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中,尽管“义”贯穿小说始终,但由于“义”的理想化和现实性之间的尖锐冲突,忠义难挽颓波,这就使三国的历史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大悲剧,一个道德的大悲剧。本文着重在于通过对理想人物(即悲剧主角)的性格分析,展现“义”是如何在同一人物或不同人物身上得到矛盾统一的,从而能对“义”——这一对数百年的民族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道德内容作出一定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3.
由于传世材料的匮乏与抵牾舛错,罗贯中的籍贯至今聚讼纷纭,尚无定论。明清以来,主要有五种说法“太原”说;“东原”说;“钱塘”说;“慈溪”说;“庐陵”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争鸣逐渐集中到前两种意见。作为基础研究,探讨籍贯问题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决此悬案,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推动和深化《三国演义》的整体研究。站在世纪之交,对该课题的学术进程作一番认真的清理总结,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明清小说之“四大小说”的研究,目前仍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四大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确切作者是谁迄今尚不十分清楚,虽然分别称为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和曹雪芹所著,其实并无直接证据,而是仅仅凭间接材料推断而出的。例如:《西游记》原书中并无作者姓名,之所以把吴承恩定为《西游记》的作者,唯一的依据是《山阳县志》载吴承恩著有《西游记》、《禹鼎志》、《二朗神搜山图歌》等,没有其他佐证和旁证。其实,古代文人所写的《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和《北游记》之类的游记作  相似文献   

5.
《左传》中富有小说因素的素材、编年体为主纪传体为辅的编写体例、叙事艺术,无不为"陈述百年,该括万事"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所继承,并有所突破与创新,尤其是在战争描写艺术手法上,更是一脉相承,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战略、战术描写出神入化,从而勾勒出精彩而生动的战役,诸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的思想涉及民本思想,但<三国演义>对民本思想进行了怎样的发展,则研究较少或不深入.从民本思想的源流探讨中,分析<三国演义>中民本思想的实质,从思想史的角度,可以看到<三国演义>对民本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的生态观,是以“和谐”为精神和品格的。小说于开头即以东汉末年的现实,展示出了不“和”则“乱”的画面;在尾声又以蜀、吴的灭亡,强化“争则乱,乱则离”的思想。尤其是对隆中之景和西蜀盛世的描写,更表现出作者对“和谐生态”的渴望和追求。作品写战争,有独特的格局和风貌,始终以“仁义”为标准,战争目的在求“和”,“和战观”统领全局。  相似文献   

8.
9.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达七十四万字的宏篇巨制,是一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充满着生命光辉的伟大的史诗。千百年来,父老子孙、递相传述,造成了不可计及的社会影响。早在北宋时,《东坡集》中便说;“涂巷小儿薄劣,为家所厌苦,辄与数钱,令聚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玄德败,则嚬蹙,  相似文献   

10.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文学的标准是艺术感染力。《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在于它有意突出的情感因素是渗透弥漫于全书的本质特征 ,使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 ,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 ,标志了《三国演义》的文学水准和创作性质。进而表明 :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 ,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 ;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1.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是很明显的,它贯穿全书,统帅主题,这是无可争议的。不过,我们认为这种思想倾向的形成,是与作者创作思想上所恪守的命运观分不开的。这犹如缭绕在山腰的一股白雾弥漫在小说中,给人一种捉摸不透,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又犹如滚滚波涛中的一股激流,激荡翻滚,猛然飞溅出一束小小的浪花,冲击着主题,对我们正确理解《三国演义》总的思想倾向裨益不小。  相似文献   

12.
源于"圣僧说法,顽石点头"这个古老传说而命名的《石点头》,给人一种"卫封建之道"、"劝世人诫欲"的印象。实际上,作者天然痴叟也确实在爱情婚姻、妇女贞节、孝道观念、为官之道等方面宣讲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纲常伦理教条,但因受到明末清初社会现实的刺激、启蒙思想的渲染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驱使等因素的影响,当他进入创作时却常常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描绘真实的人生画面,使作者的思想矛盾性在其作品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无产阶级应该如何对待古代文学遗产,毛主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基本原则,这就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在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三国志平话》以及三国戏曲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和刘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主要史料而写成的。它是写历史,但又是文艺作品;它在群众口头创作的基础上产生,而又经过封建时代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三国演义》的章节,阐述了以尚贤重才作为融贯全书的思想特征;以安邦济世作为评价人物的标准,使用人才的科学与否涉及到兴亡存败的关键,并归纳出了亲贤远佞,不计贵贱,不以貌取人,至诚待人,大度容人,量才施用,用人不疑,调度得当,赏罚严明,不以成败论英雄等十大用人原则,体现了汉末至三国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用人之道,对今天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歌赋向来不受研究界的重视,很少有人论及,而本文则专就《三国演义》诗词歌赋在小说中的作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论述。文章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歌赋有利于体现作品思想倾向、塑造人物形象、构成故事情节、安排篇章结构、调整叙事节奏、展示社会背景、描绘自然景物和创造抒情气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85年1月,我和好友任昭坤合写了《试谈<三国演义>的地理错误—从渭南之战说起》一文(载《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文章剖析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渭南之战(曹操征马超之战)的描写,指出了其中一连串地理错误,意在引起广大读者和研究工作的重视。五年多来,通过反复研读《三国演义》,特别是通过编纂《三国演义辞典》和以后的文史对读,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演义》中确实存在着相当多的“技术性错误”;其中,地理错误便是一个突出的方面。在本文中,我想对这类错误作一番比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名著,其中描写了许多公共关系的实践活动。这些发生在政治、军事、外交中的古代公共关系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作者:王建平,讲师,河南大学文学院党总支办公室主任,邮编475001《三国演义》作为...  相似文献   

18.
罗贯中是古代伟大的通俗文学作家,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于明代初期不是偶然的,完全符合文学自然发展演进的规律。《三国演义》成书后数十年间不见于文献记载,那是明初错误的文化政策造成的结果。罗贯中具备创作《三国演义》的时间、艺术素养和生活阅历,其著作权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