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购得一本广东省《学术研究》编辑部编的《一场哲学论争》文集。这是一本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同题的讨论文集,文集中按发表时间先后选编了十三篇文章。对我这一个曾经历过“语录仗”的枪林弹雨的人来说,购得这样一本文集后的高兴劲儿是自不待言的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本是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篇著作中提出来的重要思想。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四年间,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编写组经过讨论和修改,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提到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写入教材。接着张江明同志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中提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近十几年来,人们一直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提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命题。一九七四年后,有同志还断定“两变”的提法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两变’的命题,表述了辩证唯物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完满解决。”(梁琼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可以理解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以下简称《表述》,载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学术研究》)这更远远超出了一个认识论命题的范围。然而,这种提法究竟是否科学,这种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我认为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邹先松同志在《我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一点看法》一文(见《学术研究》1980年第2期)中提出一个基本观点:“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现在我就邹同志提出的几个论据一一加以分析,发表不同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一、“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吗? 邹同志认为“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的第一个论据是:“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我认为这个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的思想的基本意思是:(1)客观物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一哲学著作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命题(或“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目前,我省哲学界的同志们,就如何正确理解这个命题,展开了讨论。这些讨论有助于加深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现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关于怎样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个命题,张江明同志在《要充分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唯物论中的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一文中,针对一些与他不同的意见,重申了他认为这个命题“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主张。现在提出两点质疑与张江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张江明同志在《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探讨》(载《学术研究》1981年第6期)一文中仍然坚持“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概括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对这个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再探讨”。对于张江明同志“再探讨”一文中一些主要观点,我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同张江明同志“再商榷”。不对之处,敬请张江明同志和其他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批评指正。 (一) 我认为,首先要把哲学问题同哲学命题区别开来。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是一个短语,它不是一个哲学命题,不是哲学判断。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史上唯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这一哲学命题同《实践论》的思想有什么关系?弄清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哲学思想;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以下简称《发展》,引文只注页码),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思想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编写哲学”的新体系,又据以指导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以下简称《哲学》)一书,作为我省干部读物和高等院校教材,在哲学界引起了注意和争论。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如何看待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大问题,我们对此有些看法,提出来参加讨论。希望能通过自由讨论,弄清问题,提高认识,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  相似文献   

9.
哲学界就如何理解和评价“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早在一九七四年,张江明同志就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既包括对世界总的看法的本体论,又包括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认识论”的看法,作为编写广东省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的指导思想。对此,我曾提出不同的意见。近一年多来,在讨论中又阅读了张江明同志写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相似文献   

10.
张江明同志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和探索,认为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不但是一部关于哲学认识论的著作,而且是一部关于哲学唯物论的著作。他断定,毛泽东同志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如果只是局限于认识论,这是不全面的,并且对它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见张著《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第二页。以下简称该书为《重大发展》,凡引用该书只注页码)张江明同志还把这种看法提到关于“哲学体系改造”的高度,并把这种观点写进了一九七四年广东省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作为高等院校的哲学教材。今年,这个观点又写进了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参考材料》(见该书第七六至七七页),而这本书是标明为干部“理论学习参考读物”的。张江明同志尽管谦虚地说明他的这些论点是“作为抛砖引玉”,是为了“共同商榷”,但由于上面所提到的传播这一观点的渠道不同寻常,影响颇为深广,这就很有必要通过自由讨论,以达到对毛泽东同志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一光辉著作的完整的准确的理解,如实地阐明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命题的原意。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在提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个命题时,就明确地指出,这是“认识论的道理”,阐明这个道理,是为了对全党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就清楚地表明,毛泽东同志是把“两变”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命题提出来的。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两变”原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或物质与精神互变),是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提出来的,它是继《实践论》之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概括。对于这个新的科学哲学命题,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一度有人撰文质疑,说它不抖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不一致,不符合哲学革命问题的规定性原则,没有体现实践第一的观点,有的文章甚政把这个命题混同于“精神万能论”,把它们一起说成是“左”倾错决的思想根源,对之批判。对此,我们试图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3.
近来,广东哲学学会就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主席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对张江明同志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的主要观点提出了非议: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并不包含关于世界本原的意思”,不应从“本体论”方面来理解。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的论点“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我认为上述论点不符合毛主席的原意,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因此我不敢苟同。现提出我的不成熟的意见,谨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4.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15.
物质文明可以变成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可以变成物质文明,同“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简称“两变”)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两变”是两个文明互变的哲学基础之一。两个文明为什么能够互变,从哲学上说,就是因为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有辩证同一性,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两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命题。从两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也说明“两变”是一个科学命题。人类的认识史和科学史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无  相似文献   

16.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简称“两变”),仅仅属于认识论,还是同时也属于唯物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这是我省较长期以来争鸣和讨论的焦点。为了继续深入争鸣,我想就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与“两变”的关系,以及“两变”是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诸同志。一、怎样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基本问题来理解“两变”兼有认识论和唯物论的意义有的同志划定一条界线:只能从认识论方面来理解“两变”,如果超越于这个范围,看作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概括,这就违背毛泽东同志的原意,造成混乱和荒谬。我们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两变”的原意,既要着重从“两变”哲学思想本身,从《人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省哲学界就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展开讨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意义。一九七二年,我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编写组,由我同另一位同志负责编写《认识和实践》这一章,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认识论这一章中的一节来写的。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四年,我又参加该讲义的修改工作。张江明同志对该讲义的修改问题,从体系到一些具体观点提出了他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讲义的第二讲,代替原来的“物质和意识”那一讲。张江明同志的观点就是要把“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  相似文献   

18.
由《学术研究》编辑部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场哲学论争》一书,已于最近出版发行。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广东哲学界就如何理解“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个哲学命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全部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还是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回答?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  相似文献   

19.
我省哲学界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年。至今,对于“两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大体上仍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的概括和表述;另一种是认为“两变”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我则认为“两变”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而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面的、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命题,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一方面,它概括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最一般的特点,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另方面,它简明地揭示了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