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近三十年的台湾文学出现了两个比较大的文学流派,即现代文学和乡土文学,简称为现代派和乡土派。这两个流派是怎样形成的?各自具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本文试就这些方面作粗浅的述评。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以来,传承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台湾乡土文学因受“本土论”思潮的影响而被“台湾文学论”取代.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既是全球化语境中台湾本土文化的自觉应对,也和它与生俱来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息息相关.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并没有隔断中国新文学传统,所谓的“台湾文学”并不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文学形态,而是“文化台独”在文学上的反映,并非台湾文学自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映真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文学要明确其"人间性"品格,并指出台湾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陈映真的乡土文学观对于指导乡土文学的正确健康发展,对于台湾社会的思想文化及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在台湾乡土文学的流变历程中,民族国家想象已生发为一种不可置疑的巨大话语,有关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在台湾乡土文学中居于中心地位。乡土文学作家们在其创作审美活动中融注着各种各样的国家想象类型和民族认同方式,台湾乡土文学所隐含的一个基本的想象就是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台湾乡土文学从发韧,历经日据时期、光复时期至回归时期,民族国家想象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审美特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6.
6日晚 ,东南大学在群贤楼举办仪式 ,聘请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为东南大学客座教授。70多岁的余老先生笑称自己 1 92 8年生于南京 ,在南京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 ,是南京人 ,且老岳父就是当年东南大学的毕业生 ,所以十分乐意接受这一荣誉。余光中先生 1 949年离开大陆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的台湾文坛上,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陈映真正在二十年如一日地和民族分裂主义进行着斗争,他是台湾思想文化战线上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战士。他的小说创作建立了民族文学的风格,充满着深沉的民族主义内涵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他表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台湾的"内心"。陈映真是台湾新文学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8.
就文学的眼光看,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所看重的,仍是描写各自家乡一隅风俗人情的乡土作品系列。自从走入文坛后,沈从文就始终将笔力凝往于故土湘西,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故乡人民哀怨悲欢的作品,为此,他赢得了“乡土作家”的称誉。而鲁迅,作为乡土文学的首倡者和“引路人”,已被公认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山祖。因此,从乡土文学的视角将鲁迅与沈从文作一番比较,应该是有价值的。深挚的乡情和悲悯的乡愁:鲁迅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一个共同基调尽管鲁迅和沈从文在思想、文化、创作风格以及学识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新时期“寻根文学”思潮与当代台湾的“乡土文学”思潮在主导的创作思想中都具有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学“民族性”和“观照民间”等近似的理论视角。并且,二者各自的代表作中人性主题、国民性主题和现代性主题均呈现出人文关怀与国民性探索等两岸新文学共有的精神流脉的传承,以及两岸迥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文本中现代性元素的多种耐人寻味的面向。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真正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是非常稀少的。本文从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群体的构成、分布、更替与流向三个方面对台湾儿童文学作家作了简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抗日小说以本民族精神及本民族体验的真实性而与其他的抗日小说有明显不同的风格,特别是把原住民的原始英雄主义与抗日精神结合来写的作品,一方面显示了原始英雄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意义体现,另一方面这样的作品既显示了原住民作家创作的独特性,也显示了这样的题材也许只能是原住民作家才可拥有的专利和特长。  相似文献   

12.
论皖籍台湾女作家苏雪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五四”以来,现代作家的阵容是颇为壮观的,尤其是一批脱颖而出的女作家表现得极为出色,二十年代初以女才子之名步入文坛的苏雪林就是其中很受人注目的佼佼者。阿英认为“她的作品和冰心并论,她是另具一番画意与诗情。”“她的作风,原则的说是‘细腻、温柔、幽丽、秀韵’”(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苏绿漪小品序》,光明书局1935年版)。而今,这位八十七岁高龄的女作家现在何方?她个人经历了怎样坎坷的道路?她早期的创作有什么特色及影响?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简略的论述。一苏雪林,安徽太平县岭下村(今属黄山市永丰乡)人,一八九八年生于没落的封建  相似文献   

13.
俄国民粹思想及其影响下的民粹派文学,伴随革命浪潮传入中国。该思潮对文学研究会的活动状况、口号、翻译、创作等方面,以及中国乡土文学形成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乡土作家群体初期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见出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东北沦陷时期乡土文学与关内乡土文学的异同:首先,东北乡土文学的产生具有较明确的主观目的性和计划性,其中透射出的是民族意识和文化对抗意识,而关内乡土文学的产生则呈现出随机性和非自觉性,其中透射出的是文化意识。其次,东北与关内乡土文学在创作倾向上也呈现出较明显差异;第三,东北沦陷时期乡土文学一方面受到关内乡土文学影响,但另一方面,又与关内乡土文学一样,共同地以俄国文学和东欧被压迫民族文学为精神渊源,并且比关内文学更广泛、更直接地受到俄国东欧文学的创造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31日,“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曹又方面对面座谈会暨客座教授受聘仪式“在我校举行。惠泱河副校长在仪式上致辞,对两位作家的到来表示敬意和诚挚欢迎,将“西北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的聘书授予林清玄先生和曹又方女士,希望两位作家日后常回西大讲学授课。受聘仪式后,两位作家带来了题为“写作与人生”的精彩演讲,并就同学们关心的关于人生、爱情、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回答了大家的问题。林清玄,台湾著名作家,1953年生,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引领台湾后现代文学思潮的林耀德高举“都市散文”的创作旗帜,其创作的都市散文形成了独特的后现代散文空间美学,具体特征为:一、以巷弄、废墟和地下都市为典型的“差异空间”,与现代都市文明空间多重并置,营构出文明和荒原并置的差异美学;二、多重的都市空间与都市心灵空间互相形构,形成既压迫、封闭、稳固,又开放、多元、流动的多元空间格局,而隐藏其后的是意识形态的建构与解构;三、由于精神原乡的缺失,都市散文家无法破解流动不居的都市迷宫,因此每一次的空间想象都试图在抵抗和拆解现实与历史的迷宫情境。林耀德开拓的后现代散文空间美学是1980年代台湾后现代散文美学的重要组成,其典范性和历史意义仍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正> 一、“乡土文学”概念的界定五四以来,不少有识之真士都曾界定过乡土文学这个概念.但人言言殊,始终未勾出一个清晰的眉目.在笔者看来,所谓“乡土文学”,是根源于乡土,是关于乡土的文学.它是作者以浓郁的乡情抒写乡土这一特殊地域里的人情世态,风俗习惯及地理自然环境,并通过这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再现出时代和社会风貌.形式上她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视电影等一切文学样式.这里,值得强调的有两点:一是乡情,二是乡土.所谓乡情,不能仅理解为怀乡之情,还应包括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及对故乡传统陋习的憎恨.有的同志认为所谓乡情,即是  相似文献   

19.
地域色彩是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土地"在乡土文学中既是故事展开的现实的物质背景,更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乡土作家必须立足乡土又超越乡土,才能开掘出作为人类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乡土生活的深刻而普遍的意义。新时期的作家应以开放的姿态,从文学观念、表现内容、表现手法等诸方面广泛学习借鉴,坚持民间立场,有深度地揭示乡土中国的"乡土"、"乡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艰难曲折的嬗变,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中郭沫若的惊叹、茅盾的批判、“新感觉派”的焦虑、张爱玲的热爱、沈从文的厌恶,几乎奠定了中国文学中的都市情感指向。但台湾著名新生代作家林耀德在其散文书写中,提供了对普遍性“都市”介于“亲”与“不亲”之间的情感态度。借用已有都市书写中的“废墟”意象,将都市处理为“迷宫”意象系统,是林耀德都市散文的又一历史贡献。大量书写、思考都市这一“钢铁蝴蝶”的生命性、有机人格力量,令林耀德成为当代华文都市散文真正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