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考虑化石能源开发和使用的环境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在动态最优开采模型基础上构建含有环境污染因子的跨期配置模型,比较考虑环境制约因素前后的开采路径,证明环境约束对化石能源消耗有复杂影响,环境作为政策工具可以调节化石能源开采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的稀缺性和延长了资源耗竭时间,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可再生能源的出现赢得时间。应用中国相关历史数据,发现实际上环境约束没有抑制化石能源消耗,偏离了理论分析预期目标。据此提出加快矿产资源税费改革、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建立科学环境补偿制度、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05—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的数据样本,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创新行为、经济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创新行为对环境污染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城市创新行为通过影响经济结构转型从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城市创新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受到经济结构的约束,各城市跨过门槛值的情况存在差异;城市创新行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均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脱钩""复钩"轨迹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脱钩"理论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消耗总量在经济发展之初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一同增长,但是会在以后某个特定的阶段出现反向变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物质消耗下降的变动现象.文章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分析经济发展与我国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的变动关系,观察其是否存在"脱钩"与"复钩"现象,针对我国"复钩"态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能源消耗与区域经济相关指标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分析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建立了影响能源消耗的经济因素指标体系,并提出利用灰关联分析的方法计算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和能源消耗量的关联程度.通过近几年来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和该省经济发展的指标数据,进行了实证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洁 《统计与决策》2016,(23):133-136
固定资产投资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电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支撑产业,其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剖析技术效率的内涵,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水电投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选用2005-2014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水电投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效率受到水电产业固定投资正影响显著,西部地区的水电产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该地区固定资产总投资比略高于东部及中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的单位水电产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却远低于东部及中部地区,导致西部技术效率水平最低,并且区域间差距具有继续拉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环境保护列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海是一个人口密集、产业集中.资源匮乏的特大型城市,环境污染一直是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受到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九十年代以来,上海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逐年增加.“八五”期间为140.51亿元(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77%;“九五”前四年上海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以平均每年24.5%的速度增长.1999年是上海  相似文献   

7.
输入是开放经济系统中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重要因素,中间输入通过改变各部门能源完全消耗结构、最终输入通过改变最终产出结构影响能源消耗强度。文章根据波及效应的分解原理,弄清中间输入和最终输入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机制;利用输入品完全消耗系数和最终产品输入系数,确定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输入因素,从而构建开了放经济系统的能源消耗强度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8.
以苏州市为例,文章考察了经济发展质量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作为基础,以人均工业废气、人均工业废水、人均二氧化硫人均固定废弃物的排放量等四个方面作为环境质量的替代指标,我们考察了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广泛存在,体现在苏州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库兹涅茨曲线,但是除了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达到拐点以外,其余污染物排放量的拐点还未到来,环境污染压力仍然很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第二产业的比重、城市化的进程、对外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都对苏州市的环境质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岩岩  兰玲  陆敏 《统计与决策》2017,(16):174-177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能源过度消耗会带来环境污染,如何控制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主要问题.文章主要基于灰色系统的区间预测理论,以2020年的减排目标为减排模型设计标准,结合价格弹性理论,分析碳税对35个行业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约23%的行业受碳税影响显著;约32%的行业对碳税无敏感性.文章认为应对高能耗行业可以采用定额税率,对低能源消耗行业可采用累进税率模式.为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也应适当建立税收补偿机制,鼓励减排行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约束机制探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密切的联系.能源的消耗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绩效,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资源耗竭、碳排放增加等问题.针对如何有效的减少碳排放这个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后,针对主要排放源——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通过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建立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效率指标,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晶  张真 《统计研究》2015,32(5):70-75
近年来我国家庭生活领域碳排放增长迅速,其中电力消费增长是导致家庭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在上海地区开展的居民生活碳消费调查中的居住用电数据,分析了上海市常住居民家庭用电的特征和影响机理。样本中,上海户均年用电量为2184.6kWh,标准差为1398.5kWh,用电基尼系数为0.32,此外生活用电量呈现冬夏高、春秋低,且冬夏两季用电量的离散程度高于春秋两季的现象。回归模型显示上海居民生活用电受到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居住面积、低碳态度和用能习惯的显著影响,且不同用电量家庭的用电影响因素种类和作用效果都存在变化:低用电家庭的生活用电受到人口规模、低碳态度和用能行为的影响,中等用电家庭的生活用电显著影响因素为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低碳态度和用能行为,高用电家庭的生活用电受到人口规模、用能习惯和居住面积的影响;并且随着用电分布从低向高移动,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或增高或降低,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通过研究不同用电量家庭用电影响因素的变化,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群体生活用电影响因素和完善生活领域电力消费的约束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外部性与环境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和集聚外部性的综合理论框架下,利用2003-2013年中国27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外部性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我国城市污染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而且这种正向空间正相关性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呈现有规律的减弱趋势。在控制了FDI与集聚外部性的交互作用后,FDI引入明显降低了区域污染排放强度,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进一步增强了FDI的减排效应,但其影响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倒U型曲线特征。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而言,小城市更容易受益于专业化集聚带来的Mar外部性,大中型城市更容易分享多样化集聚带来的Jacobs外部性红利。  相似文献   

13.
传统农业生产率测算方法忽视资源和环境约束,有可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绩效产生误判,从而导致政策误导。为此,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传统的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对中国30个省份1998—2011年的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并且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总体偏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经对中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效率损失;不同区域农业绿色生产率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率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率普遍较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会有效提升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而农业结构中养殖业比重的上升、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对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污染外部性机制,推导出含有污染减排外部性的空间Tobit设定。利用中国31个省级环境专利数据,在控制技术外部性的情况下,分离出污染减排外部性对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贝叶斯MCMC方法估计结果显示,污染减排对环境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的直接效应,而且还存在显著的负外部效应,从而污染减排的总效应为不显著的正影响,表明忽略污染减排外部性对环境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进而探讨避免污染减排外部性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李筱乐 《统计研究》2016,33(7):78-84
本文在Antweiler研究框架基础上,结合不完全契约理论,构建了企业排污的一般模型,并使用“差异中差异”的估计方法,基于中国省际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考察契约制度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契约制度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契约制度较为完善的地区,企业倾向于投入“减排专用资本”进行污染减排活动,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但是这种积极作用在契约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强化,用行业本身的污染强度属性则可以解释这一“反常”的结果。为克服内生性问题,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再估计,上述结论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国民经济用电单耗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和因素分解法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1990—2007年间中国GDP用电单耗和三次产业用电单耗的变化趋势,并对影响用电单耗变化的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份额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GDP用电单耗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电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引起的,其中二产用电单耗的变化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朝等 《统计研究》2014,31(5):32-40
本文使用1999-2011年中国工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从工业总体和行业分组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了环境规制强度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长期和短期互动机制。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会导致环境污染程度的正向变动,引起环境规制强度增大,而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大却会降低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基于不同要素约束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强度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互动机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1)二者之间存在显著长期互动机制,但短期互动机制并未显现;(2)二者在不同约束条件下分别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存在较大差异;(3)在污染程度较高、R&D强度较低的产业,环境规制强度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短期影响效应更为明显。而在技术密度较高、规模较小、垄断程度较低的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规制强度的短期影响效应更加显著。最后,本文提出了调和这一矛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Grossman污染分解方程进行拓展,加入了人口增长效应、收入效应,并对技术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建立了新的污染物分解动态方程,以探讨影响污染物排放量的各种效应。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以中国1985到2008年S02排放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人口增长效应是S02增加的重要原因;技术效应对减少S02的排放起到的作用逐渐加大。因此,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影响污染物排放的因素应该考虑到人口的规模效应。另外,国家需要继续加大能源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来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杨中东 《统计研究》2010,27(10):33-39
本文分析了2002——2007年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的面能源效率,研究发现,价格调节能源需求的能力小于收入调节能源需求的能力,以经济快速扩张为特征的经济周期以及其中的重化工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影响这个时期的能源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需要根据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分类管理能源需求。对于低能耗行业,依靠能源市场价格调节这些行业的能源需求来提高能源效率,作用较小,这就需要政府制定行业节能标准,鼓励节能设备投资。对于高能耗行业,在继续运用能源市场价格调节能源需求外,还要控制这些行业的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