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系副教授戴南海著的《版本学概论》一书,最近已由巴蜀书社出版。它是一部融资料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中国史籍,浩如烟海,号称“汗牛充栋”。版的名称源于简牍,本的名称源于缣帛卷轴.版本二字的合用,产生于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宋。以往研究版本往往只限于校雠和目录学,没有把它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研究,而戴南海副教授则脱此窠臼,将版本学独立起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古籍版本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用黄永年教授的话说就是:“体例结构上几乎前无所承,颇  相似文献   

2.
关于版本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版本学是研究文献版本源流及其鉴定规律的科学,其范围不能局限于古籍版本,而应是古今中外所有文献的版本。版本学学科体系包括版本学基础理论、版本学史、图书版本源流、文献版本鉴定及版本学分支学科建设。继承和发展传统版本学的方法,重视现代文献版本,加强版本学的实用性,是当前版本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版本学经历了唐的发展和宋元的兴盛以后,在明代前进的步伐开始放慢。但是它在这一历史时期仍然取得了为后人所称道的成果。本文试从版本学的社会基础、学术理论两个方面对明代版本学的发展加以阐述,以期对明代版本学的发展脉络有个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除出现了在版本学史上有影响的“正始石经”外,人们在校勘学上也比较重视版本;有晋一代,不但公私重视藏书,亦且注意所收藏之书版本的优劣;北朝在版本学上多体现的风气与南朝大致一样,其时收藏家也很重视善本、异本。魏晋及南北朝时期的版本学比起两汉来,有所发展,其发展原因:一是人们版本观念的增强,提高了版本对校勘书籍作用的认识;二是纸张在抄书上的使用,使书籍版本大量增加,为版本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版本之学,始于汉兴于宋而盛于清,”书称本始于汉“([清]周寿昌《思益堂日札》)雕本之书日盛,“版本”一词日趋固定,但问题也接路而至:“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误遂不可止,甚可惜也([宋]叶梦得《石林燕语》)有鉴于此,版本研究之学渐兴,到清代乾嘉年间,学者们几治经史,无不需研究版本和借助版本学知识,段玉裁就说过“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他们讲究创新、博证和致用,以治学严谨、文体朴实相推许,自命为朴学,而乾嘉时代就是其鼎盛时期,朴学由此也被称为清学,叶德辉就曾将目录…  相似文献   

6.
在山西古籍书业界,曹渤先生被公认为是古籍版本学鉴定研究的“第一人”。曹先生自1929年起从事书店工作,至今已有73年,期间从未离开过这一行当;曹先生一生独处,全身心投入古籍一门;曹先生鉴定收购过的珍本嘉椠多多……。如此经历,造就了曹先生在专业上的精湛透辟、高超神妙,称其为“第一人”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曹渤1913年生于天津一个铁路工人之家,16岁初中毕业后即进入天津华洋书店当练习生,从此开始了其漫长的与书籍打交道的一生。后来,他又到黄河书店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曹渤随黄河书店回到太原。19…  相似文献   

7.
版本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宋代业已进入成熟时期。惟因其学术源远流长且历时既久,故而争议概念也最多。本文拟就长期以来,版本学中聚诵纷纭、莫衷一是的几个概念作一番梳理,同时将个人管见付诸按语,以求教于学界方家。  相似文献   

8.
版本学及其观念在隋唐五代有较大发展:隋朝开始重视图书的收集与整理,在古籍整理与版本复制方面卓有成效,尽管其时未出现相关的理论表述,但其时版本复制及有关处理方法,对唐代及后世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官修本上,影响更为明显。唐代图书版本形态虽仍以写本为主,却又出现了雕版印书。这一时期的书本用纸与装帧也表现出新的发展迹象:隋代在版本装帧上产生了分品装帧收藏方法;唐代出现了旋风装、经折装、连脊装等比较先进的装帧式样;用纸方面唐代则出现了少量的皮纸写本。晚唐五代作为中国古代版本学又一重要发展时期,在版本学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监本《九经》的刻印和家本《九经》的刻印,以及诸如毋昭裔家刻诸史、贯休自刻文集等其他刻本,表明其时不但刻本范围有所扩大,且刻书机构也日臻完善。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版本学的确立准备了物质条件,亦对后来中国印刷史及版本学史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国内古籍市场的相继开放,古籍版本鉴定已成为古籍整理、收藏者不可不知的一门学问。试从读书治学、古籍整理、管理编目、收藏与流通4个方面,简要论述中医古籍版本学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提高对中医古籍版本价值的认识,以求更好地发挥古医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戴南海同志长期在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历史系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不但具有古籍文献方面的丰富知识与实际经验,而且对于版本、目录、校勘之学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做出显著的成绩。 文献学的研究大体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具体的文献典籍进行整理(或曰古籍整理),例如对某一部书的标点、校勘、训释、今译等;另一方面是对文献学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例如关于文献的价值与功能的研究,关于历史文献学的结构与体系的研究,关于版本、目录、校勘的方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等。古代的文献学,亦称“校雠学”,其广义的内容包括有关版本、目录、校勘等研究在内。迄于清代乾嘉年间汉学学术的长足发展,广义的文献学逐渐趋向分化为狭义的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独立的学科。由此,也就提出了把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建设成为广义文献学的分支学科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1.
版本的研究历史悠久,从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其间,版本学由开端、发展而成熟,并出现过几个高潮,而宋代、清代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清代,版本学成为当时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版本目录和版本著作十分丰富,而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济济一堂。  相似文献   

12.
1927年,胡适发现了甲戌本,这在“新红学”研究史上是划时代的贡献。次年,胡适发表对甲戌本的研究报告,使“新红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此,为数不少的《红楼梦》旧抄本被陆续发现。胡适收藏甲戌本的三十四年间,曾多次将该本提供给学人加以研究。他推动了甲戌本和《红楼梦》版本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脂砚斋文本角色为史湘云,是周汝昌先生平生治红“最得意、最精彩”且“最重要”的考证结论。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校笺本整理尤其后三十回文献辑佚过程中所获得的系列文献证据,可以推知,周先生此一考论结果的确可信。确认脂砚即湘云并揭示其命运轨迹,不仅可为《红楼梦》成书过程研究与《红楼梦》文本研究指出一条特殊路径,也可以为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四大学科分支提供学术基点。  相似文献   

14.
印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之我见王绍曾清代著名学者、“儒藏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周永年曾经说过:“书籍灿陈,且如淮阴用兵,多多益善。”大藏书家、目录版本学家黄丕烈也说:“读书在广见博闻,余谓藏书之道亦然。”藏书的目的在读书,读书要广见博闻,首先要藏书广见...  相似文献   

15.
版本与目录之关系浅释——中西目录学分类比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研究古典目录学的人,过去习惯地提到“版本目录之学”或“目录版本之学”时,一般地说,有两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有关版本鉴定的目录学,另一种含义就是指广义的目录学本身,指合版本与目录为一的学问。因为从古代校仇学兴起,讲到目录,就不能不讲版本。版本之与目录,正如目录之于校仇一样,是二而一的事。故合而言之。曰版本目录之学。随着学术分支的日趋精细,有人认为版本学:“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要求把版本学从目录学中分化出来。这种设想,单就版本学而论,未可  相似文献   

16.
海源阁以藏书宏富精善,而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然杨氏不惟收藏,对其藏书亦精心研究,尤其是在版本学研究上,颇有创获。杨绍和对二百余种宋元校抄进行了鉴定评估;对版本的递刻与递藏源流进行了考证与梳理;通过实践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善本观。这对后人进行版本研究,完善善本观念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易》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错误观点 ,同时也形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学对《周易》的不同理解。然而 ,从根本上说 ,《周易》本身不是科学 ,但《周易》的研究可能成为一门科学 ,并且《周易》“气化流行”的气象经验总结 ,构成了《周易》基本精神 ,即“法则”、“合和”、“化育”、“至诚”。这些《易》道精神经过深层的理解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版本学、校勘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绕不开的研究"基础",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而中国古代艺术研究属于传统文化研究谱系的一支,虽有其自身的学理,但也需要关注版本及校勘问题。"版本者,研究之本也"。如果古代艺术史研究不注重版本学、校勘学研究,就可能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甚至造成学术硬伤,最终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在艺术类著录题跋、序跋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证明版本学、校勘学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论语》看仁学梁银林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学即仁学,这是今天人们所达成的共识。但是,仁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仁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却众说不一。《韩非子·显学篇》说,孔子之后“儒分为八”。这种“分”固然有继承发展的一面,但也有打孔子旗号而另作文章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厨院新池记》系唐大历五年余杭天柱观处士李玄卿所作。宋、清两朝皆避讳“玄”字,将作者改作“李元卿”。今据《文苑英华》、元至大年间旧钞本《洞霄图志》等相关史料,考证《厨院新池记》确系李玄卿所作。明《八代文钞》“李华说”,《全唐文》“李勉说”,今人“李幼卿说”都是不正确的。版本学、避讳学对于文献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