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六日,穆斯林建设北京牛街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北京牛街是中国穆斯林著名的聚居区,居住着穆斯林一万多人。那里有历史悠久的牛街礼拜寺,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还有回民医院、回民中学、回民小学、回民幼儿园,仅一九八三年,就曾有五十六个国家的伊斯兰代表团访问过这里。牛街被人们誉为“首都少数民族和宗教的窗口”。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牛街地区的市容环境和居住条件还比较落后,经济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为了逐步把牛街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穆斯林特色的民族街道,决定成立穆斯林建设北京牛街基金会。这个组  相似文献   

2.
高占福 《回族研究》2015,(2):135-137
2015年2月,北京城寒意尚未退去,人们身着冬装,匆匆行走在大街小巷。16日上午,西城区回民殡仪馆显得不同寻常,从市内各区,从云南、甘肃、宁夏、青海、河北、山东等地赶来的人群汇集到位于牛街地区的小寺街,参加林松先生的殡礼,送先生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程。一首挽联总结了林松先生的一生:俯首一生尽述伊斯兰,为九州奏和谐之章;劳案十载韵译古兰经,向华夏宣天启奥义。此前一周,我曾去积水潭医院探望过林松先生。那时的他已不能说话,但当他握住我的手时,仍然很有  相似文献   

3.
牛街是北京市宣武区内一条长约八百米的街道,位于北京城区的西南隅,著名的牛街礼拜寺就坐落在这里。牛街地区一般是指教子胡同以西,白广路以东,广安门內大街以南,樱桃园以北,以牛街为中心的长方形地带,包括24条街巷,居住着回民一万余人,是北京最大、最有影响的回民聚居区。  相似文献   

4.
牛街是北京一条古老的街巷 ,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闻名遐迩的牛街礼拜寺就座落在这条街道上。以“牛街”冠名的牛街街道 ,是北京城区最具特色的回民聚居区。这里居住着5万多各族居民 ,有22个少数民族 ,其中回族人口有12000多人。民族团结在牛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 ,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曾先后7次来到牛街 ,他对各族群众的关心在牛街广为传颂贾庆林书记第一次来牛街是1997年1月22日 ,当时他刚刚调来北京工作 ,担任北京市代理市长。春节前夕 ,贾庆林同志风尘仆仆地来到牛街孤寡老人任惠茹家拜…  相似文献   

5.
《北京牛街志书——<冈志>》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冈志》是专门记述清朝康熙年间,北京牛街地区有关回民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一本地区志。原作始终是手抄本,今天它能刊印公诸于世,对研究我国回族历史、伊斯兰教历史,提供了北京一个著名的回民聚居地区的亲见亲闻资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受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和北  相似文献   

6.
深切怀念教育界前辈杨兆钧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群 《回族研究》2003,(2):111-112
著名回族教育家、史学家、穆斯林学者,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一、二届委员,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杨兆钧先生,因病于2003年1月15日在昆明归真,享年95岁。先生逝矣,我们深切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兆钧教授将其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特别对回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突出贡献。杨兆钧教授1908年出生于北京牛街的一户回民家庭,曾用名杨涤新(杨迪心),经名萨迪。先生于1926年在北京尚志中学毕业后,便开始从事回民文化教育工作,任小学教员,是北京牛街中才小学创办人之一。同时,追求进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加入…  相似文献   

7.
今北京广安门内牛街地区,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回民聚居区,也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清真寺——牛街礼拜寺的所在地。 就回族史和北京史尤其是北京民族关系史来说,研究牛街回民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都具有典型与代表性的课题。遗憾的是史缺有间,载籍无征,致使对其过去的了解与探讨,受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明清时期清真寺内的历代修寺碑刻、牛街《冈志》以及晚清民国时期各回族报刊展开的社会调查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明清以来北京城区及关厢地区清真寺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并透过清真寺的修建,了解明清两代北京回民聚居区域的空间变化和历史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9.
星期天没什么事,骑上车奔向京城的西南角——牛街。略微了解一点北京的人都知道,这儿居住着很多回民。我的一个“哥们儿”就住这儿,他大名谷志民,和我是中学的同学。有些日子没去看他了。到了牛街拐了好几个胡同才找到他,见面免不了开句玩笑。他还是那老样子,四方脸、高鼻梁、浓眉大眼,相貌堂堂。可惜小时候得了小腿骨髓炎,更不幸的是,两年前不慎又被人将右膝关节两条主韧带坐断,关节骨坐碎。进屋后我发现屋里有些零乱,再定神一看,壁柜里、桌子上、书柜里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娃娃。娃娃们有的眯眼微笑,有的凝神沉思,有的天真活拨……神态各异。见我目光有些疑  相似文献   

10.
杨兆钧教授,1908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牛街一户回民家庭。教育家、史学家、伊斯兰学者。曾用名杨涤新、杨迪心,经名萨迪。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退休教授。杨先生1926年初毕业于北京尚志中学,此后做过职员和小学教员,同时加入牛街“穆友社”,又与他人创办“追求学会”。为北京牛街中才小学创办人之一。曾任《穆友月报》、《正道》、《新绿》、《晨燕》月刊等回族刊物编辑。1933年至1936年在南京《晨熹》月刊社任编辑期间,师从土耳其学者赖义夫先生学习土耳其语。继而得同乡马宏道之助,只身于…  相似文献   

11.
5月24日,中宣部、国家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云南省委在京举办了“军地民族团结模范代表学习龚曲此里先进事迹座谈会”。这是继5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龚曲此里先进事迹报告会之后的又一活动,来自西藏、青海、新疆以及北京市牛街街道、回民学校、中央民族大学的8位代表相继发言。  相似文献   

12.
读者服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的重要探索与创新。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位于回族居民聚集的牛街地区,为满足回族读者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图书馆首创了"牛街回族书法培训班"。从实践效果看,这一创新模式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传承与弘扬了以穆斯林生活为代表的牛街地域文化,增强了回族读者爱国爱教的情怀,并且有利于各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读者服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的重要探索与创新。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位于回族居民聚集的牛街地区,为满足回族读者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图书馆首创了"牛街回族书法培训班"。从实践效果看,这一创新模式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传承与弘扬了以穆斯林生活为代表的牛街地域文化,增强了回族读者爱国爱教的情怀,并且有利于各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说起牛街,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一座中外闻名的千年古寺——牛街礼拜寺,在穆斯林兄弟的心中,这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同时,这里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回民居住区,汇集了回、满、朝鲜、维吾尔、汉等23个民族。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五万四千多名各族兄弟姐妹辛勤劳作,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谱写了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大家可能很熟悉我们回民的两种行业——回民传统小吃和珠宝玉器。说起来,这两种行业的发展及其特点还都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有关系。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和波斯的一些商人就从海道进入中国经商,不少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在北京,大量回回的涌入,则应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算起,即蒙古人攻陷金中都(今北京城西南角牛街一带)。金灭亡后,蒙古人遂把中都作为管理“汉地”的首府,以管理“汉地”的色目人(其中主要是回回)。于是,大量回回就聚居于此。由于各地的回回居住情况是“大分散,小集中”,生活习惯特殊,为解决回民自身的食品供应问题,回回自己办起了食品行业。于是,在杂散的回族居民中,各类清真食品  相似文献   

16.
奉献在湘西     
我出差到湘西,看望了花垣县我幼年时的同学马桂英同志。说也凑巧,我去的时侯正好是她从北京下放湘西工作25周年。因为事先我没给她去信,当我突然出现在桂英面前时,她是那么惊讶、兴奋,长时间说不出话来。她1938年出生在北京牛街一个普通回族家庭,祖父是个伊斯兰教职业者,是牛街里有名的“花儿马”阿訇。五十年代马桂英在北京幼师毕业后,分配在国家民委幼儿园工作。她积极肯  相似文献   

17.
成达师范学校在我国回民教育的历史上,具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其一,这所学校的创立,是改革“经堂教育”的产物,开创了以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伊斯兰宗教教育的模式,而又逐渐演变成回民一般师范教育的学校,不论是宗教教育或回民师范教育都影响深远;共二,在能够延续下来时间最长的回民自办中等学校里,它是全国最早建立的。 追溯成达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成师)创办的时代背景与办学目的,必须从清光绪33年(1907)北京牛街礼拜寺王浩然阿訇创办回教师范学堂说起。 王浩然阿訇子光绪32年(1906)去阿拉伯麦加朝觐,先后到土耳其等国考察,回国后,他“鉴于西方诸回教国多受制于欧罗巴人,与中国之病同,心焉痛之。以为居今之世,非智  相似文献   

18.
一 2月15日是上海市回民中学开学的第一天,然而初一(4)班曹汉同学的座位却空着。老师和同学正在纳闷,教室门口出现了曹汉父亲的身影。他双颊消瘦,满面愁容,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1月25日,刚放寒假的曹汉去探望身患严重心脏病住院的母亲,回家途中突然瘫倒在地。经华山医院抢救和诊断,是病毒侵入中枢神经引起脊椎病变休克,致使胸口以下全部丧失知觉。短短十几天已花去医药费近5000元,他母亲为  相似文献   

19.
林松 《回族研究》2015,(2):117-126
著名穆斯林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松(1930-2015)2015年2月14日11点30分在北京归真,享年86岁。2月16日上午,先生殡礼在北京牛街举行,数百人闻讯赶来送别,场面十分感人。在随后的2个多月时间里,各地清真寺、学者、穆斯林群众自发组织了一系列追思会,表达缅怀之情。先生担任本刊顾问18年,与刊物渊源甚深。本刊本期刊出2篇故文、2篇怀念文章以示对先生的追念。  相似文献   

20.
北京的牛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巷.北宋时期,回族人民即陆续迁入这一区域,他们兴建家园,广植柳林果木,随着回族人口的增多和伊斯兰宗教活动的需要,公元996年即建起了"牛街礼拜寺".这一遐尔闻名的礼拜寺坐落在牛街中段东侧,影壁在街的西侧.它庄严、肃穆、宏伟,不失古寺古色古香的风采,令世人景仰.以牛街为中心的牛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宗教活动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它不仅仅是北京市和全国民族工作的一个窗口,也是世界上穆斯林密切关注的地方,且在对内对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