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特的称呼     
山中月:在歙县大谷运、竦坑、汪满田、木岭后、双河口等几个村,也不知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晚辈称呼长辈是直呼其姓名、乳名、绰号,比如我小姨夫,绰号叫“狗”,我们都叫他“狗”,我叔外号“丑鬼”(其实是个老帅哥),都喊他“丑鬼”,连叫父母都是名字或外号,但称呼父辈的上辈一般都叫“公”、“娘”。这里长辈晚辈里的“辈”并不是指辈份,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流在历史发展中的定性和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流”作为目前全世界范围的人类文化行为 ,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我们正处在一个一种社会基本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基本形态转变的时代。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们习惯于把现有的社会基本形态称为“文化”。所谓“跨文化交流”在今天一方面指的是现有社会基本形态的成员为维护自身存在而进行的努力 ;而另一方面客观实质上指人们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 )为建立一种新的、大于现有社会基本形态的社会基本形态而付出的努力 ,因此也将成为新社会基本形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王四达 《社会科学》2002,2(4):71-75
:“文化幻觉”是指落后民族在不了解外界先进文明情况下孤芳自赏的文化病理现象。文章认为 ,在古代 ,由于华夏文明长期在东亚地区一枝独秀 ,导致了中华民族自我中心主义膨胀、传统文化“专化”与社会发展停滞。在近代西方后来居上的情况下 ,盲目的文化自豪终于变成文化幻觉。在鸦片战争及其后西风的不断冲击下 ,中国的思想精英们逐渐从文化幻觉走向文化自觉 ,传统社会由此启动了现代转型的进程。尽管由于内忧外患的干扰 ,社会转型并不顺利 ,但它表明思想精英作为社会变革最敏锐的先知先觉者 ,作为一支社会批判、建设、创新的力量 ,其积极作用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4.
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体现为社会的发展,社会最深刻的变化是人自身的发展,即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改变。体现“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勇创新业、科学理性、以人为本”等时代特征的新时期大庆精神,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的最好诠释。利用轰动效应,加强舆论导向;以重大主题活动为契机,升华大庆人的家园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企业英雄群体及社区居民领袖;依托青年志愿者的“大爱”行动向全社会传播大庆精神;整合智力资源优势,探索形成精神认同的特点和规律等是大庆精神内化为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既超越自身社会发展的传统水平 ,又要超越早发现代化国家的既达水平 ,以在更理想的水平上重建现代性中国 ,这是后发外源性事实和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共同规定给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选择。正是在这种历史语境中 ,由于严峻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叠加影响 ,中国文化现代化始终处于一种“双重超越”性的焦虑之中 ,最终导致了由“双重超越”到“双重虚无”的文化畸变。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我们的文化也在转型中。本文具体地概括分析了当前正在发生的文化转型状况。农业正在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转变,工业由生产型向效益型转变;社会秩序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官本位”观念正面临坍塌。由于“第三次浪潮”和现代信息手段的冲击,我国当前的文化转型超越了传统的所谓“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型”,在人们的观念中有了崭新的“人类意识”,增添了以环保为中心的“绿色文化”内容,并在日益加重其色彩及影响力。我国当前狭义文化转型的三个趋势是:产业化与个人化,以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多媒体电脑、VCD等为代表的电子视听文化占据中心位置与以往传统文化形态的“边缘化”,文化生产、传播、接受的时尚化与文化整体性的消费化等  相似文献   

7.
符文品  黄兢 《天府新论》2005,(1):106-108
长期以来 ,中外专家学者们 ,在讨论青年文化的多种论著中都比较一致认为 ,青年群体只有亚文化、反文化 ,没有提到主流文化。我们认为 ,在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中有其主流文化的一面。这就是 :他们乐于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 ;他们追求自身的现代化 ;他们爱国、爱社会主义、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他们自主学习和努力创新 ,追求“四有”和社会的终极价值 ;他们与时俱进契合于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等道德品质。因此 ,我们党应重视对中国青年文化建设的领导 ,才能真正代表当代中国青年主流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说的“文化问题”,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由于文化因素的介入而产生的问题,即误解等认识偏差;文化因素是指超越了语言本身的层面而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形成的内在和外现行动的取向、特质。本文认为,在精神健康服务及社会工作的其他服务领域内,工作人员是否能够提供真正的服务,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认识到文化因素的存在,是否能够排除文化因素的干扰,真正实现互为主体基础之上的理解。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不预设文化问题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并不能真正帮助服务对象。批判理论和社会建构论由于强调了主体性,强调意义的双向理解,为形成真正的服务打下了认识论基础,但依然没有可能回避文化问题。除了文化问题之外,权力和性别问题同样会影响我们对服务对象的理解,但那不是本文重点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境界与文化     
如果说“境界”一词只是指个人的精神境界,那么,“文化”则是指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它所属的成员的个人境界构成的,离开了个人的精神境界,所谓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是空无内容的。但是,个人的精神境界(性格、人格、对世界的态度等等)又是在他所属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既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更受文化环境的熏染。要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最重要的是弘扬民族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落后,今后在提高我们民族文化方面,首要的仍应是发展科学;但在发展科学的同时,又要避免科学主义,注意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审美的等等人文方面的优秀之处,注意剔除其中的缺点,使我们民族文化的人文特色更适应现代科学的时代潮流,更放异彩。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动态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相对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而言的。我国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的综合文化 ,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带来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变化的表现形式 :连续性与阶段性 ,动态性与稳定性 ,低级向高级螺旋上升以及形式之间相互转化 ,均为持续发展的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