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蒙古汗王固始汗统治西藏,并建立第巴政府,以五世达赖喇章职员为政府长官,时地方政权是蒙藏统治者通过第巴政府联合掌政。达赖圆寂后,蒙藏争权第巴被杀,清朝委任世俗领主总揽政权,逐与僧侣集团矛盾。清朝授七世达赖掌政,以驻藏大臣和达赖为最高首领,由达赖喇章和噶厦组成政教合一制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清朝通过该体制施以中央集权促进西藏封建农奴制封建化。  相似文献   

2.
固始汗应格鲁派领袖之请,于1641年底出兵西藏,消灭第悉藏巴政权。从此,西藏地方开始在和硕特汗王的直接统治之下。随着固始汗的病逝,由于种种原因,和硕特汗王对西藏的统治权逐渐转移到格鲁派领袖身上。和硕特部最后一位汗王———拉藏汗尽管在1705年重新夺回西藏统治大权,但由于其举措失当,最终导致1717年在与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兵败被杀。拉藏汗的被杀,标志着和硕特蒙古对西藏75年统治的结束。  相似文献   

3.
中国藏族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始建于藏历第十二个甲子的已丑年,即公元一七○九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当时,清统一了中国,而位于西北的蒙古各部则互争权势,争战频繁。其中信奉佛教格鲁派的厄鲁特蒙古素与西藏有着密切联系。继而厄鲁特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统治了西藏之后,广泛地与周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统治阶级相结合,扩展其势力。当时,清政府为了稳定广大藏族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牵制散居在新疆、青海一带地区的厄鲁特蒙古诸部,积极采取“兴黄教以安蒙古”,“以教固政”的政策,扶植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分封了五世达赖和固始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上自清初,下迄20世纪50年代,凡300年间,围绕着先是蒙古和硕特部汗王固始汗及其后裔把持藏政,以后达赖喇嘛何时实际施政,何时亲政,他圆寂后由谁来摄政,其制度内容有哪些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清朝统一全国之后,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著名的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错应顺治皇帝的邀请,于公元一六五二年(清顺治九年,藏历第十一饶迥水龙年)亲自率领藏官员侍从三千余人来到北京,受到清朝中央政府极为隆重的款待。顺治皇帝特地为达赖喇嘛在安定门外修建了一座黄寺,作为留京期间的住所。翌年春,达赖一行启程返  相似文献   

6.
<正> 在蒙藏关系发展过程中,蒙藏封建主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争权斗争,围绕真假六世达赖喇嘛展开的斗争,是比较突出的。这一斗争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自宗喀巴创建格鲁派之后,格鲁派之僧众戴桃形尖顶黄色僧帽,人们称为黄帽派,清代称之为黄教。传到锁南嘉错(1543—1588)时,蒙古俺答汗(1507—1581)派人赴藏邀请索南嘉错到青海于1578年6月在仰华寺相见。锁南嘉错赠俺答汗“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咱克喇瓦尔意为转轮王,彻辰汗意为聪睿汗王)俺答汗赠锁南嘉错“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1)(瓦齐尔意为金钢,达喇意为救世,达赖蒙古语意为大海)即三世达赖喇嘛。自是,始有“达赖喇嘛”之称,并以黄教为纽带,促进蒙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初,我国正处在多民族国家从分裂割据日益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清军东征西讨其主要任务是逐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反扰,取得稳定发展全国统一的局面。 清于西北地区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引起企图维护地方封建特权的蒙古统治阶级的反抗。 和硕特部蒙古分裂成青海和西藏两大部后,青海和硕特部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欲籍宗教势力与西藏和硕特部汗王拉藏汗争夺统领整个和硕特部的领导权,未遂,欲独佔青海,1723年,于该处发生反抗清朝统一西北的叛乱。清朝为安辑西北防止战火漫延,采取全面军事部署,除在青海集中兵力进剿罗卜藏丹津外,亦调遣兵力防其窜扰西藏。 关于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原因、经过,史学家有一系列论著。本文据藏文、汉文,外文资料就罗卜藏丹津拥立六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和与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相勾结籍挟持所拥之达赖喇嘛以兵侵扰西藏。以及清朝遣人入藏调动藏军协力进剿卜藏丹津的经过和捍卫西藏的诸措施等方面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由于藏地敌对各派对蒙古各部王公势力的争夺,藏地宗派间的“红黄之争”也在一定程度上蔓延至蒙古地区。但林丹汗的宗派倾向是直接服务于其政治军事目的的,而不是相反。如果历史上林丹汗确曾改宗红教,这也是与当时其兵败后西进青海及意图与尊奉红教的却图汗和藏巴汗结盟的情势有关。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占据青海、图谋西藏的政治动机。林丹汗尊红教毁黄教的形象是后世蒙藏格鲁派史家“红黄之争”的特定历史阐释模式塑造出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金瓶掣籖”是十八世纪末清朝管理西藏事务的一件重大政治措施。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为整顿西藏之政务,特制订并颁布了著名的《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即关于寻找活佛及呼图克图的灵童问题。从此确定了黄教蒙藏大活佛转世必经清朝中央政权批准始能生效的制度。 “金瓶掣籖”制度建立后,并未具体实施。可是事过十年之后,适逢八辈达赖死,于是能否执行“金瓶掣籖”制度,便面临着严重考验。这集中表现在掣籖与请免掣籖的斗争上。本文所披露的藏文奏摺,即反映了这一全部过程。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八辈达赖园寂,首次遇到寻访达赖喇嘛之呼毕勒罕,理应遵奉《饮定西藏章程》施行“金瓶掣籖,但以七辈班禅额尔德尼为代表的西藏执权者,却请求“变通”金本巴瓶制度。关于此事,在请代历史上过去一般所见仅有汉  相似文献   

10.
统一青藏高原的固始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固始汗(1582——1654),又译作顾实汗,是卫拉特(一作厄鲁特)蒙古四部(即吐尔伯特部、杜尔扈特部、绰罗斯部即准噶尔部、和硕特部)中的和硕特部首领,原驻牧于今新疆天山北麓,因受准噶尔部的排斥,方将部众迁徙至天山南麓。他本名叫图鲁拜琥(蒙古语,天资聪颖之意),十余岁时,就以勇武著名。俟后因其和解喀尔喀与卫拉特两蒙古部之间的争执,东科尔呼图克图及喀尔喀汗王俩人共同赠他以“大国师”称号,故叫固始汗(“固始”者即“国师”的转音)。其父名日哈尼诺颜洪果尔(成吉思汗弟  相似文献   

11.
美岱召大雄宝殿后佛殿壁画的西壁下部有一组蒙古贵族供养人像壁画,据考为阿拉坦汗家族供养人像,画面中的主要9尊人物按照其身份的等级阶次,大小不同,位置有别,反映出了有关明清时期土默特蒙古族服饰、习俗、音乐。壁画重绘时间应晚于林丹汗时期,重绘的最大可能是旧壁画所绘的尊像是其它教派宗教领袖,作为黄教寺院供奉着他派或敌对派别宗教领袖,这点黄教是不会接受的。  相似文献   

12.
<正>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塔尔寺(藏语称为“衮本强巴林”,即十万佛身慈氏洲)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由于它修建在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又地处藏汉、藏蒙来往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在历史上备受蒙藏僧俗上层领袖和中央皇朝的重视,成为蒙、藏交往关系中的一道重要桥梁。早在一五七八年三世达赖喇嘛与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在青  相似文献   

13.
从清朝建国直至乾隆十五年百余年时间里清朝一直对西藏推行间接统治的政策,政教分离,由世俗贵族掌权,具体政权体制则经历了和硕特汗王制、五噶伦共同掌政制和藏王制三种体制的演变。推究其演变历程,西藏内部僧俗两大势力之间长期的力量消长和权力斗争无疑是促使清朝改革治藏体制的直接原因,同时清朝内地、边疆的军事政治情势与西藏地方政治发展走向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关联与互动,随着西藏地方政权体制的一次次变革,清朝在西藏的直接影响呈现出一种加速增强的趋势,直至乾隆十六年清朝对西藏直接统治的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4.
<正> 蒙古族在青海的历史悠久,但笃信藏传佛教格鲁派,“实始于俺答”。明万历六年(1578),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应俺答之请曾来青海传教。万历十年(1582),三世达赖应请去内蒙参加俺答葬仪再来青海,并在今海南、海东、海北地区活动两年。三世达赖的青海之行,使格鲁派冲破民族界限,迅速传播到蒙古族中。后来,格鲁派上层认定俺答曾孙云丹嘉措为四世达赖,更使“宗喀巴的宗教在蒙古之国显扬得如太阳一般”。十七世纪初,格鲁派在西藏受到藏巴汗政权的威胁,求援于顾实汗。从此,和硕特蒙古与格鲁派结成联盟,顾  相似文献   

15.
固始汗在清初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初步形成,至清代尤其是康雍乾时期,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比较稳固的统一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著名领袖固始汗就是其中之一。一、完成并巩固了青勃地区的局部统一首先,固始汗开创了青藏地区局部统一的局面。17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纷争扰攘、激烈动荡的时代。中原地区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摇摇欲坠,而兴起于辽东的清政权在降服漠南蒙古各部后势力大增,…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建立年代,建立者以及它们的蒙、汉钦定名称和俗称,过去人们众说不一。本文主要依据清代《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印务处档案》和其它有关蒙古文献,试图对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蒙、汉名称,建立的年代和建立者加以考证,并概括地论述各个时期建庙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各寺院对蒙古各部产生的影响。 1576年,为了迎接喇嘛教黄帽派最高法王索南嘉错达赖三世,按土默特部阿勒坦格根汗的意图,蒙古右翼三万户在青海东岸蒙、藏、汉三族交界处建立的察卜齐勒庙,是蒙古封建主在蒙古地区建立最早的黄教寺院。根据察卜齐勒庙大会精神,阿勒坦汗从青海带领洞  相似文献   

17.
清朝崛起,入主中原,日趋牢固,边防愈加巩固,清王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的地区建置.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在几经更迭后形成以达赖喇嘛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但这种制度无法回避新立达赖喇嘛由转世到其亲政之前事实上的权力真空的问题.进入18世纪后半期,摄政制度应运而生.直至20世纪前半期,历任摄政共15人.摄政掌政远远超过达赖世系实际掌政时间.摄政作为当时代掌西藏地方最高权威一职,在西藏地方史以及与中央政府关系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作用.本文根据各类相关文献,对清代西藏地方摄政一职的产生、称谓以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梳理、探究.  相似文献   

18.
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从佛教传入吐蕃后而兴起。经千余年的岁月,这些唐卡已难觅踪影。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十多幅具有吐蕃艺术风格的帛画,很有唐卡绘画的特点。公元10世纪后佛教在西藏复兴,阿底峡大师到古格传教。之后,藏西克什米尔画风随佛教中心东移,与印度、尼泊尔多种艺术风格并存、融合,互为影响。画面构图简练,色调单纯而协调,以暖色为主调,古朴庄重,形成了中期唐卡的特点。15世纪之后,唐卡艺术渐趋成熟,到17世纪五世达赖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多种画派。构图复杂,画法细腻,金色的大量应用,装饰性浓郁。本文从三个时期,就唐卡艺术的发展及其特色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印、藏、蒙同源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藏、蒙并非同源,早已陂公认。可是,关于“印、藏、蒙同源说”的来龙去脉,至今尚未见到完整的阐述。自陈寅恪《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一文发表以来,随声附和者不乏其人,皆说:“印、藏、蒙同源之说,盖八思巴《彰所知论》以降。”近年来,此说被许多文章引用,实有乖史实。故有必要明本正始,穷其源委嬗变之迹。 1 “印、藏、蒙同源说”始见于《黄金史纲》,而集大成于《蒙古源流》。《黄金史纲》云:“达赖·苏宾·阿勒坦·三答里图汗有三子,长子博罗出,次子锡巴古齐;幼子孛儿帖·赤那。因内部失和,孛儿帖·赤那北渡腾吉思海,来到札惕地方,娶了一个名曰‘豁阿·马阑勒’的女子为妻,在札惕地方定居下来,成为蒙古部落”  相似文献   

20.
《番僧源流考》,无名氏作,后经著名藏学家吴丰培先生考证,为晚清钟方所作,“书中不著撰人姓名,然编入钟方之《藏务类函》中,当即钟方所编”。钟方本人在《驻藏须知》自序中也写道:“故将所办所为者,分类摘要,归成一书,名日《驻藏须知》,并将《番僧源流》附之后”。是书的成书时间,为晚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该书作为西藏地方的宗教史典籍,系作者根据西藏地区藏文、汉文旧档和相关调查资料写成,对西藏地方包括达赖和班禅在内的共计44位活佛的法统源流、出生地、生卒年月以及部分呼图克图的驻锡寺庙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其后并附有金瓶掣签典礼、掣签仪制图和西藏宗教节日单,对研究西藏宗教及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