鉴于此,现代国际法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各国之间交往的频繁及相互依赖的增强也使得现代国家更加注重国际法。因此,从理论上对发展中的现代国际法加以研究,其任务之艰巨、意义之重大就不言而喻了。韩德培教授主编的《现代国际法》正是这样一部探讨与发展现代国际法的力作。  相似文献   

18.
同国内法相比,国际法从未被固定于一部世界统一的法典之中,因而是一个更易于发展的法律体系。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进入其现代阶段,同传统国际法相比,现代国际法的范围更为广泛。从主体看,不仅国家是国际法主体,国际组织和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也是国际法主体,甚至个人在现代国际法上的地位亦与传统国际法大不相同;从内容上看,现代国际法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它随着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趋势的加强已迅速向经济领域伸展。鉴于此,现代国际法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各国之间交往的频繁及相互依赖的增强也使得现代国家更加注重国际法。因此,从理论上对发展中的现代国际法加以研究,其任务之艰巨、意义之重大就不言而喻了。韩德培教授主编的《现代国际法》正是这样一部探讨与发展现代国际法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要进一步厘清涉外法、涉外法治、对外关系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涉外法学、国际法与法学一级学科的关系。在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构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构建国际法学一级学科专业。未来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弘扬国际法治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传播中国国际法观、提升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运用国际法的能力以及补齐涉外法治的短板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推动国际法研究的理论创新,则成为今后中国国际法学者的应然使命。未来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方向涉及架设国际法与国内法沟通的桥梁、谨慎使用“涉外法学”名称,以及在国际法教育与研究中凸显中国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国际法学界在定义“特别国际法”与“一般国际法”的概念时,存在着一种通说,认为条约就是特别国际法,而习惯国际法则是一般国际法。这种认识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一般国际法与习惯国际法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别,不能等同视之。导致这种通说长期流行的原因,除了语词上的混淆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1款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面对新的时代情势,我们需要提出一种比传统理论更加明确而合理的方式,作为认定一般国际法的标准,以期更好地回应当代国际社会的现实要求。在此意义上,对“裁判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区分以及对“认识根据”的界定,都有助于厘清当代国际法学中“一般国际法”的本质及其建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