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在"新生活运动"和罗明佑追求民族化电影的共同催生下,《国风》《天伦》《慈母曲》应运而生,对江南地区给予了特殊的影像关注与呈现。而受公司开创者罗明佑的影响,这些影片在江南影像的审美层面之外又赋予其特殊的、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象征与寓意,开辟了早期中国电影对"伦理江南"的记忆与回望。这些影片成为早期上海电影中别具一格的作品,是构成"海派电影文化"极为重要的一块影像拼图。  相似文献   

2.
郭庆堂教授等著的《20世纪中国哲学论要》一书,2013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论要》分析论述了20世纪在中国产生、流行并为中国人所诠释、理解的各种重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海外的撒拉族研究工作虽然由来已久,然而进展缓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杜安霓和莱茵哈德·韩伦在撒拉族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他们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撒拉族民俗和语言两个方面。本文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评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专家张宗麟先生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提出了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具体阐述了给予幼儿社会化的课程的依据及对幼儿发展的主要意义。据此我们应对当前愈演愈烈的幼儿园的“特色班”做一番审视:“特色”课程对幼儿素质发展有何意义?“特色”教育和幼儿整体发展教育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5.
奥格本(W.F.Ogburn)在20年代时提出了有关科学技术当中的同时发现与“文化基础”、“文化迟缓”的学说;默顿在30年代发表了《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由此,在美国,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学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直至50年代,科学社会学的名称还未被广泛使用,从对社会学的科学性本身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8,(1):40-43
作为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重要代表人物的周锡瑞教授,在1974年编辑出版了《在中国失去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报告》一书,其中保留了许多国民党与共产党对峙时期美国对华关系的珍贵资料,成为研究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外交的重要史料,是美国反思对华关系的"失掉机会论"的又一力作,为推动20世纪70年代中美恢复外交关系提供了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7.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本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斯佳丽性格中的闪光点、不足以及表现出的独特的叛逆。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已故博士生导师杨向奎教授和著名清史专家何龄修教授等撰著的《百年学案》,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百年学案》一书,最初是杨向奎先生主纂和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二十世纪著名学者学案”,但鉴于书中所涉及的人物和历史贯彻了整个20世纪,故出版时冠以《百年学案》的书名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9.
<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东地区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诸多中东地区研究的通史性和专题性著作问世,国内中东史研究趋于成熟。2010年3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彭树智教授主编,王铁铮教授、黄民兴教授等撰写的《中东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地区通史性著作,《中东史》一书是对世界史学界的又一重要贡献,同时也是更好地界定中东地区在人类文明史中地位的一把标尺。  相似文献   

10.
近日,人民出版社相继推出了著名学者郑功 成的两部力作:《关注民生:郑功成教授访谈录》和 《构建和谐社会:郑功成教授演讲录》。这两部书 积淀了郑功成教授近20年来对民生问题与和谐 社会深入思考之成果,极富理论价值。 前者收录的是公开发表过的记者对郑功成教 授的采访稿,反映了郑教授对民生问题、社会保  相似文献   

11.
平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批从欧美留学回来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他们以《新月》为平台,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并提出了许多批评与建设性意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政治状况的变迁、自由主义理念的内在矛盾、平社学人思想内在建构的限度决定了平社的命运只能是昙花一现、聚散匆匆。  相似文献   

12.
从《大公报》的办报思想,创刊宗旨为切入点,尤其是针对"新记"《大公报》的文学副刊,对20世纪30年代京派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分析,梳理二者间的相关性,以此阐明这一阶段《大公报》文学副刊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副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奖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共有三项成果获奖,许永峰博士的专著《20世纪30年代中国"商资归农"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获一等奖;张晓永教授的  相似文献   

14.
<正>乡村治理有诸多困境,其中之一便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混混在乡村社会的横行与主导。湖南省社科院黄海研究员通过对湘北红镇的田野调查,以社会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写就了一本关于乡村混混生存、发展与壮大的专业民族志,就是由三联书店2010年出版的《灰地——红镇"混混"研究》一书。作者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社会秩序所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解释乡村灰色化的特点和形成逻辑,理解当代乡村中的越轨行为与社会秩序,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访谈中,史学界知名学者谢元鲁教授对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海外对中国史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兴起于晚明;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研究特征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深层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了解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胥惠民(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应该关注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典范问题上世纪80年代曾经讨论过“红学革命”的典范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事关向《红楼梦》的广大读者推荐什么红学成果的问题。在21世纪初期总结红学史,是不能回避这个问题的。在80年代,曾有余英时先生提出中国红学革命的典范问题,当时争论很激烈。一种意见是李希凡、蓝翎先生的《红楼梦评论集》,一种意见认为何其芳的《论红楼梦》是典范。我认为总结20世纪红学史,中国红学会应该牵头选择一套典范著作。譬如考证派典范。我在《关于20世纪红学研究历史的回顾》这篇文章中谈…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荡寇志》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世纪之初至40年代为客观、辩证的评价时期,50至70年代为全面否定时期,80至90年代为相对理性的阐释时期。20世纪《荡寇志》研究的曲折历程,展示了其与《水浒传》研究、与政治理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此文对20世纪《荡寇志》研究的成绩与教训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生命》杂志作者群体围绕着中国社会结构进行过一场讨论,可以视之为其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先导。这次讨论最大的特点,是关注中国社会及其社会史的特殊性,而不是共同性;所用的方法是社会学的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在探讨中国社会结构问题时,《新生命》杂志是一份既非反对唯物史观,也不是完全意义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刊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建立了广泛的报刊网。《联合早报》较为关注华人社会以及中国大陆和港台的报道。《海峡时报》是新加坡也是马来半岛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广播,60年代开办了电视,广播电视业长期由国家经营,但新加坡迄今没有自己的通讯社。新加坡对新闻媒介的管理比较严格,对涉及种族问题、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政治局势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调控手段主要有法制调控、行政调控、自律调控等。  相似文献   

20.
王东昕博士(教授)撰写的《人与自然:20世纪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一书于201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0万字。在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不断增强,所施加的影响和压力也不断强化.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