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俊明 《河北学刊》2003,23(5):198-200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的创造性质必然地、内在地包含着对旧事物、旧秩序的否定与批判。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 ,必须走出纯粹思辨的误区 ,寻找与社会的合力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契机 ,在自我发展中提供解决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
科学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的主流意识形态,虽然自其创立至今经历了多次冲击,但是它对管理的科学性的追求本身是合理的,因而无法被轻易抛弃.即便如此,我们对科学管理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具体科学的层次,而应该深入到哲学层次.正是从哲学视角出发,本文认为,我们必须从以往的那种效率追求和人性追求的相互冲突中走向二者相互协调,必须自觉克服传统机械论思维和职能分析法的痼疾,必须走出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僭妄及其管理精英主义的偏执.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批判,是指哲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灵魂,出于对人之生存意义、行为方式和终极理想的关怀以及表达这种关怀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或方法。本文从自哲学的批判、对哲学的批判和哲学的自我批判三个向度揭示了哲学的批判,不仅是哲学自身演变和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在社会转型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振兴中国传统哲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吕凯文指出,袴谷宪昭凸显"批判哲学"对抗"场所哲学"的意义,旨在遏止"西欧思想(场所哲学)流入日本",免使佛教"非佛教化"而不再具有公开的、客观的知识批判以及具有公义的社会实践能力。吴可为提出,松本史朗强调如来藏或本觉思想作为东亚大乘佛教的主流和基础,是一种非批判性的"界论"、一元论的基体主义、彻底的"我论"。其实,如来藏佛教不但不缺乏批判性,甚至可能提供一切佛教中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批判力;松本的解读基本上依照西方哲学的框架、角度和方法,隐含着一种理性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刘宇光认为,"批判佛教"首度尝试把当代日本佛教中各种抵抗现代实体论的零碎的异议声音整合为一体,一方面在传统教义的论辩中凸现出代脉络中的新向度,另一方面又能把对现代实体的批判定为教义的必然要求;但是,他们存在着本质主义的倾向、论证与修辞上对各种"本土思想"的排他态度以及在方法论上自相矛盾等诸多问题。周贵华认为,"批判佛教"将佛教精神定为批判性,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佛教作为在漫长历史中由众多教派形成的复杂思想传统,不可能只有一种单面化的衡量与裁定,所以,"批判佛教"对佛教思想特质的归纳颇为片面;从历史与文献的角度看,其不少论断相当武断;其将日本社会的不平等状况、种族问题以及日本文化的弊端直接归咎于本觉思想,在逻辑上亦不可靠。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人类固有的普遍理性的认识方式、人类普遍理性的层次性和普遍理性层次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哲学与现实界必然相通,以及哲学能够对现实界发生作用,能够走向应用的深层根据和一般性前提。然而,哲学对现实界的作用却可能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肯定的辩护性方式;另一种是否定的革命性方式。这就是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比附在哲学与具体界之间进行直接的相互类比、简单平移的过渡,以及直接对号入座式的相互对应、匹配的说明、论证和注释;哲学的批判则要对现实界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予以揭示和剔除,并通过相应设计的实践活动对现实进行合乎理性的干预和改造。另外,哲学的自我批判还是哲学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只有批判的哲学才是富有生气和希望、具有无限潜力和前途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批判 ,批判对于人类的进步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赵敦华 《江淮论坛》2010,(2):5-13,F0002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把宗教批判归结为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在政治批判中,把国家归结为民主制,政治是现实的人的政治,要实现人的自由。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哲学为武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未来哲学是世界的哲学,世界也是哲学的世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最终要实现对劳动异化的消除。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在当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孙龙是先秦“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謂“名家”,用我們現在的話来說,就是以谈說思維形式及其規律为特色的一种学派,或邏輯学派;不过他們在討論邏輯问題的时候,往往犯着形而上学毛病(相对化或絕对化),成了詭辯,所以也可叫做詭辯学派。于是那些在正确討論邏輯理論的思想家,如《墨辯》作者,在习慣上,倒不归在“名家”里了;其实他們倒应该叫做真正的“名家”。  相似文献   

9.
1  通常,历史哲学(philosophyofhistory)指的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不可割裂的分支。一个分支是对历史研究进行哲学分析,即对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和认识论的概括;另一个分支是试图在事件的进程中,或在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中发现某些意义或重要性,它超出普通历史著作的可理解性之外。在当代文献中,这两个分支通常分别被称为“批判的历史哲学”和“思辨的历史哲学”,有时也被称为“分析的”和“统观的”历史哲学,或“形式的”和“实质的”历史哲学。二者的区别类似科学哲学和自然哲学的区别。  思辨的历史哲学指对历史的一…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手稿。学界对其写作时间依然存在争议,但从学者的讨论情况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写作始于1843年夏是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一阶段,理念与国家现实之间的深刻冲突和背离在马克思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马克思从社会退回到书房,开始在社会—政治层面寻求苦恼疑问的解决之道,并对黑格尔法哲学展开批判。在手稿中,马克思破除了黑格尔国家观的逻辑神秘主义,并对内部国家制度展开批判,揭示了现代国家个人存在同社会存在的分离,并阐释了其人民主权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0,(6)
一个基本的动机发动了康德的哲学革命,贯穿了康德的三大批判,渗透于他的体系的方方面面,这个基本动机,就是形而上学的动机。离开这个动机,就无法全面正确地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虽然康德很早就对传统形而上学不满,但他并不反对形而上学本身。相反,他始终高度评价形而上学在哲学中和对于人类的根本作用。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本身必须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独断的形而上学经过怀疑的形而上学最后达到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①,也就是说,它关心的不是形而上学的内容,而是形而上学的基础。《纯粹理性批判》整体来说强调的是一种实践哲学,它所要追求的形而上学,其根本性质也是实践哲学的。从康德把"确立人的权利"作为他的哲学的根本目的后,他就是把他的哲学作为广义的实践哲学或实践形而上学来追求的。我们可以说,形而上学的动机,确切地说,实践形而上学的动机,贯穿了整个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12.
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 ,对近代批判哲学所竭力排斥的“信念”、“传统”和“权威”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分析 ,揭示了它们对于科学研究的构成性意义。波兰尼从而以自己的后批判哲学实现了对批判哲学的超越 ,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对启蒙运动原则的扬弃有着相同的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13.
哲学就是哲学——“价值哲学”的哲学观批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理解"价值哲学"?在怎样的思想意境中把握哲学的"价值问题"?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哲学的理论特质而言,哲学就是哲学。因此,"价值哲学"在其实质上并不是独立的哲学分支或学派。反思与批判"价值哲学"研究之困蔽,其目的不在于重建价值哲学,而在于真正把价值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实现哲学之为哲学的意义。然而,只是按照西方"价值哲学"的理论范式,以及现当代西方哲学理论分化的路径,仍会致使哲学的"价值"概念抽象化,从而失落哲学与人本身。西方哲学在与本体论、认识论相对的意义上强调伦理价值,这是西方价值论之先天性缺陷;而在中国哲学中,哲学就是一种价值性的思想。因此,通往哲学的价值主题,并非仅有西方哲学一条理论路径。"价值"作为哲学概念,主旨并不在于实际的需要及其满足,而在于我们评价人的关系与人的世界时,应该肯定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追求与实现人之本性的生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就其功能而言,法哲学是而且应当是批判的,它从既定的法哲学理论所设定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出发,通过在观念上建构理想的法律及其运作模式,而首先针对静态的法律现实和动态的法律实践展开批判,然后将批判的锋芒引向支撑法律现实及其实践的法律原则和精神,并同时对其他具体的法哲学理论予以批判,这种批判活动即是法哲学的实践批判。而法哲学实践批判的深入展开又必然导向法哲学的理论批判,即对用以进行法哲学实践批判的根据、标准和尺度的自我批判。这种批判表现为对作为法哲学理论之逻辑起点的法理念的探寻。正是在对法理念及其现实化过程的探寻中,法哲学才展开了其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诸多主题。因此,从本质意义上看,法哲学同样是且应当是批判的,批判性正是法哲学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通过法哲学的实践批判和理论批判,法哲学才得以完成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创造和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认为,教育在主观精神经由客观精神向绝对精神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的精神发展的绝对环节,是国家法律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灌输,是对人的绝对精神的培养。黑格尔的教育观实质上是强调,教育"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向现实妥协和调和,不要对现实作斗争。这显然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是相背离的。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教育思想无论在方法论、目的性还是合法性上都存在着唯心主义的保守性和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从意志本体角度对康德哲学所采取的批判历来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实际上,通过叔本华的批判去认识康德,我们会获得更为清晰、更为本质的理解。作为基础性研究,本文从忠实原著、准确理解的角度出发,以述为主,辅之以评,力求对叔本华的批判作出客观、公正的介绍与评判。同时,本文还试图将叔本华与后现代主义诸思想家相沟通,从而凸显出叔本华哲学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以克服人们长期以来对叔本华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问题的哲学前提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共性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前提批判是对公共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它保证了问题研究的彻底性。前提批判的主旨就是在现象学的意义上直接给出公共性的原初要素,缺少原初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公共性就不可能发生。就公共性之原初的逻辑结构说,有三个要素乃是必要性的条件:公共活动、公共理性和公共价值。公共活动构成公共性的社会基础;公共理性是公共性得以发生的主体性条件;公共价值是公共性的本质。优先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尽管是预备性的工作但却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育理念的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军 《理论界》2005,(11):121-122
本文认为,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大大地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从哲学的高度加以反省和批判。提出要静态教育理念向动态教育理念的转型;结论式教育理念向分析式教育理念的转型;直线式教育理念向放射式教育理念的转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范式展现于包括东方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境域中.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范式进行了梳理.结合中国具体的境域,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批判范式.  相似文献   

20.
教育哲学的批判功能是教育哲学本性的体现,是它追求理想教育价值的要求,也是发展本学科的动力。教育哲学的批判功能在于对研究主体研究的规范与监督,并规范和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此,必须抓住教育哲学批判的前提,提出“教育问题”,进而消除其错误(实现教育哲学的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