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元代历史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由夏、商、周至宋、金无一例外,全部囊括其中,尤以敷演两汉之历史为最盛。"两汉故事戏"依其主旨可分作四类:民族矛盾剧、变泰发迹剧、政治斗争剧及伦理道德剧,其繁盛与元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及文人心态密不可分,与汉、元两代迥异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表达了文士乃至寻常百姓对现实的不满和社会公正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根据元曲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元代的政治、社会与宗教,对元代"神仙道化"剧兴盛的原因作 了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其一,因无碍时政而受到蒙元统治者的赞同;其二,它能在纷乱的社 会中为剧作者和观众渲泻不满情绪提供一个平台;其三,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宗教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刘蓓 《东方论坛》2003,(2):39-41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审美思维、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本组笔谈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中,元代的萨都刺是最知名的诗人之一。在元代诗坛上,他的诗作光彩夺目。以致后来有人推之为“有元一代诗人之冠”。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活动,记录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也记录了元代中后期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被誉为一代“诗史”。按“诗史”之称起于评杜,杜甫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萨都刺诗则记录了元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也有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即拟就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些考察。至于诗人以诗歌记载自己的生平和行踪,虽然也有“诗史”意义,但由于篇幅有限,暂不涉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学术思想、文学艺术、成因探讨方面论述元代维吾尔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元代的文学艺术中,戏曲是取得最高成就和最有代表性的文艺样式。如果说在元代之前,宗教就已渗入到诗词、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领域,从而形成独具独色的宗教艺术的话,那么,元代释、道剧的出现则是宗教文学发展到元代,宗教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必然产物。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尚未给释道剧以应有的评价及深入研究,目前流行的几本文学史、戏曲史提及释、道剧、不是略而不论,就是贬损过甚。近年虽有论者撰文论及元代的神仙道化剧,但也未注意从宗教文学这一特殊角度加以探讨,本文愿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7.
元史学是中国古代诸断代史中最复杂、最难于入门,也难于深入的一门学问,而元代经济史又是元史中的难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元代经济史研究取得的成就中,中南民族大学李斡先生的<元代社会经济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元代经济发展的全貌,从而在元代经济史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元代传记中出现了大量以色目人为传主的传记,这些传记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其中色目人与中原文人的交谊与契合是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色目人融入中原社会,遵从中原礼俗,学习中原文学艺术;中原文人与色目人友好交往与互动,赞颂色目人的品格与成就;色目人与中原文人合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色目人为传主的传记展现了元代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的现象,体现出多民族一体的状况,可见多族士人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努力,为涵括多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质素。  相似文献   

9.
元初“世侯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元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学的发展繁荣有多种原因 ,其中元代初年的“世侯文化”对元代文学形成、发展、繁荣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世侯文化”所具有的地域生活相对稳定、重教崇儒、保护文人学士以及与元朝中央紧密联系等特点 ,给当时文学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古今之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现代启示:总体上看,文学艺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有不平衡的一面;同时,后代的文艺总是受到前代优秀作品的影响,前代作品也是在后代作品的相对参照下来显示其意义的。文艺正是在这种古今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走向前进的。  相似文献   

11.
小议元杂剧中的“斡脱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斡脱钱就是指元代的高利贷。元代高利贷现象极其严重,元杂剧中表现了元代斡脱钱范围广、利息高、经营者身份特殊以及借贷需要抵押品等特点,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元代斡脱钱的“厉害”:如到期无法归还,弄不好就会家破人亡。但元代剧作家对这一现象却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而是写得非常含蓄,这是由元代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元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杨劼:正在看香港传记作家韩文甫写的<邓小平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文学艺术原本是最清高、最能抵抗权力和金钱腐蚀的领域,她们本身有自己一套价值标准.可是如今,文学艺术的庙堂也被金钱打败和征服了.艺术家‘下海'这且不去说他,最近连堂堂的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连堂堂的<文学评论>杂志,连堂堂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竟然联袂出面,为香港一位流行小说女作家大唱赞美诗,把衡量文学艺术价值的客观标准弃之不顾."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吸血鬼”影视作品的题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血鬼”是西方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创意题材之一,“吸血鬼”小说与“吸血鬼”影视密切相关,后者通常以前者为基础,通过改编和影视拍摄,使虚构的吸血鬼形象走向了世界。这些“吸血鬼”影视作品往往主动发挥影视艺术的特点,强化作品的视觉效果;广泛借鉴文学、动漫和游戏等创意元素,自主创新;反哺其他文化创意,催生新的文学艺术作品或动漫游戏。同时,它们的题材不断演变,其形象逐渐去鬼怪化而走向人化;不再是个体的,而有家庭或群体性的;并在人们的虚构中混迹于人类社会,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言情小说热”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言情小说大师张恨水,其文学艺术生命力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原因是作者把笔植入现实社会的沃土之中,熔言情与社会于一炉,人物形象塑造个性化,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手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小说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正>就群体而言,元初士人阶层的隐逸意识的膨大同其地位的失落几乎是同步的。 士阶层中隐逸意识的浓淡荣枯,都能反馈或折射出时代的气息、社会各方位各层面的风貌,一切以士阶层的心轴拔转。自孔、孟规定了“仕”隐”进”退”几乎成了士人凝固性的思维格局和程式化的蠕动规律。 夷狄首次主宰中原的元代社会,无疑具有独特的个性风范,士阶层的隐逸意识的产生和强化无疑有着异于其它历史阶段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自然也有异于前后各朝的个性特  相似文献   

16.
在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曾明确地指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这是列宁关于文学艺术最根本的一贯的指导思想。列宁正是依据这样的思想制定了党关于文学艺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苏维埃社会主义文艺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在今天,列宁的这个思想是我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的出现不仅成为元代文坛上最艳丽的鲜花 ,同时在文学史上也获得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它代表着我国古典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元代社会空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元杂剧繁荣的社会原因 ,而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元杂剧的繁荣准备了群众条件和物质基础 ,同时元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和个人爱好又成为元杂剧繁荣不可缺少的政治因素。这些是元杂剧繁荣的外在原因。元杂剧艺术自身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剧作家与戏曲艺人的贡献等关联着元杂剧繁荣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半个世纪前,朱东润先生曾发表了《说‘衙内’》一文(1935年《文学杂志》第一卷第四期,近收入《中国文学论集》卷二)。此文认为,元杂剧的“衙内”是“一种有权有势,彻上彻下的世袭武职”。这一概括大体上是确切的。然而,当进一步“臆测”“衙内”的社会内涵时,却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此文还认为:“‘衙内’是当时的蒙古族兵官,而‘衙内’的行为,是蒙古兵官对于异族的迫害。”其根据有四点:一、“武职世袭的制度,直到元代,才算建立”;二、打死人不偿命,“是元代蒙古人法定的特权”;三、“打猎,这是蒙古人——也许连色目人——所有的特权”;四、“当时的蒙古军到处驻扎,所以蒙古兵官  相似文献   

19.
有元一代,自由奔放的草原文化与依礼而行的儒家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并由此带来了社会道德规范领域内前所未有的变化。杂剧作为元代文学艺术的代表,自然会受其浸染,在审美内涵上表现出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对传统婚姻爱情观念的背离,对天理君权的大胆质疑,与传统抑商思想相背离的商业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元代的“辨体”现象较之前代大大减弱,民族由持续多年的分裂走向统一,文体也由“明辨”走向融合;在词句点化、题材选取、抒情方式及风格雅俗等方面,元代韵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诗、词、曲在吸收其他文体长处之后,也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的。本文从不同方面探究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文学原因,并提出了“破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