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抽样总体,从上千家企业中随机抽取315家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对2000年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持股情况进行总体考察,结果发现,2000年经营者的货币年薪比前两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股票持有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经营者“零持股”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从中美企业经营者薪酬结构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经营者激励形式单一,结构具有不合理性,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我国经营者的年薪与持有的股票数量正相关;Logistic回归发现能够显著预测经营者是否获得股票的变量只有净资产收益率和经营者的年龄两个变量。但是,净资产收益率的作用却是反向的。  相似文献   

2.
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由于现代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和股权的分散化,所有者(股东)不得不雇用专职的经营者代为进行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但经营者的利益很可能与所有者的利益有差异,为防止经营者牺牲所有者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现代公司制企业必须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但由于下列原因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很有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后期,ESO这种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美国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带来的正负效应,然后重点阐述其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是指国家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动力目标,利用激励手段促使国有企业经营者积极经营,从而促进企业效益增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经营者个人利益也得到满足的机制.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报酬激励机制、控制权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其中,报酬激励机制是最重要的激励内容.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市公司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最高形态,如何实施股权激励,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运营效率.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证分析表明,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国有股份所占比例对经理人员持股比例无显著性影响,法人股份与经理人员持股比例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社会公众股对公司经理人员的持股情况无显著性影响。经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董事会中非执行董事所占比例愈高,公司更倾向经理人员多持有公司股票。研究得出结论。要使股权激励真正发挥作用,从公司内部来看,必须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并建立和完善经理市场,从公司外部来看,必须完善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6.
岳朝龙  岳香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Z1):773-778
本文通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与公司绩效等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经营者现金报酬与上市公司绩效、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营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规模虽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公司所在行业和地区因素影响经营者报酬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公司高管激励问题在我国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学者争先研究的对象。公司高管激励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决定着公司以后的改进发展方向,也关系到企业能否更有效率的参与市场竞争。本文采用抽样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样本来实证分析考察公司经营绩效与高管激励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薪酬激励、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存在不明显的正相关性。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笔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激励理论及其实践产生以来,从形式上讲大致可以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激励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思想工作、适当的工作安排、培训等。笔者的观点是物质奖励是激励方式中最主要的方面,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  相似文献   

9.
股票期权是指现代企业中对员工进行激励的形式,是金融产品衍生工具在企业分配制度中的运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将包括经理在内的企业雇员之间建立起一种持续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雇员利益和企业长远发展结合,使人力资本能够为企业做出稳定持续的贡献。20世纪后期,我国一些企业开始试行这种制度,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对经营者股权激励政策进行博弈分析,提出一些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2011-2016年发布股权激励计划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激励效率的角度,探讨公司规模、成长性及产权性质等异质性要素如何影响公司股权激励工具的选择。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能够显著影响股权激励工具的效率,大型上市公司更适合使用股票期权,而小型上市公司更适合使用限制性股票;且公司成长性越高,上述匹配关系对股权激励效率的影响越显著。对于国有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作为股权激励工具比限制性股票更具有激励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深交所78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利益趋同效应和壕沟防守效应两方面研究了高管持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与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不同,本文在计量高管持股比例时包括了高管人员通过间接方式持有的公司股权。本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比例不同引起的利益趋同效应和壕沟防守效应导致高管持股与企业价值之间呈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当高管持股比例在8%—25%之间,高管持股的壕沟防守效应占主导,而小于8%或大于25%时,高管持股的利益趋同效应占主导。研究结论对以激励为主要目的或以股权结构优化为主要目的的高管持股方案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针对该现象,本文从盈余管理动机出发,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征.本文采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2001年至2003年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分布特征,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且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受到政府监管的影响.最后,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盈余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及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指数,并据此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总体不高;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政府控股型公司的治理水平最高,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型公司的治理水平要高于国有法人控股型公司,而一般法人控股型及股权分散型公司的治理水平介于前两者之间 , 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公司治理水平对净资产收益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市净率却具有负向影响。本文最后给出了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上市公司中 25 家管理层收购企业为样本,就我国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这 25 家管理层收购企业中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呈非线性的三次方程关系,即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 0~7.50% 的范围内,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 7.50%~33.35% 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导致管理层对外部股东的利益侵占,增加公司的代理成本,从而表现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而在管理层持股比例大于 33.35% 的情况下,持股比例的增加又会刺激管理者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这一结果证明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呈非单一性关系,对于我国有效地开展上市公司治理、合理地实施管理层收购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以来沪深两市首次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单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研究了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的三个季度,经理人通过操纵"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公告日后盈余存在反转现象;但是,并没有显著的证据表明经理人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通过操纵"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6.
公司的股份集中于少数几个大股东手中是中国公司股权结构的一个普遍特征,研究这些大股东如何凭借其持股地位影响公司业绩是中国公司股权结构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选取了在上交所上市的公用事业型公司1998年至2002年的平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法人股对公司业绩有积极影响,国有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7.
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检验了不同行业门类和制造业次类上市公司多元化水平和对多元化类型的偏好,以及行业因素对公司多元化差异的解释力度.研究发现,不同行业门类和制造业次类上市公司多元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行业间普遍存在.上市公司对多元化类型的偏好在不同行业内呈现出趋同和趋异的现象,随着时间变化不同行业多元化都是基本稳定的.大约有5%的多元化水平的差异可以由所处行业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董事会治理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定性的方法从理论上说明上市公司绩效与董事会治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定量的方法,将董事会治理特征量化为3个指标,收集上市公司3年的统计数据,利用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最后,提出合理的假设,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采集的数据样本对假设和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9.
资本结构与产业生命周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资本结构与产业生命周期间的关系属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两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战略公司财务研究的范畴。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在对于现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资本结构决策与产业生命周期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产业生命周期阶段能够稳定、有效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处于成长阶段的上市公司由于内源融资能力较强,同时增长机会较多,因此企业保持较低的财务杠杆,资本结构和成长阶段显著负相关;而处于衰退阶段的上市公司,公司经营风险高而财务风险低,公司则宁愿选择较高的债务水平,资本结构和衰退阶段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公司财务战略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基于行为公司金融视角,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及其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四分之一左右的高管人员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特征。(2)同适度自信行为相比,高管人员过度自信行为不仅与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且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更高。(3)过度自信高管人员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随股权融资数量的减少而上升。(4)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过度自信高管人员在公司投资决策中更有可能引发配置效率低下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