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是在地理学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本文根据阿拉伯原文材料,对阿拉伯地理学的起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特点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认为进行该项研究对于我国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阿拉伯文化对中世纪西欧的文化曾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伊斯兰教徒对希腊古典文化、古代犹太文化和古代其他文化的解释,以及他们自己文化建构的成果,在10世纪前后随着两大渠道传入了西欧,给西欧的中世纪带来了对科学、对人自身以及对世界的关注的文化因子和重新阐释宗教教义的理性意识.而西欧此时社会维系方式的初步转变,又为接受这种外来的文化因子提供了条件.所以14世纪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有着阿拉伯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确凿史料证明 ,“中国”在西周时已具有国家名称性质 ,并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逻辑推理证明“中国”称谓起于夏代。还分析春秋战国时“中国”一词的多种意义都是“中国”在西周时取得的国名意义的继续和变化 ,从而揭示出先秦时“中国”词义的变化轨迹 :从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一词产生 ,经过“城邑”、“京师” ,至复发展为国名 ;夏、商、周皆称“中国” ;春秋时“中国”初指东周 ,后指“攘夷联盟” ,由此派生出“礼乐文化”和“中原”的意义 ,至春秋末演变为时人的“统一理想” ;战国时人确认“中国”为“九州” ,为秦汉统一中国奠定了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籍对东南亚的记载在世界上出现最早 ,中国学者一直重视中国古籍在东南亚历史研究方面的作用 ,并对各种要籍进行评介 ,这些古籍对东南亚古国的记载内容相当丰富 ,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 ,不仅论述了相互之间的使者往来 ,还记述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记述了当地的政治制度以及同邻国的关系 ,这些材料为研究东南亚历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阿拉伯世界应成为中国文化走进发展中国家的典范.本文指出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共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精粹、中国的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政府的发展理念应成为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完善机构和队伍建设,坚持官民两个渠道并举,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走出去策略.文末还提出了“四个注意”,即要注意多了解对方的文化,要注意了解对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要注意用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式传播文化,要注意处理好中国文化内敛性和文化走出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犹太人在中世纪的西欧遭受了许多歧视、迫害和驱逐。相比较之下,12世纪的英国犹太人却因享受到了王室有力的保护政策并与基督徒邻居甚至当地的教会机构和睦相处,这是犹太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透过12世纪犹太社区的柘殖、犹太借贷业的空前发展及其财富的大量积累可探寻促使犹太社区兴旺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和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名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很早就将中国和阿拉伯联系在一起。自公元7世纪中叶起,中阿政治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往来趋于频繁,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瓷器制造技术等传入阿拉伯国家。阿拉伯文化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贸易途径和军事接触等渠道传入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天文学、数学、建筑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的编纂出版,不仅是一项抢救少数民族古籍、弘扬传统文化的工程,也是政府关心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该书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关于哲学、宗教、军事、经济、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史地、民俗、天文、医学等方面的历史典籍,较全面反映民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历史文献的全貌,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学和中国历史等方面不可缺少的大型资料丛书。 相似文献
10.
西方学界的“新中世纪”观大致可以分为三重视野:悲观的、乐观的和基于史实的.在史学领域,新中世纪观在中世纪文明的起源、中世纪兴盛期的发展、中世纪的结束等问题上,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并且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拓展了中世纪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创新了中世纪研究的方法.西方新中世纪观的形成与二元思考模式密切相关,后现代主义虽然给新中世纪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方法,但新中世纪观的基础仍然是历史事实,当然建构新中世纪观也不能完全剥夺想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山西方言“父亲”、“伯父”、“叔父”称谓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方言称呼"父亲"、"伯父"、"叔父"这三种亲属关系的称谓词非常丰富,内部差异很大.对山西省106个方言点的亲属称谓词进行了调查,把表示这三种亲属关系的称谓词分为三类,并描写了这三种称谓类型在山西全省的分布情况;同时,还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这三种称谓类型的发展变化,并指出了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之春”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伯之春"不是一场偶然的社会政治运动,而是有关国家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它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压力,但是类似运动暂时难以在中国发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消除社会动荡的根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师“中国地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年"中国地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地理"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专题式教学;并就专题式教学讲义的编写、授课的方法和这一改革的现实意义作了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教廷“封圣”问题研究——对“封圣”过程的非宗教层面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历史悠久的圣徒崇拜史相比 ,教皇“封圣权”的获得是相对较晚的事情。在教皇正式行使“封圣权”的最初几个世纪中 (即中世纪中后期 ) ,教廷封授的新圣徒人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从非宗教层面来看 ,其原因可归于“封圣”周期的渐趋延长、“封圣”所需费用的日益增加以及政治因素对“封圣”过程的影响 ,但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廷“封圣”策略的变化。从根本上说 ,中世纪中后期“封圣”过程中出现的由多封型向少封型的转变是教廷谋取和巩固权力的反映 ,但其最终结果却与教廷的集权愿望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政治关系良好,文化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开展双边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要利用回族与阿拉伯民族文化上同源性的优势,以举办"中阿经贸论坛"为契机,全面提升与阿拉伯国家全面合作的关系,这不但是中国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也是长期战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晚清中国的文化地理格局中,湖湘文化完成了从文化边缘区演化为文化核心区,故而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特别体现出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
“西州”及“北州”、“东州”、“南州”、“中州”,这种划分天下的“分域说”或“五州说”,只是汉代人一种习惯上的用法,每一州所指区域并不确实,但在大致范围上还是有共识的。“西州”最初专指益州地区,但是随着西北边疆之开拓,“西州”所指渐延及凉州、朔方;由于西北一隅对两汉国势的影响远大于西南地区,“西州”概念的重心渐次转移到凉州、朔方地区了。 相似文献
20.
国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及学科的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对中国的研究始于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接触与认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对于这一热潮的出现和走向,我国学术界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但长久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国外的中国研究缺乏统一的称谓,有的称“汉学”或“海外汉学”,有的称“中国学”或“国外中国学”。本文回顾了国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并对其学科称谓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