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以前 ,丝绸之路上 ,中国与西方的纺织技术交流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丝织品与纺织技术的西传 (约公元前 10世纪~公元 6世纪 ) ,西方从拆解丝织品获取丝线 ,织造胡绫开始 ,到公元 4世纪的下半叶后 ,萨珊波斯的丝织业兴起 ,开发了斜纹纬锦的新品种 ,西方丝织技术逐渐成熟。第二阶段为西亚纺织技术的发展与东传 (约公元 6世纪~公元 10世纪 ) ,公元 7世纪后斜纹纬锦开始在中国流行 ,中国织工在束综提花机上制作斜纹纬锦 ,织锦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大量年代为7—8世纪的联珠大鹿纹锦,织锦中大角鹿的形象与中国传统梅花鹿相去甚远。以这类织锦为研究对象,对其出土情况、艺术与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织锦中大角鹿纹的源流。研究认为,联珠大鹿纹锦属于经线加Z捻的中亚式斜纹纬锦,很可能是由粟特工匠织造并经由丝绸之路输入吐鲁番地区,这类织锦的盛行受到了中亚、西亚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欧洲“中国热”渐入尾声,基督教传入中国,引发了东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与和解。西方列强入侵迫使晚清政府的思想观念从固守“天朝中心论”转变到接受“万国观”。在此背景下,中国美术工艺品开始以参展博览会的方式走向国际舞台。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美术工艺品就曾多次参展世博会并屡获大奖,进而形成了一种融合宗教、文化、技艺、经济等的土山湾美术工艺现象。土山湾的艺术创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传习方式受教会和西方技术影响而发生的被动转变,客观上推动了中西工艺美术交流与上海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中西文明冲突之后,中国经历了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最高层面,它为中国人引进了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然而今天,一种科学虚无主义的儒家思潮悄然兴起,主张儒教复兴,而这无非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伦理纲常的惯性流传罢了,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它必将消失于中西文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源自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由斯宾格勒首创,汤因比继之.这种西方史学的新说,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传入中国已有整整80年,它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同的回响.文化形态史观对40年代初战国策派的影响深刻,林同济与雷海宗接纳与改造了它,并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对战国策派学人在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上的地位应作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世冕募术中心法国陆续归来的留学生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界的主流,他们以其独有的留法背景和深厚的西方艺术学养致力于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交流与调和,不仅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著,而且在促进中西美术交流方面也成绩斐然。林风眠是留法美术学生中的佼佼者,回国后致力于传播西方艺术,推动中国美术发展,调和中西方绘画并取得创造性成果,在中西方美术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知识"问题是学术史研究的基础,传统学术史研究缺乏对这一维度的重视.从古典知识体系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的变迁轨迹,经世之学在17世纪成为重要的学术范式,并因其重视"治国"知识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一时期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为中国传入为数巨多的西方技术、宗教与伦理著作,中国士大夫在融合中西学术的背景下,对中国传统学术做出了重要的更新,基本上建立了外传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名词和学科名称.从而为中国传统学术走向近代化,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代人权论"谈起,指出人权学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权"虽然是一个近代西方的概念,但是人权作为一种实存和理念无论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即已存在.中西人权观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建立在人性论、"自然论"基础之上,都反对君权专制和暴政.不过,中西人权观也有明显的区别,即西方人权观是与民主政治相结合的,而中国的人权观是与"王道"相结合的;西方人权观的核心是"人",而中国人权观的核心是"民";西方人权观与法制相结合,中国的人权观与人治相结合.具有现代性的第三代人权观则强调"人类人1权",它既吸收了中西人权观的合理因素,又超越了传统的中西人权观.  相似文献   

9.
西兰卡普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织锦、“西兰”在土家族语言中的意思是被面,“卡普” 的意思是花。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语言的汉语译音,其意思是“花被面”。从纺织学的角度来看,西兰卡普属织锦,它以棉纱为经线,各种彩色线为纬线。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每幅宽1.5市尺,长3市尺左右,以每幅的图案形式和名称来区分,已见一百二十多种。 聚居在湘西,鄂西万山丛中的土家族人民,在纺织上有着优久的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说明了远在四千三百多年前,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就在从事纺织生产。关于土家族的织锦,史书上也有不少记载,《大明一统志》说:“土民喜服五色斑衣”。《龙山县志》记载:“土苗妇女善织锦,裙被或全丝为之。或间纬以棉,纹陆离有古致”。《施南府志》则云:“妇女居城市者,娴女工针黹,居乡者,妨绩室中,馌响野外”……。这些记载表明西兰卡普的历史渊远流长,在民间流传较广。本文试从西兰卡普的形象特征、审美形式特征和审美情感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西翻译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中西方翻译领域近代以来关于翻译标准的主要流派及观点,回顾了中西方翻译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趋同性,即西方译者重"对等"或"等效",中国译者重"信",究其本质都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或原作者。最后指出了中西翻译标准从经验到科学,从规范到描写,从一般到特别、从笼统到具体的发展特点和中西翻译标准伴随翻译理论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并逐步借鉴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明代锦缎纹样的艺术形式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丝织业非常发达 ,花色品种繁多 ,尤以锦缎的纹样最为精美。其外观雍荣华贵 ,富丽多姿 ,制作工艺精湛 ,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写下了我国丝绸纹样史上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从黄道婆看海南“熟黎”对宋元明棉纺织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黎族分为“生黎”和“熟黎”,‘“熟黎”在宋代就创造了先进的治棉工具,并运用于纺织;海南自古以来就有植棉治棉的历史,黄道婆不是向“闽籍汉人”学习而是向海南“熟黎”学习治棉工具和纺织技术的;黄道婆传播到湘江地区的“乌泥径被”也是向“熟黎”学习、运用黎锦“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的结果;黄道婆和“熟黎”都为我国治棉和纺织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黎锦蛙纹的生殖崇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锦是黎族人民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纹样是记录黎族社会历史的重要符号语言,它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蛙纹纹样。蛙纹纹样是黎族早期社会蛙崇拜习俗的图腾表现形式,它一方面体现出青蛙强大的生殖力,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仪式化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14.
江南名镇南浔在近代经历了从空前兴盛走向衰落的基本过程.其兴盛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湖丝贸易于上海开埠后在海内外的迅速发展;而它的衰落是现代丝织技术及丝织业的兴起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湘西土家织锦色彩艳丽、构图巧妙、图形极富特色,应用到湘西土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生态。湘西土家织锦以实物提炼、神话想象、生活情景以及直观的图形和文字为表现形式,在土家族的生活中扮演了御寒装饰、亲情传递、美好象征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功能,具有图形抽象性、民族代表性和传承稳定性的文化特征,传递着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信仰风俗,在其艺术设计中融入民俗习惯,体现土家族喜“斑斓五色”的审美意识。湘西土家织锦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湘西土家族重要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6.
使用彩纸、土布、织锦、丝线等多种材料的傣族佛幡,在发挥这些材料元素各自性能的基础上,以不同形态造就了佛幡造型的丰富质感。文章在讨论生动、美观的剪纸佛幡、艳丽夺目的刺绣佛幡、精美高雅的织锦佛幡和千姿百态的布画佛幡的材料和工艺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傣族佛幡独具匠心的材料运用和富有特色的加工工艺,并探讨材料和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对现代艺术品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蛇花”是土家织锦传统纹样中一个较为独特的艺术形象。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它是土家族远古巴蛇图腾崇拜的历史见证,寄托了土家先民对蛇超乎人类生存与繁殖能力的钦佩与羡慕之情。传递出土家人生存繁衍的本能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中西古代形式理论的产生、形成到成熟既呈现了人类认识形式的一般过程,也呈现了形式问题的分歧所在。比较中西形式理论,我们发现二者的理论从起源时就存在着思维对象、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导致了二者基本理论范畴"形式与内容"和"形与神"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19.
鄂西南土家族织锦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主要讨论了鄂西南土家族织锦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及其历史沿革和当今的现状,阐述了土家织锦艺术对现代视觉艺术创新的影响以及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手工艺类非物质遗产参与旅游发展已日渐普遍,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土家织锦在设计、价格与质量、销售手段、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通过以下措施解决:改变经营理念、根据市场要求设计产品、开展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组织手工艺品设计比赛、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培训社区居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