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制造业大国地位相比,在服务业方面中国还是个"小国"。如今,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既是当前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而在这方面,江苏走在了前列。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重。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提供的"服务"这种产品具有独特性,从而导致了服务业生产运作管理的独特性。本文首先阐述了"服务"和服务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接着讨论了服务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服务业生产的主要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介绍了服务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应对方法,最后指明了服务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未来竞争方向。  相似文献   

3.
宋景尧  林晨 《管理评论》2018,(5):233-238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快速上升。本文旨在从古典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了收入分配与服务业占比的关系。本文在结构分解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分配结构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建国以来的分配结构的变化解释了61.4%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变化。因此,分配机制倾向于服务业是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快速上升的主因。适当控制服务业利润水平有利于更好促进该行业为制造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何哲  孙林岩 《管理学报》2012,9(10):1515-1523
剖析了过去20多年来对服务和制造发展优先顺序的历次大讨论,并从出现的动因、经济发展背景、讨论的主要问题、结论和事后效果等角度分析了曾经出现的历次讨论热潮.中国服务业之所以没有形成所期望的发展态势,可能是对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产业发展导向和国家实力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以及对中国特殊国情和独特的发展道路认识不清所致.提出并阐述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和主要属性.强调在当前阶段中国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并密切关注制造业空心化和制造业大规模对外转移的风险,同时应大力发展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动和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社会     
《领导文萃》2013,(8):135-136
中国服务业崛起渐成强项 据世界银行和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人员计算,2005年,中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全球相比高出18个百分点以上,而服务业的比重低8个百分点。但是,在2013年,中国的服务业可能正式摆脱工业的阴影。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3,(35):30-31
8月3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了《2013中国企业500强》、《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013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今年500强的最大的亮点是首次实现了东中西部都有大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突破。但与此同时,出现在制造和银行之间利润的新“剪刀差”现象也折射出经济结构调整令人忧虑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以2002~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指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三类细分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投入水平最高的是分销服务业,并且也是引起制造业中服务业投入水平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吴明华 《决策》2010,(7):39-41
“新一轮产业转移不是转移低端制造业,更重要的是转移区域研发中心和蔼端制造数,还有为此服务的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9.
陆剑宝 《管理学报》2014,(3):396-401
基于中国和广东省2个层级的2003~2009年动态面板数据,测度了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在省级层面还是市级层面,制造业集聚显著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不一样,并没有受累积循环因果的影响;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等知识密集型要素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0.
<正>一、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近来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也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服务贸易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其中服务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和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稳步上升。"十七大"报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以来,东北三省服务业经历了逐步升级的过程,行业构成更加合理,传统服务业占比降低,现代服务业占比升高,较好地实现了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互联网服务业和旅游业效益突出。通过对服务业行业潜力测算显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金融业发展潜力较大。当前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基础、消费升级和制度建设为东北三省服务业的发展升级创造了有力条件,东北三省应针对不同行业分类施策,逐步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加快互联网与服务行业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我国大力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逐步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13.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4,(9):136-137
应大力发展服务业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认为,与其大量投资制造业,导致制造业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不如大量投资房地产外的服务业,让服务业产能过剩。制造业过剩,百姓无甚好处,而服务业过剩,人们享受的服务多了,质量提高了,服务的水平改善了,价格便宜了,这就是消费拉动了。同样10亿元投资,制造业解决的就业比服务业差远了。(《财新新世纪周刊》)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4,(38):18-19
正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的进化历程。同智慧地球、工业互联网等一样,工业4.0把生产制造业的未来作为关注点,其最大亮点是强调"机器在思考"。自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以来,工业4.0这一理念已传播到中国。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思路是借助两个IT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就在“中国制造”高呼“突围”时,中国国内的服务业仍杳然无声。面临国内同行和国外强势服务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国的服务业面临的形势比“制造”业更困难,毕竟“中国制造”还有“突围”兴起的品牌和榜样,但“服务”“突围”无声的尴尬,更显国内服务品牌的苍白无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服务业的突围是必然提早来临,被动突围不如主动提前作好突围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正采取六种有效对策,可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大发展。我国进入"十二五规划"时期以来,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第二产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比重维持在45%~50%,而服务业始终维持在40%左右,2011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43.1%,2012年为44.6%,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造业的影响日益增强,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统一性,本文通过对2005年至2011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效率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效率与制造业效率相互产生了正效应;(2)不同细分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对整体制造业效率与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3)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效率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演化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研究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基于生态学种群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对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阶段进行划分并给出具体特征表现,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动态演化过程可由分段Logistic曲线叠加进行描述,建立最大环境容量模型,对中国1983-2007年的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演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处于成长期,二者之间互动发展属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数字     
正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3年,中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1%,成为国民经济最大产业。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8.2%,超过"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达到47%的目标。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51.4%。(《21世纪经济报道》)超过16万次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服务业是在传统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基础上产生的,依托信息技术和(或)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相对密集的新型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信息、会计、法律、咨询、广告、中介、物流、会展、教育培训等子行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强辐射性等特点。传统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众消费者,而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生产者,即现代企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企业。现代制造企业的建立,会拉动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