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其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涵可以从历史、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加以解读和论述。就其哲学思想而言,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和理念进行了重释和熔铸,使多种哲理意向的互蕴共荣,但是总体而言,《红楼梦》还是着重对儒家哲学进行了或隐晦或鲜明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以其寓言式构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对人间世的叩问,在叩问中向生命质疑其价值、意义、目的、来路、过程、去向及生命的美丽、丑陋和悲怆,体现出作者博大的悲悯情怀和拯救之愿。其美育精神关乎人生价值的启悟、人格境界的提升和超越、精神自由的重视,从而直指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小说结构学原理的角度来解析《红楼梦》梦境描写的构成方式和艺术功能。《红楼梦》中对梦境艺术描绘的着眼点,虽未脱出传统的结撰情节和刻划性格的窠臼,但其笔锋,已触及人物的潜意识领域,特别是对男女主人公宝黛的性爱与情爱的梦境描写,真实地表现了人物处于潜意识的情意综,写出人物“本我”脱却“超我”时的显形。这些梦境描写,虽然凌乱无序且非理性化,却保留着心理真实,这是该书作者在梦幻描写艺术上的重大突破,这说明他们兼有了小说家的气质和心理学家的细腻。 相似文献
4.
意思有别于意义。实词有相对稳定的意思,独出的词没有意义,意义的最小单元是语言游戏,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建构意义整体。意义连接了语言系统和生活世界,意思则仅仅从属于语言系统。对词而言,纯粹价值先于意义。意思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意象则是主观的联想。心象和意象均包含图像性质,但心象是浮动的印象,不稳定,未定型,是一种初步的有待指引、展开、完成的模糊辨认,这种辨认需要意向持续、深入地聚焦语言构造的范畴对象。因为人类没有"智性直观",我们不可能全然洞悉诗歌和语言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不但提供审美愉悦,而且还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包括社会经济、民俗宗教、文学艺术、饮食服饰等各方面。这些枯燥的知识和单调的技能是如何进入红楼世界,并有机地转化为审美机制的呢?这自然与曹雪芹卓致的审美才情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并非简单的强调道德修养和实践,而是由带有审美性质的“乐”贯穿其中。孔予以“仁者不比”,“乐而忘忧”的愉悦情怀去成就“仁”,又以仁为君子“乐”的精神前提,两者相得益彰,成就了孔学中仁乐统一的审美的生命精神,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者伊藤漱平为《红楼梦》的译介与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红楼梦》的考证研究、对中国红学新成果的关注,以及对日本红学动态的把握,都为译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归化法,在译文中体现出易于日本读者接受的亲切风貌,大力推动了《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伊藤漱平的译介经历与成果对于《红楼梦》的译介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野草>是鲁迅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野草>中鲁迅以"梦"为独特方式、以"死"为起点来诠释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其对死亡意识与生命意义的深思中,最终确证了人从生到死这个必然性选择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走.鲁迅以其坚定的"走"的姿态和保全个体生命的"走"的前提归结出了人的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无论是从创作方法的“虚构性”、创作动机的“审美性”、还是创作主题的“言情性”来看,《红楼梦》都是一部具有浓厚的“传奇”风韵的小说作品。其中就“虚构性”而言,它实现了“幻”与“真”的互动;就“审美性”而言,它实现了由“趣”到“味”的提升;就“言情性”而言,它实现了由“爱情”到“人情”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叙事学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到现在依然在延续。在国内外,对叙述学理论的扩展、完善与深化不断在进行。"审美文化叙事学"是在叙事学发展中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并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审美文化叙事学"构想的缘起、历程与理论思考,"审美文化"的意义以及与叙事学的内在关联,"文化叙事学"的旨向与状况,审美、文化与叙事之间的关系等,均在回应胡俊飞相关论文商榷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1.
12.
手帕:传情的使者——论“手帕”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家》2005,(Z1)
手帕在《红楼梦》中是众人的普通生活用品,更是红楼儿女传情达意的使者,在贾琏与尤二姐、贾芸与小红,特别是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微妙情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曹雪芹在物件运用上,超越语言符号意义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精心塑造的中国传统文人形象,甄士隐和贾雨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境遇与人生选择,寄托着作者对儒道互补的中国士人心态的思考。如果说贾雨村的人生经历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所主张的社会理想和道德人格,那么甄士隐的人生经历则主要体现了道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红楼梦》中这“一甄一贾”的人生轨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在人生价值选择上仕与隐的矛盾互补。 相似文献
14.
英国当代著名的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始终关注当代文化政治研究中的种种困境,持续不断地对后现代文化进行尖锐批判,并且遵循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以伦理学为新的起点,对道德、真理、客观性、自由、公正、正义、幸福、人性等后现代主义所逃避宏大问题做出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和阐发。尤其在西方学术界宣布理论终结或死亡的"后理论时代"中,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身体力行地探索了"生命的意义"这一宏大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5.
“养气”说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修养的重要学说 ,它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气化谐和论为指导 ,强调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养气”说的这种生命美学意蕴 ,首先表现在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中 ,后代的文论家则从作家养气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等层面作了大量的阐发。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 ,能够为当代作家修养、文艺生态批评和生命美学建设等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16.
体验美学的审美感知方式———诗意综合方式值得深入探讨。其一是同化。在同一语言层面上,诗意的综合不同于非文学的综合。其二是深度综合。如隐喻义、象征义等在诗意综合下,变成一种深度体验情绪参与到审美体验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17.
左怀建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8-51
电影《金陵十三钗》明显受好莱坞电影影响。它力求在主旋律电影要素、商业电影要素和艺术电影要素之间求得平衡,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和对人精神、心理、品性挖掘和表现的单一性,在运用画面、声响、情节等手段表现日军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中国人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反抗,高扬国人团结自卫的伟大精神和自是一家的价值理念时,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却遮蔽了同名小说的文化多元性和精神超越性,使电影的艺术回旋空间明显不足,对人性的张扬也缺乏丰富性和对比度,导致电影的创新性大打折扣,文化审美意蕴也存在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正邪兼赋”说与正面人物塑造李庆信如果说写人是小说叙事的中心环节,那么,塑造正面人物,在小说创作中往往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正面人物在一般作品(侧重讽刺暴露或抹去了一切理想光采的作品除外)中,不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直接关涉到作品的... 相似文献
19.
对作为"大道之原""五经之首"的《周易》之"本体论"的解读,是深化对中国哲学认识的重要途径。《周易》提出的"本体"之思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即"乾坤并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而《屯》《咸》《恒》诸卦则体现天地万物产生之实情。《周易》所提出的本体论思想与强调生命哲学的柏格森之"本体"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重要区别。《周易》哲学将个体之间"生命交流"本体化,而西方的生命哲学则将个体盲目之"生命冲动"本体化。 相似文献
20.
杨国玉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62-63,66
要判别近古语词的方言属性,必须要采取格外审慎的态度,坚持历史主义原则.邓牛顿先生提出的<红楼梦>中有"湘语"以及在曹雪芹之前有一位湖南籍原始作者的观点,在方法上是不科学的,结论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