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西方古代法治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但在形式上却有着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集大成者的韩非和西方法律文化奠基人的西塞罗相比,两者在三个方面体现着共性与差异:二人都强调法律的作用,但存在着实用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区别;都主张应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但道与自然法的本质却大不相同;都主张对公权力进行制约,但又有相对与绝对的区别。文章在分析这两种法律文化的异同的基础上,对中国法治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二者法治理念的异同之处予以梳理、阐释,并从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中进一步剖析东、西方法治观念不同走向的产生缘由.认为是独特的地缘环境、农耕经济、宗法制度、文化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法哲学与西方法哲学迥异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宪法思想根源深长,早在古罗马时期,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已经蕴含了与近现代宪法思想密切相关的"高级法"、"人权"、"人民国家"、"权力制约"、"法治"等思想观念。如果要追寻现代宪法的思想渊源,西塞罗这里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思想集散地。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包含丰富的管理智慧,他不仅提出了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也有清晰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思路,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此外,韩非子的一系列寓言、格言,以及独到的思维方式,也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极高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先秦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庄子和韩非子作比较研究,从他们对"人性"内涵、人性论的倾向以及因此选取的人生道路三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人性论思想,并在对其异同比较的基础上,做了一些阐发。  相似文献   

6.
西塞罗的自然法思带有鲜明的折衷主义倾向。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的这一特征,为其后不同的学派均可从中汲取可资利用的养分提供了可能。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的折衷主义特征,表现在他的自然法概念、特征以及国家的定义等诸多方面。文章描述了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及其折衷主义特质,并进而分析了西塞罗坚持折衷主义自然法思想的原因,以及这种自然法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塞罗的历史思想主要表现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政治服务.一方面,历史的作用在于论证了罗马共和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他把历史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其政治理论上面;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上来说,历史写作者最好是演说家,因为历史不仅可以为演说家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历史只有通过演说家的活动才能实现其为国家服务的功能.在为政治服务这一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西塞罗把历史融进了他的政治哲学,他的历史思想呈现出与现代史学求真诉求不同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首先解读韩非子的法律思想,指出韩非子将法律视为专制君主治理国家的工具,君主具有高于法律的权威,阐释"君"对待"法"的态度和方式,提出君主应当遵循的执法原则分别为执法的必然性原则、执法的依据事实原则、执法的严格性原则、执法的适度性原则和执法的平等性原则,并分析"君"高于"法"的原因。然后解读柏拉图的法律思想,指出柏拉图崇尚知识和智慧,认为由哲学家利用智慧制定的法律高于君主个人的权威,阐释柏拉图后期法律思想中"君"对待"法"的态度和方式,并分析"法"高于"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韩非子的阐释思想,除了体现在他对老子的解读与重构之外,还体现在贯穿他学说当中的对儒墨两家所推崇的先王的批判上,他认为儒墨两家所阐释的先王形象,有些也并没有实际依据,一方面是由于先王自己对历史的粉饰,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自己的误读而作出了与原来不同的解释。这表达了他要求对儒墨两家所阐释的经典再重新解读、力求还原经典本来面貌的一种阐释思想。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韩非子与儒家教育思想的异同,在二者之比较中阐释了韩非子的教育理念及其特点,指出了其卓异之处与时代局限以及留给今人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法家把法律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钳制、控制人们的思想,使“其言谈者必思轨于法”,“事断于法”。法家认识到必须把法律布于百姓并使明白易知,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这是法家法律思想中的积极成果;但它夸大法律作用,妄图把人们纷纭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思想统一到法律上去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两者宏观上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大业之中.就相互关系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依法治国价值定位的精神本原和理论基础,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始终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动力支持和现实保障,两者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和民主总是联为一体的,就如专制与人治不可分割一样。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民治”。依法治国,即是变人治为法治,必须重在管权、重在治官。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执政党建设。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的执政方式要适时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过程,即是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走向公平正义--浅谈法律监督的意义与局限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是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受到尊重、认同和恰当对待的表现,也是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试金石。人类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要靠法治,而法治的最高境界就是公平正义。在实现法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法律监督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针的提出及历史渊源。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方略。法治与民主不可分割,但它并不等于具有工具主义特质的法制。但囿于我国的国情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主革命反封建的缺失;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失误;商品经济的薄弱以及文化教育的落后等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盲目乐观。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本质规定和核心内容,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治国要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等重要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中国“法治”思想经历了由传统“法治”向现代“法治”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正式宣布告别人治的历史,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家国”已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德法并治的治国思想,是有其科学合理性的。德法并治的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共时性”精神理念,符合民族文化秉性,切实针对中国现实状况,在深入揭示道德与法律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进步,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选择:依法治国,有其发展的必然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