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中心的,华夏与四夷血脉相连,世系相继,共同构建了多民族国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是主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断过。清末民国期间,国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开始为学政两界所接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迈进过程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中华"含义,均指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为新中国的民族识别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设提供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民国时代的康区,存在三种称谓当地土著族群的名称:"藏族"、"康族"和"博族"。这三种名称来自三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分别是民国中央政府、刘文辉领导的西康省政府和以格桑泽仁为代表的土著族群精英。本文将这三种称谓理解为三种话语,其间的分歧反映了三种具有不同的背景、立场与政治诉求的力量间的竞争。通过对这样一种"话语竞争"的分析,本文试图探寻一条理解民国时代康区的政治与族群进程的线索,展示在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在国家政权建设与地方权力博弈的复杂互动中,"族群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如何逐渐凸显出来,具有了新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后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新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新生的中华民国政府高举各民族统一于一个国家、各省统一于中央的旗帜,并在1912年3月11日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总纲中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这给予清季以来觊觎瓜分中国边疆和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各国以沉重打击。 由于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政局混乱,边防空虚,无力顾及边陲地区,加之革命政权很快落入窃国大盗袁世凯手中,英、俄等帝国主义便纷纷利用这种局面,加速对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主革命,从一八四○年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算起,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经过了一百零九年的时间.在这一百零九年间,帝国主义列强先后侵入中国,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时期,一度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逐渐同买办资产阶级合流,日益成为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而中国各民族的人民大众,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则对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前仆后继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从斗争中觉醒和团结起来,增长起革命的经验和能耐,终于在工人阶级(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取得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5.
新宪法问答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民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共同生息在祖国大地上,在世世代代的劳动和斗争中,各族人民都为创造祖国历史文化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各民族爱国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各族人民有了革命的旗帜,团结的核心,民族民主革命面貌便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集合了各民族的优秀儿女,其中有许多是少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由许多民族在结合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这个民族集合体,在古代实际上已有很长发展过程,只是通过近代反帝国主义斗争,才被中国各族人民认识其存在,从而把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提到民族觉悟与理论高度,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地联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构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是列宁的建国思想;在建立各个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实现苏维埃国际联盟是苏联建国的初始设计.斯大林模式主导的苏联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形成了各个民族无"国家"和联盟无"民族"的民族国家二元冲突结构,而且导致了苏联在反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中向沙俄帝国的回归,造成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分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斯大林民族定义之科学意义的丧失或过时.错误的实践既包括错误理论的指导,也包括对正确理论的错误理解或背离.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一个国土辽阔、族群众多、历史悠久的古文明大国,自鸦片战争后在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下被动地走上从传统的帝国体制向现代民族国家体制的转型之路.清朝治下的中原地区与边疆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内外各种矛盾交织作用下经历了无数冲击,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陆才得以重新建立统一的行政体制并迈入经济现代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直至70年代,在政治斗争和“土改红利”的基础上,阶级情谊和对共产主义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克服了传统的族源、语言和宗教藩篱,中国各族精英人士与基层民众之间一度建立起情感相通的阶级认同,“祖国山河一片红”,各族人民热情歌颂共产党和毛主席.  相似文献   

9.
居住在祖国南方边疆的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他主要分布在广西境内,约有680余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僮族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了经营广西的历史,但是在解放前大家都同样地受着反动统治的压迫和剥削,而且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各民族人民会共同进行过多次的反抗斗争。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地共同向反动统治者作过长期英勇的斗争,直到广西解放。解放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思潮是改变中国历史上各类差异共同体关系的最根本的思想。对于多民族中国来说,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不仅意味着从王朝国家向现代主权国家的政治转型,而且关系到各民族人民对新的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国民身份的确立。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主张经过了从汉族国家、同质化国家到多元一体国家的递进性转变,反映了国人在构建民族国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而受民族主义影响的地方社会在撕裂中实现着重构、整合。近代中国的民族与地方社会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把握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国族构建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