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客与客家侨乡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客是客家侨乡社会的一个独特现象,是非现代化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水客通过携带钱款、物品、人及书信,起到沟通南洋与家乡的桥梁、纽带作用,而经水客引进的海外思想与物质实物导致了当地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风气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张海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6):45-51
“圆坟”是客家人为祖先所造坟墓落成后举行的有一定程序的祭仪,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十分流行。该文以粤东梅州地区田野调查的材料为主要依据,联系客家民系的生存状态与汉族先祖的文化观念,分析探讨祭仪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及其与稻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粤东北客家民性及其生态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粤东北客家民性的主要优良传统及弱点分析,以文化生态学的全新视角,深入阐发了粤东北客家民性的生态成因。认为客家民性是客家民系在特定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有特性。封闭的生态环境、土地瘠薄与资源短缺生态条件、客家宗族社会、小农经济体系以及地方精英文化与华侨文化的示范与弄潮效应等都对粤东北客家民性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文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4)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广为传唱的民歌,浓郁的客家风情孕育了客家山歌词与乐、声与景、情与韵独特的风格特征,体现出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委婉细腻、质朴醇厚却又不失直白热辣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5.
江金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08-116
基于实地调查 ,以数据和材料阐释了粤东北客家山区沼气开发利用的环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本类型和生态模式。分析了来自规模效益、经济外援增强以及客家文化观念等对沼气开发的阻滞效应 ,提出了以沼气利用为纽带优化生态农业文化的现实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陈晋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3-125
客家"围龙屋"不仅是世俗日常生活的居室空间,也是宗教哲学的文化空间,它以建筑图式和符号表达出古老的宗教哲学内容.客家"围龙屋"的宗教与哲学在居室空间上表现为三个层次,它们以物化的形式显示出居室主人的宗教哲学意识和相应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陈国辉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9(4)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粤东北客家拳派的历史成因进行调研发现,粤东北客家拳派与中原武术流派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南派拳种有渊源关系,它的形成有中原武术随客人南迁而来的因素,主要是受到清代"反清复明"等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与"天地会"等秘密结社组织的武艺传播有重大关系。梅州地区的"尚武"民风客观上推动了客家拳派的发展,当地社会、自然等生态环境对技击风格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性别意识与妇女地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唐娅辉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4)
’95世妇会以来,性别意识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输入到国内,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外延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当人们用性别意识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妇女地位时,深感妇女地位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有必要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从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客家与客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重光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客家与客家文化这两个词,现在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报刊杂志上经常可读到谈客家和客家文化的文章,也经常有某地举行客家联谊会、客家学术讨论会的报导。但是若问到底什么是客家?什么是客家文化?则很多人未必答得出来,或者答得正确。这里根据自己的研究,谈谈客家与客家文化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林伦伦 《中华儿女(海外版)》1999,(3)
“客家”,英语叫THEHAKKAS或只说HAKKA。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而这个名字,从词义上看,是个他称语,是由“土著”或曰“主家”叫出来的。章太炎光生《新方言》附录《岭外三州谘》云:‘演东惠、嘉应二州……其民自晋末逾岭,毛於海滨,言语敦古,广州人谓之‘客家’。嘉应各县客家,且有‘光客’、‘後客’之分,宋末以前迁来者为‘光客’,元明以来从汀、赣二州迁人宥为‘後客。”汉代有“客民”之称,晋代有“给客”制度;到了唐宋,政府簿籍才有了“客户”的专称,但还未见有“客家”的叫法。估计那个时候… 相似文献
12.
花朝戏是广东省紫金县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戏。它起源于紫金客家地区请神禳灾的仪式活动,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起源、文化内涵、现状等进行了分析,并从教育的角度,对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所谓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系指社会结构的布局的变化,或社会格局的转换.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体社会结构的因果网络的相对稳定性遭到破坏.具体而言,构成社会复合体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表意整合制度(教育是表意整合制度的—种)形成了一种因果循环的社会耦合系统,一旦这个系统的某个亚结构出现了功能异化现象,就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使整个社会出现动荡.从此看来,从某一个子系统(例如教育)入手,研究它与整体社会结构的转换即社会变迁的关系是绝对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15.
张宇莲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6,(2)
引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制度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建立了一整套以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歧视妇女为核心的性别伦理观念。这套伦理观念使封建时代的妇女过着悲惨生活。先秦时代的“殉葬”、两汉期间的“和亲”、直至明清两代的“缠足”、“节烈”,清晰勾划了中国妇女作为男权统治牺牲品的生存状况。直至本世纪初,西方文明以大炮为先导猛烈震撼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核心的维新派才出于“强国保种”之目的,倡导放足,开办女学;随后的新文化运动第一次明确提出“求女权之解放”的口号(张树栋、李秀领,1990)。其后的“五四运动”使中国知识女性走出家门、校门、走上社会,参加社会斗争。但这一系列的变化只发生在中国几个大城市的知识妇女中间,广大劳动妇女依然处于封建传统重压之下。当时通行的国民党法律在《民法·亲属编》就有数个条目明确认为丈夫和妻子有不平等的权力(张树栋、李秀领,1990)。 相似文献
16.
石人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人们普遍认为,妇女就业与其地位密切相关,却很少注意到就业年龄对妇女地位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妇女超前就业问题的研究,认为超前就业既是妇女地位相对较低的表现,又是妨碍妇女地位提高的因素。通过延长妇女受教育年数而推延就业,是提高妇女地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崔月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中国传统的妇女地位与形象崔月华中国的妇女占世界妇女人数的四分之一,因此中国的妇女问题在整个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妇女有广博浩瀚的胸怀,能包容万物,幽纳百川;她孕育了中华民族一代代的精华;她“生而弗有,为而弗特,功成而弗居”。(《老子·二章》)。... 相似文献
18.
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与男子同等伟大的作用。然而,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妇女被剥夺或被忽视了其作为人的权利和人格地位的平等。在古罗马,妇女与奴隶、异邦人一样不能成为公民,也就不享有公民应有的任何权利。在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婚前从父,婚后从夫是妇女唯一的人生轨迹。17—18世纪资产阶级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普遍人权概念,在历史上第一次直接引申出男女平等的观念,它启发了女 相似文献
19.
欧阳宗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客家学"研究热中,"客家宗族社会",应该讲,不算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从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考料今天发表、出版的客家学学术论著,对此或多或少有所涉及的,应该讲,不在少数。然而,专门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著作,就笔者孤陋寡闻,实属罕见,而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客家宗族社会作深层次且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愚以为孔永松、李小平二先生的《客家宗族社会》(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版)当属第一部。《客家宗族社会》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客家文化丛书… 相似文献
20.
周建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120-127
文章以粤东K城的一个城中村———钟村为调查社区,围绕着发生于钟村境内的房屋拆迁,以钟姓宗族为主的当地客家人如何面对城市化所带来的传统文化资源被侵占,并自发保护数座三百多年历史的祖祠和围龙屋古建筑这一长达数年的护祠事件为研究对象。作者提出"文化抗争"这一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思路,认为宗族、围龙屋等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构建和创造、再造的过程,并促使地方社会文化变化发展,传统文化在"无意识地传承"的同时又被"有意识地创造"。面对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和扩张,传统文化没有消失、中断,而是继续作用,甚至在许多层面强大和复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