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审美积淀的各种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原始积淀、社会文化积淀,以及生活经验积淀的内在特点,从而对审美积淀的意义作出了新的理解,认为审美积淀是感性个体在自身的发展完善中建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美的创造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的思维方式、结构方式、表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是我国进入“文学自觉”时代之后,为了纠正务华弃实、摈古竞今和爱典恶华、贵古贱今两种偏向,努力弘扬优秀传统、完善新鲜经验而创作的文论巨著。它那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独创性浑然一体,表现在思维方式、结构方式和表述方式三个层面。相对地说,处在表层的表述方式虽因时隔1500年,其借鉴意义自然低于处在深层的思维方式和处在中层的理论体系及其结构方式;然而欣赏和研究《文心雕龙》,又非玩绎其文辞不可。因此全面探讨其“三式”,对更具体地了解其“三性”以及更深入地批判继承其遗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整体性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整体性思维方式,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于意境的实践和理论中,意境完美地解决了整体性主观外化的难题,它是荣格所谓的同步原理最生动的体现,是将主、客观内容一体化的审美图式,因其具有最丰厚的审美信息而成为一种超级审美负荷体,这表明人类智能发展在审美领域里完全由量的精度向质的活性飞跃。  相似文献   

4.
美育有着其他教育活动替代不了的特殊作用 ,这种特殊作用是与具体实施美育的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直接相关的。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是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 ,这种特征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人的感性生命的要求和主要精神活动的理性特征出发 ,探讨了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与人的完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富有东方智慧的理性精神.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和李光耀一切以行得通为原则的"行得通论",体现了实用理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摸论"和李光耀鞋子"穿得越久,就越觉得合适"的"鞋论",体现了渐进理性;邓小平"不搞争论"、"抓紧时间干"的"不争论"和李光耀"是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将来怎样,让下一代去决定"的"存而不论",体现了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6.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在句子结构和语篇结构上有明显的反映,从而给英语学习、英汉翻译及跨文化交际制造了不少障碍。本文从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的关系出发,分析了英汉句子结构和语篇结构的差异,以期有利于英语学习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论比的感性源头与思维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比”与古人感性生活在表层形态上的联系越来越不明显,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于男女双人舞中的那种双方意得心许、“超乎空间力的关系”,却始终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并从二人间的亲密、和谐被扩展、提升为社会群体内部的和谐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最后凝结为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智慧。这种变化表现在语言学上,则是比的含义从“匕者,比也,比于牡也”到“比者,密也”的外延扩展。而这一变化过程也正是比法思维从孕含于感性生活到被抽象为一种认识、思维方法的早期生成过程。无论作为修辞手法,还是作为表现手法的形式化的比,都不可能将比法思维之原型所具有的那些感性内容给予完满的表达。因此,比法思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使抽象化、形式化的思维模式重新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主体体验。这是比法思维发展的又一个阶段,亦即它作为具象化的艺术思维的阶段,历来的研究所重视的也正是这个阶段。但是,仅仅止步于此,而忽略了这种民族思维的历史生成,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后来“比兴”概念特定的伦理教化内涵以及比兴体诗特定的审美特征等等都必须在弄清比法思维历史生成过程的前提下,才可得到根源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审美意识的本质是情感与认识的统一,体现在其物化形态中则是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体的再现的统一。这两个方面任何时候都并存于艺术作品之中,只是表现型艺术侧重于表现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再现型艺术则以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及其本质为重。这两种艺术不同的发展过程‘往往鲜明地显示出不同文化系统中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古代表现型艺术发达而再现型艺术发展有限,与世界各大文化系统(特别是西方)的传统艺术审美特征相比,尤为明显。一个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形成,有其复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与中式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存在着相异点,人们的所思所为、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英语学习中,注重英汉文化思维的比较、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伦理学的讨论中,人类中心主义者一般都不承认自然界具有如同人一样的灵性或某种神性,即主张对自然界“祛魅”;在认识论上,强调科学、逻辑等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人对自然界的理性审视态度和立场,而在科学理性思维中的自然界是没有灵性或神性的对象。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由于自身理论论证的需要,总是赋予非人类的自然物以“主体”、“内在价值”、“权利”等地位和属性,主张对自然界的“附魅”或“返魅”;在认识论上,往往着重于“直觉”、“领悟”、“信仰”等非理性思维。阐释生态伦理学中的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内容及其关系,由此反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之争,无疑有助于推动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西方理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形式,但其关注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并对其进行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却从未间断,分析考察西方理性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从中找出合理的因素并得出有益的启示,这正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直觉是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不假思索、一见即美的审美现象。但直觉却隐藏着丰富而深邃的社会历史内涵。直觉有理性的觉醒 ,故直觉能够把握到对象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而审美积淀则是美感直觉之所以潜涵着社会历史内容和能够把握到对象本质的深层根源。不承认直觉与社会历史的血肉联系 ,片面地强调美感直觉的主体性、感性、个性 ,是很难令人信服地、科学地揭示美感直觉的神秘性特征的。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在《科学与艺术》一文中指出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绘画艺术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纯感性的东西 ,这样就使这门学科变得高深漠测 ,阻碍了人们去了解它 ,认识它。今天艺术家应当运用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去面对自然形态 ,表现自然物象 ,挖掘出自然物象内在的共性规律。  相似文献   

14.
理性思维与文字的关系在诗与艺术的审美情思中,以符号为媒介,构筑了审美创作的运化过程。本文从思维的精确化、知识主体化、思维的对象化方面阐释了该文主题。  相似文献   

15.
至今仍闪耀着瑰丽光芒的《庄子》一书,以其自身的蕴藉奇伟给无数学子以人生的启迪和美的感发。《庄子》中,庄子对“心斋”,“坐忘”、“逍遥游”的向往与追求溢于言表。其汪洋恣肆、滔滔侃侃的哲理思辩,不仅孕含着庄子的审美倾向,也向人们揭示了庄子审美心态之形成。所谓“心斋”,《庄子·人间世》有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也者,心斋也。”即要人们排除耳目心意,从而培育,发现,铸造,实即积淀成一种与道同体的纯粹意识和知觉。所谓“坐忘”,《庄子…  相似文献   

16.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审美思维、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本组笔谈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进行英汉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探索其在语言中作用的必要性。本文拟从两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入手,探讨其在语篇与话语结构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思维与大脑两半球功能专门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脑科学和当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具有功能专门化现象(the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不过,这种专门化是相对的,在正常情况下,两半球处于“共生”状态,它们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中发挥着整合效应。创造性思维是最高级、最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以新颖独创的技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不仅要求大脑右半球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功能,而且还必需有左半球的积极参与,即它依赖于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整合。任何一个大脑半球都无法单独完成创造性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存在和美是普遍的本体的同时也为具体的,审美与科技的思维方式都通过具体而涉及存在的根本机制,研究可见形式即存在秩序的表征,这是两种思维所共同遵循的也是其互相融通的内在机制;审美形式是两类思维共有的高级形态、是与理性的相通之处,它为创新增添前导性目标,是感悟命题、直观结构、解读存在秩序和秘密而昭示着前瞻的机制,由审美之维不仅可悟及世界本源的图景而走向生存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且益于科技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了对"实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教父",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化与补充;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真正消解与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更代表不了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在规范当代人类思想活动、实践活动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方面,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仍然有着不容置疑的奠基性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