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经济学是从经济-社会进路研究宗教的社会科学范式。罗德尼·斯达克等人提出的宗教市场理论及宗教经济模型,作为宗教经济学的一种理论形态,存在着知识体系及结构要素的自明性不足、解释宗教经济系统的恰当性和有效性欠缺等情况。宗教市场论的知识体系危机与社会解释危机有其发生机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优化宗教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2.
宗教认同作为社会认同的一种标识,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心理、宗教信仰行为以及宗教信仰氛围为纽带,把具有共同地域、共同宗教信仰和共同宗教文化心理的人们或族群无形地凝聚在一起,起着对内"求同"和对外"识别"的功能,影响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态及其社会身份的塑造与建构。本文运用宗教社会学相关理论,通过文献梳理和历史的纵向考察,客观阐述了藏区宗教认同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因素,正确分析归纳了其历史表现特征及重要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3.
赵林 《文史哲》2007,(2):131-137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一种辩证关系。在西方文化的摇篮时代——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一度攫取了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给予深刻影响。宗教对语言也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宗教与语言的相互关系,探讨宗教对英语的影响,以及英语语言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5.
消除宗教彼此之间的对立冲突,形成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机制的愿向是令人向往的,但理性的信仰之道和宗教共同体的提法则是不妥的。因为,宗教信仰虽然不必是反理性的,但就其作为信仰而言主要依赖于启示和神秘的宗教经验,理性的信仰之道实际上是把宗教信仰排除掉了。这样,宗教就等于哲学了。宗教必然是多元的,就其都想坚持各自的信仰而言甚至是排他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依靠宗教界自身的力量难以建立宗教共同体。必须依靠公民社会的政治体制的保障,才能建立一个跨宗教的公共交流的平台。有关这一问题,哈贝马斯有关宗教融入公共领域的构想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应营造一种让宗教参与公共领域内对共同关心的伦理、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商讨的机制,增进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相互理解,发挥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宗教和平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诺斯的经济史观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内在逻缉结构 ,并以其经济结构、国家理论、意识形态为着眼点 ,对诺斯制度理论作一个静态描述 ;以诺斯方法论上的整合为线索 ,对这一理论作一个动态描述。一种理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现实社会现象深邃的洞察力及其所作出的合理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D .C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小农经济与儒家信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尝试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经济特征和宗教信仰特征放到同一个制度分析框架下去理解.依照社会制度演化的分析进路,必然包含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三方面内容.因此采取韦伯式的分析理路,从中国传统社会主体的经济和宗教特征入手,解释二者的内在关联及其背后的政治因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理解,不能离开其背后特有的政治、文化模式,同时政治、经济与文化三者内在的逻辑关联事实上呈现了中国社会特有的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8.
郭艳英 《新疆社会科学》2013,(4):131-134,150
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发现和剖析话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将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全面揭示出来.批评话语分析者发现了社会,并通过解释话语认识社会;他们意识到话语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努力透视隐藏于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特征;他们找出了语篇与社会之间的话语秩序,通过不同的话语秩序全景反映社会;他们在解释社会的基础上通过话语分析建构、改变社会.批评话语分析独特的“语言—社会”观彰显了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伊斯兰教在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社会分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入世性、包容性最强的宗教信仰,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其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政教合一的历史传统对中东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独特的伊斯兰政治文化、伊斯兰法律体系、伊斯兰经济伦理、伊斯兰教育制度对于确立伊斯兰社会秩序、调整伊斯兰社会关系、分配社会财富和权力、规范国民的观念与行为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对此笔者曾在《伊斯兰教在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社会调控作用》(《宁夏社会科学})1996·2)一文中予以论述,但是宗教作为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其落后与消极作用也是无法回避的。伊斯兰政治反对派及形…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是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无论是最初的多神教还是后来的东正教,均在俄罗斯得到生存与繁盛。宗教传播在带给俄罗斯宗教信仰的同时,与政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强势的姿态在俄罗斯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作为一种民族意识形态,宗教对俄罗斯政治结构和政治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与君主专制政体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1.
刘聪 《青海社会科学》2004,(3):137-138,22
适应各个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而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这一客观事实 ,是宗教的内在本性 ,也是宗教得以存在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 ,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上述规律的逻辑必然。但是在讨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时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这种适应是有层次的 ,即宗教有神论的核心教义不会改变 ,而宗教的外层结构——人、物、事等方面是能够、也必须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石丽 《江海学刊》2014,(2):102-109
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传统分别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结构/制度范式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诠释学范式。在这两种理论取向的导引下,又分别发展出了世俗化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但无论在哪种理论中,作为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中的宗教信仰"行动者"常常被忽视。事实上,作为信仰的主体和实体,宗教信仰者总是受到已有文化、权力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出于对社会关系的建构需要以及多重权威认同取向而采取相应的宗教信仰行动。而群体的信仰行动会直接导致一种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生成,进而导致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如果这种价值体系和社会关系与社会一般性规范和秩序相适应则会产生新的社会整合,否则,则只能作为一种社会团结方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3.
略论宗教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世俗教育的影响佟德富,杨桂萍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心理特质等。对于宗教与政治、宗教与道德、...  相似文献   

14.
经济理论忽视对人类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由来已久 ,认识人的观念对其经济行为的影响是理解新制度经济学发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将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对比 ,可以看到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是解决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与“全面人”冲突的关键。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正确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但他未说明社会何以获得一个节约国家组成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的有正面作用的意识形态。本文即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应该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和过程 ,正确、有效地把个人的观念整合成一个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它又有超意识形态的非意识形态性。文艺应该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共同融铸的产物;意识形态是个体被召唤为主体后,作为人的存在的生活经验的集合体,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社会意识形式(纯知识体系)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必须反映社会现实,但它是特定历史内容相对于社会意识形式的“异化”人反映的观念体系,也是特定历史时期中,统治阶级进行屈从心理再生产的一种手段,意识形态具有蒙蔽性;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是创作者的显意识层次,其无意识只有通过“症状阅读”(阿尔都塞语)才能获得。作为文艺批评家,无疑是特定历史条件熏陶出来的文化人,他挣扎于各种意识形态交织的网络中,又必须超脱这种罗网的羁绊。他不仅要全面阐释文艺文本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显意识层次,更应深入文本无意识层面的揭示;他不仅要解释文艺文本生成的特定历史因素,更应该打破文艺文本作为意识形态的历史结构的框范,发现文艺文本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是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宗教和艺术看成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意识形态,否定它们之间存在任何联系。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如果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具有许多内在的同一性。宗教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即是它们联姻的产物。探讨宗教和艺术的关系,不仅可以正确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探讨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认为,宗教与艺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几个关系问题的探讨张文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会长期存在,它与社会主义社会既矛盾又可以调适,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既协调又不协调的情况。我们要全面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积极...  相似文献   

18.
流动的文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志诚 《人文杂志》2007,(2):104-110
本文追溯了西方近、现代文论中文学性的流变,梳理了从泛文学到现代“文学”观念确立的内在理路,并对文学性的两个维度——语言、形式、结构和社会、历史、意识形态进行考察。文学性从形式结构到历史语境的转换,从审美自律到意识形态幻象的变迁,范式的衍化与语境的变迁形成文学性的历史振幅。这启示我们必须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文学性进行意识形态的深描测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从经济学的研究中引申出来的,其直接背景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简要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公理、大律。马克思考察了人类的近代文明(工业)之后,同时发现了人类心理(精神文明)与人类工业(物质文明),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对应结构,“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①“工业的历史”及其对象性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明,而且还是一种精神文明——一种客体化了的“心理结构”。人类的精神文明(包括艺术、科学)都只不过是物质文  相似文献   

20.
李向平 《东岳论丛》2003,24(5):29-34
历史或历史事件本身,往往可以表现为一种知识权力,制约着后来者;或者转化成为一种必须通过今人的活动方式才能够予以再生的社会资本。通过对闽东地区顶头村村民的宗教生活的调查,表明他们已经比较温和妥当地处理了天主教信仰与佛教信仰、祭祖礼仪、民间风习之间的关系,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层面达到相当程度的一致;几百年前曾经为之发生冲突的中国礼仪,大部分矛盾已经在天主教的中国化过程中逐步地得到缓解,并获得了中国式的解决方式。至于作为一种知识权力或社会资本的宗教信仰及其礼仪,也在历史演变中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正常的作用,成为其社会生活乃至宗教生活中的基本资源,得到佛耶两教教徒们的共同默契和彼此守护。通过顶头村的调查,也可以历史地理解外来宗教的中国化情景以及中国宗教信徒的日常宗教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