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古汉语连词相对于上古汉语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它已成为了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研究内容。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古汉语的连词,首先要准确地找出此期汉语所使用的连词词项。因此,根据连词的定义,从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两个角度确定判断此期连词词项的正确原则,就成为了研究中古汉语连词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参照这些原则,可以对有关中古汉语连词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语言现象加以辨析,从而准确地离析出在中古汉语时期使用的连词词项。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法以词汇的语法功能的分布特征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本文以"一定"作为切入点,提倡建立一套较为柔性的体系来考察此类词的词类划分问题,由此探讨汉语词性分析的方法和汉语的词类系统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一些古汉语教材将“衣”字带宾语或受副词修饰作谓语中心的用法视为“词类活用”的问题,文章引用了大量例证来说明“衣” 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绝不是临时的、个别的现象,因此,“衣” 字在古汉语中应当是一个兼有名词和动词语法特点的兼类词。文章还分析了“衣” 字活用说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界定活用与兼美的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古汉语中双单节词的有关问题。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双音词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讨论,有些双音词在分类上尚欠严密,其称谓也未归一统。这给古汉语的词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不利于词汇问题的深入研究.笔者仅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意见,并试图揭示古汉语双音词在表义上的某些特点,以期引起同行的注意,使古汉语双音词的研究趋于完善,并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积累一些素材。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不一致,划分不彻底,有时很难对某个具体的词进行归类;二是语素、词、短语界限不清,界定标准操作性不强;三是对词语的语法特征认识不深刻,观点还没有统一起来,语法特征与词类的关系定位模糊不清。词类要走出现状,划分标准应该一致,词类的划界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语法特征尽可能解释整个词类。  相似文献   

6.
“词类是初始概念”是汉语词类问题的最新、最重要的观点.这一初始词类观认为,词类随语言产生而产生,语言产生伊始初始词的表述功能即词性.初始词类观背后是整个语言学研究的基石——“词源”语源观.“词源”语源观是迄今为止唯一的语源观,但它却是一个从未被讨论、更遑论被证明的根本错误的预设.初始词类观既缺乏根基,又与相关理论和语言实际相违.按笔者提出的浑沌语言学的观点,词汇源自浑沌语的分化,词类是语言系统发展成熟后,人的语法意识和语法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词类是词的语法特征方面的分类,划分词类与词的归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现代汉语中划分词类的标准应该是词的语法功能中的组合能力,意义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属于逻辑范畴,不是语法意义,不能成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声母清浊交替是上古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从考察温州永嘉方言声母清浊交替典型构词13组来看,永嘉方言部分地继承了古汉语的此类语词;同时,方言自身也通过这种构词机制创新出一些不见于古汉语的新语词。据此,我们认为,汉语分清浊的方言存在由词的清浊变化造出新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宾语提前说质疑倪春元,徐乃为语序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特点,词组、句子中各类词由于语法搭配组成的排列序是判明该词或词组在词组或句子中属什么成份的主要标志,乃至于唯一标志。这也正是汉语区别于其它国家语言的重要特点。因此,宾语的语法判定,应看这个词或词...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基本结构问题多年来一直是语言学界论争的焦点。词本位作为传统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对汉语语法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强势地位不可小视。但字本位学说的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打开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局面,使汉语语法研究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事实。对传统词本位学说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质疑;同时对字本位学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语法现象。在上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尤为突出。关于词类活用,几乎每本古汉语著作都要谈到,但是对于词类活用的原则、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兼类词的活用以及有些语法现象是否属于词类活用等问题则谈得不多,或者谈得很笼统。本文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词汇词、语法词为切入点,重新审视汉语词类划分这一老大难问题.词汇词、语法词的划分可以澄清人们在词的同一性、词的兼类、词的活用、名词化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从而化解争端,从根本上解决汉语词类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一种很普遍的语法现象,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我们阅读古籍,深入理解古汉语的语法特点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上讨论了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几类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词类范畴化理论看“副词+名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动宾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关系特别复杂。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非对应性以及汉语语法的意会性,是造成复杂语义关系的主要原因。古汉语动宾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有着各种不同的类型,但根据词的语义特征和一定的语境仍可将其予以分辨。语法是发展变化的,汉语句法结构用以表达的语义结构今已趋于精确、单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指出了周本淳主编《古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关于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示代词的作用,虚词用法及古汉语语序等方面的不当和矛盾之处,分析了致误原因,并提出了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古汉语很有争议的"者"字的词类归属问题, 以词的区别性语法特征为标准对"者"的词性进行判定, 将其归类, 认为古汉语"者"应该属于助词, 分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个次类.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论语>"者"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研究实践表明,汉语词类划分存在词无定类或类无定职以及循环论证的问题。汉语词类问题源于西方语言学,印欧语言的词类是一种有形态制约的句法手段,汉语没有这样的形式手段。汉语词类是一种“赤裸裸”的意义类,由于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有比较稳定的关联,句法功能可以作为意义同类的验证手段。目前以句法功能为标准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法方便,这只是一个权宜方案。由于词类是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汉语词类研究应该着力探寻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的关联,进而转向直接研究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了"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既是动态助词又是语气词,常常附着于其他词后,而其用法也非常灵活,可在句中,亦可在句末。虽为一虚词,但在成句表意方面却不可小视。本文专就该词的语法意义及使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相比较,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至今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未能对先秦若干有代表性的典籍中的语料作穷尽性考察、充分细致的描写、严格的频率统计以及在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分析,而是以今律古,凭现代汉语的语感去分析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致使前辈语言学家所未能解决的包括词类的划分、词的兼类、词类活用等研究在内的词类问题,至今仍未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更谈不上撑起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大格局,这就是上述的“相对落后状态”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