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学术界几个重大问題的激烈论战,生动地表明意识形态领域中兴无灭资的斗爭正在蓬勃开展。这和当前国际、国內阶级斗爭的深化发展,若合符节地互相呼应着。关于《李秀成自述》的评价问題,是激烈爭论的问題之一。李秀成究竟是一个投降变节的可耻叛徒,还是一个“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李秀成跪倒在曾国藩面前所写的《自述》,究竟是一个彻底背叛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自白书”,还是所谓“利用诈降去钻封建统治者的空子”的一条“苦肉缓兵计”?以戚本禹同志和罗尔纲同志为代表的两种针锋相对的  相似文献   

2.
修正主义者歪曲鲁迅先生所创造的不朽典型——阿 Q,用它来作为修正主义理论的根据。修正主义及一切资产阶级学者都在阿 Q 典型性研究中贩卖过私货,现在我们又在蒋孔阳先生的“谈谈阿 Q的典型性问题”(载学术月刊八月号)一文中看到了这种东西。对蒋先生的论点我们表示不能同意,特别是,这种论点代表着前一时期典型问题研究中的不良倾向,因之,我们认为有提出来加以讨论的必要。蒋先生在文章中着重提出两点:一、阿 Q 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他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能够仅只从阿 Q 的性格当中,概括和抽象出某些具有本质意义的特点,就轻易地得出结论说:‘阿 Q 是什么典型’”。二、他认为“讨论阿 Q 的典型性问题,还应该把典型性格与阶级性格分开。”对于前者,我们认为,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反对简单化的贴标(?)的办法,应该看到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艺术形象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是,性格本身不管如何丰富和复杂,它仍有基本的一面;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总是和他的阶级性密切结合的,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这基本的方面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说:这是某某典型。决不能因为性格的复杂性就否认有认识典型基本倾向的可能性。这种说法实质上是典型论中的自然主义和认识论中的不可知论、绝对相对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杨献珍同志的“综合经济基础论”,最近已有不少同志写了文章,作了批判。因此本文不打算全面批驳他这方面的观点,只想就其“综合经济基础论”的阶级实质问題,作些分析。杨献珍同志的“综合经济基础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我国过渡时期(这里所说的过渡时期,是专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以下均同)的经济基础,是由五种经济成分或四种所有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中,就突出政治的问題展开了一場大辯论。这次辯论的中心问題是在处理政治同业务的关系问題上要不要突出政治,要不要把政治放在统帅的地位,要不要把学习毛主席著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政治是阶级对阶级的斗爭,是不是突出政治,决不是一个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題,而是一个要不要在一切工作中以阶级斗爭为纲,要不要在一切工作中以毛泽东思想挂帅的根本方向问題、路线问題。毛主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存在阶级和阶级斗爭的,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爭,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  相似文献   

5.
一張启城同学在去年《学术月刊》12月号发表的“蔣孔阳的观点是否是修正主义”一文,認为“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毫无例外的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他和蔣孔阳先生一样,都認为在阶級社会里除了存在具有阶級性的作品外,还有所謂“不为任何阶级服务的作品”。也就是說,存在“超阶级”“超現实”或“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冉昭德先生的《怎样对待班固与<汉书>?》一文,是针对我的《怎样认识班固的历史观》一文而写的。在这篇文章中,冉先生提出了一些很值得讨论的问題。本文着重于对几个有关历史遗产的批判继承的原则问題,提出一些与冉昭德先生不同的看法,以便于进一步讨论。分歧的实質是什么? 关于我们讨论班固的《汉书》问題的分歧,本来是很清楚的。冉先生一味的称赞所谓班固的历史观的“进步方面”,认为班固对事务的看法能“不偏执一端”而“注  相似文献   

7.
读了应汉光同志《谈性格类型——典型共性中的初级本质》一文,有些不同看法,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8.
《学术研究》第三期发表了李蔭农同志的《关于孟子的阶级划分論》,提出的几个問題都值得大家讨论。我在第一次拜读李同志这篇大作时,写了一些读后言,认为《关于孟子的阶级划分論》所谈的,其实可归纳为“民氓”、“野人”、“草莽之臣”  相似文献   

9.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问題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爭论。这一爭论不是什么字句之爭,它直接涉及到人们对馬克思主义辯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问題,也间接涉及到如何用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古人思想的问題。“合二而一”一语出自方以智的《东西均》。按照杨献珍同志的理解,这句话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这一看法受到反对后,又有同志认为,这句话虽未表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但却表述了对立统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判断必须恰当。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问題。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学习、工作、劳动,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对事物作这样或那样的说明,即作这样或那样的判断。因而,判断如何恰当的问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題,也是一个与实践有关系的问題。这不仅是逻辑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題,而且也是每一个人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題。  相似文献   

11.
<正> 《人民日报》1981年元旦社论,在重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四项原则”时,直截了当地写上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话。有的同志看后说:“一个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专政与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显然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我们认为这个说法颇有商榷的必要。在列宁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他在一定意义上说过“一个阶级专政”,在另一种意义上说过“一个阶级掌政”。有的同志可能是不自觉地把列宁所说的“专政”与“掌政”混同起来了,在这两个具有不同涵义的名词之间简单地划上了一个等号!于是就把列宁所坚持的无产阶级专政误解为:只能是“一个阶级专政”。由于  相似文献   

12.
一哲学的基本问題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題。对这个问題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爭而发展。哲学斗爭的绝对性反映阶级对抗的绝对性。这就是贯穿于哲学斗爭发展过程始终的党派性。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哲学的基本问題带上时代的、阶级的特点,表现为复杂多样的形式。因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党派斗爭,通过某些特殊问題,在各个流派之间和每一流派內部  相似文献   

13.
一美有沒有阶级性?对这个問題,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有着根本不同的回答。馬克思主义認为在阶級社会里一切的美都是有阶级性的,超阶級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修正主义者却认为美是超阶级的,甚至認为美之所以被称为美,就在于它是超阶級的。在这里,修正主义是对馬克思主义的阶级論作了本质的修正,我認为蔣孔阳也正是对馬克思主义作了这样的修正。 蔣孔阳是从最近几年开始探討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讀了狄其骢同志《对文学典型的思考》一文,觉得問題探討得比較深入,邏輯性也强。它引起了我思考的兴趣。究竟有沒有超越于阶級性之上的“共性”?这种“共性”或“普遍性”与阶級性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对这个问題,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承認它的存在,一种是否認这个事实。后者,我以为是不足取的。远的不談,近的如《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1、2期(总27、28期)中郭正元同志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月刊》1960年第一期发表了賈文昭同志的《試談文艺理論中几个爭論的問題》,将近几年文艺界討論的主要問題,作了概括介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許多论点是正确的。不过,关于典型問題的某些論点,我們有不同的看法,特提出請教。 賈文昭同志說:“共性无論如何离不开阶級性,分析典型无論如何离不开阶級观点”。无疑,这話是完全正确的。但作者又論述了“需要解决典型的种类問題”,却这样說: 典型是否只有阶級、阶层的典型?有没有时代、民族的典型?不少同志一談到典型,总是只  相似文献   

16.
蔡仪同志在1962年发表的《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題》一文,对文艺中的典型问題作了论述。其中在典型的共性和阶级性的关系问題上,错误的违反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后来何其芳同志在《文学艺术的春天》一书的《序》中也发表了同样错误的意见。这些意见引起了爭论。爭论的焦点就是典型的共性和阶级性的关  相似文献   

17.
馮定同志在他写的書和文章中,有好些地方涉及到伦理、道德問題。在馮定同志的道德观中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所謂“人类感情”論。馮定同志认为:在人与人之間,有一种“根据自然本质而来的”、普遍存在的、共同的“人类感情”,它构成了伦理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基础。他还主张根据“人类感情”来处理道德的继承問題;强調建立家庭中的具有“融洽气氛”的“感情生活”,根据“人的感情”来建立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本文拟就上述观点作一些初步的剖析。一、以人的生物性来排除人的阶級性  相似文献   

18.
一、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曾有同志认为我们国家应该是计划经济为主,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相结合的类型;也有同志认为我们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等。这些看法都认为这两种经济类型可以结合。不同点只是结合的方式和比重大小不同。但我认为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不能溶合或“结合”的两种社会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显著特点。这是值得商榷的。列宁说:“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任何哲学都不过是一定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任何哲学都具有阶级性。既然阶级性是各种哲学共有的属性,那就不能把它看作某种哲学的特点。否则,就会使自己陷入不可解脱的矛盾:承认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特点,就只好承认有超阶级的哲学。正确观点应是: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是马  相似文献   

20.
七月下旬以来,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师范学院等校的哲学系或教研室,都举行丁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題的讨论会。讨论中,一般都认为杨献珍同志宣扬的“合二而一”论是和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根本对立的,是反馬克思主义的矛盾融合论。但是,有的学校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意見,说明还有深入开展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